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汇编
1.全国卷1(河北、河南、山西、海南等地区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 2.全国卷2(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全国卷3(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等地区 给材料作文(材料略
阅读材料,以“书”为话题,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4.北京地区
许多城市都与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5.上海地区
《我想握住你的手》
要求:不少于800,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6.天津地区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一个新词 :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文体不限 7.广东地区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800字。 8.福建地区
创新思维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先挑出3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①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 ②戈多来了 ③留下一点空白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作为话题,题目自拟,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9.重庆地区
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
大作文: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为,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0.山东地区
星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珠宝、钻石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想登上月球和星星,然而当人们踏上月球的时候才发现,月球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有山有土是凹凸不平的。
从这则寓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除诗歌以外文体的作文。 11.湖北地区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2.浙江地区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不得抄袭。 13.安徽地区
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以“读”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14.湖南地区
以“谈意气”为题,写——篇议论文。’ 15.江苏地区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6.江西地区

雨燕孵化之后很胖,飞不高,雨燕的妈妈要求它加强锻炼减肥,这样才能展翅高飞。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17.四川地区
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8.辽宁地区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6年高考作文“简说”与“述评”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及有关自主命题的省区共计命题18,下面分“简说”“述评”两部分,略作分析。 一、十八套作文题简说 (1全国卷l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就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以及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的现,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学生自己是‘‘读书的人”,他明白,他在读书、以及他为什么读书。但,“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几个百分比从何而来,有何价值以及“越来越少”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和“读书”的涵义(“读”多少时间、“读”多大数量、“读”什么内容才叫“读书”,他们全然不知(们只知道有学生在校“读书”,却并没有读书。对全然不知的问题,无法谈。况且,读书,是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个人化的行为,这就更不好谈了。
“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都是表面现象,不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深层原因。深层原因是什,学生不明白。现象不清,原因不明,考生怎么写? (2全国卷2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根据牧羊人与老鹰和乌鸦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则寓言。寓意:不自量力、忘乎所以、好高骛远、东施效颦;孩子眼中的乌鸦则是:初生牛犊、失败英雄……:隐喻:量力而行、趋时而动、知己知彼……:
可从多角度开掘 (3全国卷3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书”为话题作文。卷I的演化。可说“书”,可谈“读书”,可讲“人与书”及“读书与做人”……
较卷1平易,有话可说。 (4北京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北京的符号》。宣扬北京的文化底蕴,彰显北京的大气与骄傲。这是北京才拿得出来的命题。
材料提示,已定下写作的指向:“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基调巳定,何谈“你的感受或看法’’?,只能顺着材料,写点有关保留与创新的“读后感”。 (5上海卷
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据说,高考过后,“我想握住你的手”,一夜响遍申城。上海人的温润、细腻、委婉,反映在命题上,独领“考坛”风骚。
摆脱纯道德说教、泛政治窠臼,由纯理性归于感性。好题:清新、亲切、亲和。它的价值在于导向社会走向和谐,直抵人人的心灵,孕育人人心中的一份美好,导引人人情感的释放。
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实施的交流、沟通、对话的鲜活理念,而且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外延。 (6天津卷

释义式命题作文。“愿景”词是“新”词,格调老套。
最先知道这个词,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听他演讲中反复使用过这个词,才知道了在合湾,是把“前景”叫做“愿景”的。其时颇感新鲜,“愿景”,愿望中的前景,觉得台湾人“造词”有灵性。
拿来作命题,其指向不外是:前景、理想、远景、宏图… 易空泛,易宿构。 (7广东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
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很切合广东人创新的精神。寓意:创造自在心中;思想先行;用心才能创新,隐喻:无形与有形的相对;创新的思想才能有创新的成果;用心创造,还要踏实去做;意在笔先…… 具思辨性。关键词:一刀一刀,用心。 (8福建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从“创新思维课”的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作文。材料来自“课堂”,取自古今中外。 据福建考生反映:大多数考生不认识戈多(其实《等待戈多》,就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再加上对选自《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印象不太深刻,很多考生都选择了第三道作文题“留下一点空白”。考后,有考生开玩笑地说,还不如出“姚明来了”或“康熙来了”这类话题。 看来,“创新思维课”只是虚拟。 (9重庆卷
命题式话题作文。由“走与停”,引发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
自然嬗变、社会发展、历史演进、人生变幻,等等,都有走(前进、顺利、顺畅与停(停顿、倒退、曲折、坎坷等。
话题宏大,取材面宽,思辨性强。 10)山东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现代寓言。
寓意:看事物的角度(事物的两面性;美好的东西也有缺陷、光彩的背后也有朴实(事物的常态…隐喻: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与探索……
易生发、易联想、易开掘,具思辨性。 11)湖北卷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写“三”的话题,应了湖北人对数字的情愫。
“三”字词语意义的开掘,强调“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除试题标举的“三”字语词具正面意义外,还可反弹琵琶:“事不过三”、“不三不四”、“三教九流”、“三寸之舌”、“三人成虎”、“三心二意”、“三头六臂”、“三气周瑜”、“三分天下”…… “三”本身就极具辩证,以“三”入题,富生活、情趣、哲理,颇具荆楚文化特色。 12)浙江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现代汉语词典》,:“生存、活”,“生命”,“具有生命力的”;:“休息、停止”。生无所息,即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凡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 本命题即“无所息”与“有所息”的思辨、辩证,类似于辩论会上的“正方”、“反方”。 13)安徽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读”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读”自己,“读”他人,“读”社会,“读”人生,“读”自然——“读”大写的书——这是“读”的范围。“读”的方略——“读”是面对,是探索,是了解,是超越;是思索、感悟和品味。这是命题给考生圈定的框框。因,考生只需做“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阐发。
其实,“读”,有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的“读”:有“行万里路,读万里书”的“读”;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的“读”;有“不求甚解”的“读”、“观其大略”的“读”、“字斟句酌”的“读”……
此类作文题,学生当然不感到陌生。 14)湖南卷
命题作文。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纯命题作文。“意气”:意气风发、意气高昂、书生意气;意气相投;意气用事、闹意气…… 这是对“意气”的思辨、辩证。 此类作文,学生当有过训练。 15)江苏卷
命题式材料作文。以“人与路”为题作文。
人与路,命题给了两种关系的提示: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其实,人与路的关系还有:世上本有许多路,可人们单“挤”一条路;世上本有许多路,走的人还可瞠新路;世上本有许多路,路多当心迷失路;不走旧路走新路;少走弯路走直路……
这是“人与路”的辩证。人与路,始终是一对矛盾:不走,无路;,可以有路;只往一条路上挤,没路;一条旧路走到底,死路……
这是江苏人的灵动,作为经济大省、强省,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现在还在不断地走新路。 16)江西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雨燕减肥》。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意:艰难困苦,玉汝玉成。隐喻:娇惯不成器,磨砺始成材……。 从雨燕为什么“肥”、减掉的“肥”是什么、“加强锻炼”开掘(言外之意 可以演绎故事,可以缘事议论。 17)四川卷
标题式话题作文。以“问”为题作文。
命题所指称的“好问”与“不问”,是“有人”对疑问的两种态度。还有“有人”的别样的态度,,“有人”“问”所以当问,“不问”其所以不当问。另外,“好问”,是问人,还是问己;求诸己,不断地追问、反思、探索<如屈原之“天问”,同样是“好问”。“有人不问”,但“好问”己,也该是“好问”。
这是“好问”与“不好问”的思辨、辩证。 18)辽宁卷
命题作文。以《肩膀》为题作文。
中央台刚刚热播的《老娘泪》,写了一位农村母亲“山一样”的肩膀。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i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肩膀”,是要担得担子的。有“山样的肩膀”,“巨人的肩膀”等;也有具体的肩膀,抽象的肩膀等;还有壮实的肩膀,稚嫩的肩膀等(“感动中国”,就是各种各样的“肩膀”……
拟题平实,可叙可议,易人题。


二、十八套作文题述评 从内容看——

彰显人文,展多元文化风采。
翻检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温润的人文之风。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
《北京的符号》,大气、厚重,典型“京派”。既有历史承载,又有现实负荷;既有高堂广厦,又有市井民俗;透露的是作为北京以及北京人的豪气与傲气,具有浓郁的地域政治、地域文化特色。它要求考生的,是从北京的某一点出发,写出它最具内蕴的特色,宣示其代表北京的特征以及对“新的北京符号”的企盼。在北京人来说,当是你知我知,但如何表达,就要看你的感受了。
《我想握住你的手》,温润、细腻,“海派”特色。在这个题目面前,任何人都会有冲动,都会有战栗,都会有兴,都会有感慨,都会有情感释放的强烈需求。这是“我”与“你”之间,用握手来建立沟通的系联。“我”的面前,会有多少个“你”?上海自开埠以来,握遍了全世界的手,个中自有酸甜苦辣。而单个的“我”,要握多少个“你”的手?(周国平先生有一段话:把一个人当“你”对待,就意味着和这个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如果不是这样,心里仍偷偷打量着和提防着面前的这个人,那就不是把这个人当做一个“你”,而是当做一个“他”了。《一个人和三个人称》把“我”摆在社会的大层面以及自“我”的小角度上,“握手”之中,你就要考虑到,“我”之为“我”的态度和理念。当把“我”放在社会学层面上来思考的时候,握手,也就有了情感乃至价值观的关照。
“以对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中国是一个尚“三”的国度:三坟五典、阴阳三合、儒释道三家、天地人三极(三元日月星三精(三元父子孙三族等,还有一而再、再而三,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三”渗透在了中国人的日常:国家、天地、日月、父子等等,无不与“三”发生瓜葛。这是一个文化蕴涵十分丰富的命,而且富有哲理的思辨性。
“九头鸟”的湖北人,其“九”,是“三”的“三”倍,内含仨“三”,湖北考生写“三”,当有更多的联想。 还有,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反映了广东人的精细、用心和创新。这与临洋面海常开开风气之先的粤人“胸有成竹”密不可分。江苏的《人与路》,则反映了江苏人在瞠路的方面,独特的体会和感悟。等等。 这样写来,绝非牵强附会。一个地域,肯定有本地域文化极为强劲的呈现,这种呈现,既是显性的更是渗透性的。我们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熏陶浸染于斯,这一种具底蕴的文化,应该已经深入我们考生的骨髓。有论者称,作文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和谐社会的风向标,体现了高考作文题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这是对包括上海在内的高考命题的中肯评价。这是真正指向考生心灵的命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像这样拨动考生心灵的命题,它们都从社会生活中来,人生体验中来,它们既与社会热点相通,又与之保有适当距离,考生是应该也可以直抒胸臆的。
其他,如“读”、“书”、“读书”、“问”等等,当然也是“文化”,当然也具文化内涵。但这种“文化”,带普适性,带浅表性,相较于上述命题,欠缺一点灵动,欠缺一点特质;或者说是一种质朴的、直露的“文化”宣泄。当然,它们也更平易,甚至更亲和。它们直接走向考生,免去了考生在审题上的困扰。这应该是对考生最大的人文关怀。
凸现理性,引直面人生思
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诉诸一种活鲜鲜的感性。这道命题,本身就是不可抵御的诱惑,你对它会产生拥抱的激情和亲吻的冲动。
而今年全国大多数的命题,则是直指理性,引导一种冷静的哲理思辨和客观的人生思考。如全国题“乌鸦抓羊”重庆题“走与停”、四川题“问”、山东题“登月的感悟”、湖北题“‘三’的思考”、湖南题“谈意气”、江苏题“人与路”、浙江题“生无(所息”、江西题“雨燕减肥”等都是如此。

这透露出一个十分重要、很有价值的信息,就是高中语文(阅读及作文,应帮助我们的高中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规划人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上述命题就渗透了这一精神。
所有命题都指向考生自己:你怎样看待乌鸦抓羊、你怎样看待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走与停”、你怎样看待意气、你怎样看待生无(所息、你怎样看待“人与路”的关系等。这都是一些实际存在的社会、人生现象,也都是学生自己要经常向自己提出来并进行思考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能单面也不能单向,而应该是多面多向、相反相对、全面立体。比如,“走与停”,你决不能说“走”就好,“停”就不好,你必须分析,是什么样的“走”与什么样的“停”。如,“封山育林”,它肯定是“停”;过度采伐,它肯定是“走”,那么,你能说“走”就好、“停”就不好吗?连真理再“走”一步都会成谬误,看来还得辩证。“意气”、“生无(所息”、“好问”与“不好问”也都是一样。
理性思辨,对正在形成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看法的高中生来讲,无疑是重要的。问题是,高中生思辨还太稚,而且我们也并没有~—个很好的思辨的背景,传统的一边倒,或是敷衍的两点论,尤其是言与行的分道扬镳,使论辩往往陷于“假”“大”“空”的套路,至今仍有很大市场(包括湖北题在内的一批命题,难得有出彩文章“出笼”。而直观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形诸感性的表达,可能对高中生来得更为真切、更为灵动,这也是上海命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受到普遍追捧的原因。 从形式看—— 不拘一格,命题异彩纷呈
捡视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真是异彩纷呈,徜徉在十八道作文试题中,如行山阴道上,繁花美景,应接不暇。
这些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并存。
实际上,各种命题的形式,都是利弊、优劣共生的。
作文,看的就是书面表达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对于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
命题作文、能从审题、立意、选材等诸多方面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正是由于审题的“门槛”,波及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功夫的真实发挥;同时单一命题又极易带来猜题、押题的麻烦。 材料作文,虽然提供了选材,但材料分析、提炼的难度,同样也给审题立意带来障碍。
话题作文,崛起于高考考场,曾新人耳目,独领高考作文命题风骚数年。但往往由于话题过大,论阈无限,带来“天马行空”和宿构的弊端。
2006年作文命题,多种形式并存互补,开作文命题形式多样多元风气。
话题作文还是势头强劲,全国卷,福建题,山东题,湖北题,浙江题,江西题,四川题,安徽题等均为话题。话题作文又有两类:一为无标题式话题作文,一为标题式话题作夕(这是“话题”向“命题”趋近,可视为“半命题” 而命题作文也大有平分天下之势;北京题,广东题,江苏题,重庆题,是在给出材料或情景的基础上,提出命题(可视为材料或情景作文的“变体”。而上海题,天津题,湖南题,辽宁题,则都是所谓“纯”命题作文。 这就开启了变革作文命题形式的新思路,不是玩花样、弄技巧,带来的是作文命题形式的真正革新。 文体不限,鼓励自由表达。
关于文体,2006年命题有这样一些“规定”:
1.提出“文体不限”或“体裁(文体自选”等,如全国题,天津题,湖北题,安徽题,江西题,福建题,四川题; 2.提出“诗歌除外,文体不限”要求,如北京题,上海题,重庆题,广东题,山东题,浙江题,江苏题,辽宁题;

3.设置文体限制,如湖南题,“写一篇议论文”。
4.大部分的话题作文,都要求考生“自拟标题”,“自定文意”; 另外,几乎所有命题都提出了“写800字”的要求。
松散的文体限制,以及自拟、自定标题和文意,有利于考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问题探讨—— 鲜活不足
前面讨论过的诸如“读”、“书”、“读书”、“问”等题目,当作如是观。不是说这些题目不能写、不好写或者无法写。是说它们缺乏一些灵动,尤其不能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和一吐为快的激情。
还要说一说“愿景”,命题者似乎有着“创新”的理由,好不容易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里,找到这个被收录的“新词”。词典是新版的,词是新收录的,似乎再新不过的了。其实,新的外装下,包裹的却是太陈旧的东西。前景、理想、远景、宏图等等,几乎无时无刻不挂在嘴边,被说滥了念叨滥了。这样的题目面前,很难有有个性有张力的真情实感表达,这就难免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难免为文造情。
“创新思维课堂”的三个话题,命题者可能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关注读书、关注课堂学习或者是其他。但正如考生普遍反映的一样,题目的面太窄,也的确有一点偏。虽然命题只是想借这一个话题来谈其他,但它毕竟是由“草船借箭”、“等待戈多”而“起兴”的、 “兴”取譬不起来,往下的比附铺排就展不开了。 “谈意气”、“雨燕减肥”、“肩膀”等题,殊无新意。 束缚尚存
“诗歌除外”当然是一种束缚。
又比如,“保留住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这已经定下来了“北京人”对新老符号的基调。作为“北京人”的北京考生,就只能在这个基调里谈他的“感受或看法”了。比如,对以往“符号”的认识(留与不保留,保留什么与不保留什么,对新“符号”的展望(什么样的符号才算新“符号”,新“符号”与以往“符号”的关系,新“符号”要怎样去创造,等等,是从“北京人的心愿”来谈,还是考生自己有个性地来谈,就成问题了。可否去掉这一个“限制”,让考生自己自由地发挥?
“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的话题,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有失公允。虽然这两个话题都来自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的内容,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想过草船借箭满不满十万或戈多是不是来了这样的问题的(对多数学生来说,这只是命题者虚拟的“创新思维课堂”里,虚拟的问题。那么,对多数考生来讲,这就构成束缚。好在还有后面的“留下一点空白”。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样的一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作文教学,也适用于作文教学的检测,当然也应该适用于高考作文。

点点空白悠悠情思


龙岩一中高三(14)班 林珑

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那凹凹凸凸的碑身,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留,在那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


百转千回,你,悄悄地沉睡在米洛斯那片神圣的土地上,直到重见光明之日。你,这位美与爱之神,复苏之日,尽管已失去那两条玉臂,却收藏了惊世的美,绝伦的美,维纳斯的美。你那优美流畅的线条,凝聚于那断臂之处,空荡荡的,却又如此丰富,那一刻,那片空白,激发出多少人心中的维纳斯。那一刻,那片空白,让美延伸,让爱丰满。

留一点空白,是智者的思考。有形的事物往往太完满,太逼真,毫无破绽,然而,思维往往会因此而凝固局限于眼前那具体的实物。中国的智者在几千年前,或许已领悟到了这点。中国画独特的空白,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想象与思考。大师齐白石画鱼画虾,或简约地勾勒几抹墨,看似率性而行,看似恣意而为,看似空白无实,孰知,那一片片的空白,才是真正的智慧,观者也会因此而富于想象,那鱼那虾,瞬间便随思维活跃起来,在想象中,游走,嬉戏。

十分灵动,十分深沉,空白的妙处就在于将有限的山水湖月,有限的喜怒哀愁,幻化出许多无限的思维碰撞。琵琶女“此时无声胜有声”,引得那个江州司马青衫湿,何等契合,不需过多的倾诉,那一瞬间,也许我们也会穿越百年时空,仿佛面前坐着个抱着琵琶潸然泪下的女子,同情,哀愁,凄清,柔美,这一切无限的情思,又岂是那几个字所能表现的?智者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人们一点空间,给人们一点空白,那个部分,才是人人共有的财富,那份空白,才会巧妙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如穿针引线般串联起来。

在空白中,我们与历史对话,与先哲交流,留点空白给自己,给别人,这是思想上的跃进,境界上的提升。

泡一壶清茶,倚着那棵古槐,仰天望去,晴空上纵使无浮云朵朵,无驯鸽飞过,但也许,你品味到的,是那个哀怨的宋朝女子浅浅的吟唱,是那个多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是那份空白,宁静而又深远。 点评: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题是提供三个话题,让考生从中选择一个。本文作者选定“留一点空白”这一话题作文,在全省20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70分作文满分,并以139分的骄人成绩荣登我省高考语文单科榜首。 品读《点点空白悠悠情思》,你不得不叹服作者的丰厚学养和文字功力。“空白”的话题给考生驰骋想象提供了无限空间。但也正因为话题的空间无限,让不少考生感到茫无涯际而无所适从,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笔意难以集中的尴尬境地。而本文作者却能宽题窄作,从“空白”中找准寓意,确立角度,思路上撒得开又收得拢,在历史文化的宏观视野中,选择“点点空白”的片断,作微观的深入探幽,抒写对历史与人生、艺术与文化的感悟和思考。在“空白”中去与历史对话,与先哲交流,从而获得“思想上的跃进,境界上的提升”。 散文式的行文笔法,开篇抒情,以空白的无字碑凸显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有着强烈的文字冲击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内力。而后思路转向米洛斯的维纳斯,对其断臂之处的空白作出深刻的思考—让美延伸,让爱丰满。进而联想到中国画的独特空白,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经典音乐虚写。作者对这些艺术的空白,给予了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照—艺术的空白,乃是智者的灵思,在有意无意之间,巧妙地将不同的人和事,“如穿针引线般地串联起来”。这里既有中外例子的大跨度概括,又有条理分明的内容层次推进;既有丰富的思想和灵动的情感内涵,又有理性的才思和独特的心灵体验,将“空白”的内蕴分析得深刻透彻,抒写得淋漓尽致。 文章始终扣住“空白”二字作文。开篇直奔主题后,一路扣题一路歌,使文章的主旨特别鲜明突出,将自己的文学才情与应试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在看似不相关联的几组材料中,贯穿着绵密不断的内在情感逻辑,形散而神聚。结尾所营造的宁静而深远的“空白”意境,更能启人遐思。语言清新流畅、极富韵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5038f5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a.html

《2006年中考满分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