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研究(上).人民大学匡文波

发布时间:2015-03-30 11:24: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网络暴力研究(上)

主讲人:匡文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

同志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主题是网络暴力研究

一、网络暴力的发展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

什么叫网络暴力呢?网络暴力和现实的暴力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看暴力,暴力这个词,规范的解释是指强制的力量、武力,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力量叫暴力。

网络暴力跟现实暴力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但是与现实暴力有所不同,网络暴力主要指的是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和视频的行为,跟现实暴力有所不同的是现实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肢体的暴力,网络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言论上的暴力。这是网络暴力和现实暴力的异同。

(二)网络暴力的类型

网络暴力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叫纯恶意攻击,即完全是恶意的,对其他人造成人身攻击,编造虚假的信息。第二种比较复杂,叫伪道德谴责。我们等会会讲一些网络暴力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会发现网络暴力的施害方打着道德的旗帜,对被害人做出了很大的精神和人身伤害。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危害很多,首先对当事人导致了名誉上的损害,而且打破了道德的底线,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的侵权行为。网络暴力需要用教育、道德、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同时网民也要担负起维护文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客观。网络暴力的产生,除了道德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健全之外,还跟网民的从众心理也有很大的关系。一群网民人云亦云,对事实真相并不了解,很快的下是非判断,从而对被害人或当事人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所以网民的从众心理和某些网民理性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网络暴力之所以产生并产生一定的危害,也和网民的匿名性有关。在网上发帖子,包括一些博客,很多信息是匿名发布的,匿名性导致了责任心的降低,降低了人们的是非约束力。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虽然网络上大家是匿名的,但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跟踪。比方说上网的时候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查出IP地址的,如果拿手机上网,是可以追查到上网的手机号码的,所以说虽然是匿名发布的,还是能够追踪到本人,因为上网的终端IP地址,手机号码可以被跟踪,所以还是可以查得到的。

同时整个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存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缺失,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的泛滥。除此之外新媒体,比如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对网络暴力事件产生一种推动作用。新媒体的报道,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一些商业化的都市报,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进行传播,为了吸引眼球,从而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扩大。

(四)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暴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网民对没有经过证实或者已经证实的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煽动性的、侮辱性的失实的言论,造成当事人的名誉的损害,造成名誉的损害,这是第一。第二侵犯隐私权,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隐私。第三,对当事人,或者对当事人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语的侵扰和行动的侵扰,导致其人身权利受到了损害。

(五)网络暴力的参与者

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涉及到信息的发布者,第二是跟帖者,跟帖者有一些是属于真正的讨伐者,打着道德的旗号,第二种是盲目的跟风者,第三类是无意识的参与者,第三类就是网络看客,他们只是看信息,但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参与者。

(六)网络暴力的案例研究

1.姜岩事件

我们这里讲几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就是非常有名的姜岩事件。这个事情是20071229,有一位白领女子叫姜岩,从北京远洋天地24层家中跳下身亡。在她死的前两个月,关闭了MSN、空间,她的死亡日记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为丈夫的出轨。

在自杀前的两个月里面,在名为“北飞的候鸟”网站博客里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并暗示要自杀。这个博客很快被网友转载到各大网络论坛,引起极大的关注。网络论坛上,迅速上演了一场道德审判,网友们纷纷对她的丈夫王菲以及第三者进行谴责,出现了很多极端的言论。得知姜岩自杀的消息以后,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很快查出了王菲还有第三者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双方父母的电话和住址,部分网友甚至于打电话给王菲及第三者的单位,打电话给王菲的父母,甚至在王菲父母的家门口涂上“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的标语,王菲本人也被迫辞去了工作,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暴力,最后王菲及其家人因担心网友采取过激行为,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选择将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告上了法庭,认为三家网站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和隐私权,要求支付经济赔偿。这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网络暴力事件。

这个事件本身从好的方面来讲,网民的道德水平比较高,尊重生命,同情弱者。但是另一方面王菲个人的隐私也应该予以尊重,而且他的婚外情还需要进一步核实,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人们是没有权利无限度的去干扰别人的生活的。姜岩事作为受害者是不幸的,但是另一方面网民对王菲的人身攻击也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这是第一个案例。

2.后妈虐童事件

第二个案例就是后妈虐童事件。2007年的7月中旬,网络上出现了《历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打断女童6块脊椎》的网帖,网帖中还配上了小慧被打的口吐鲜血,全身是伤痕,被打的大小便失禁等极具震撼力的照片。这一网帖立刻得到网站和网络论坛转载,网友在网络上谴责这个禽兽不如的后妈的同时,还来到她的住所,对她进行指责和谩骂。

但是这个事件是未经证实的,很快医院和警方证实小慧的伤并不是后妈虐打所致,而是因为小慧本身患有血友病导致的正常病理反应。但是这位遭受网友们咒骂的后妈,却因为无法承受是非舆论的压力,多次提到的自杀。这场闹剧实际是一个新闻炒作,目的是希望通过炒作使小慧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这个案例是一个网络信息真实性的问题,网民们疾恶如仇,极力声讨这种可恶的行为,但是真相大白以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面对这种虐童的事件,我们是不是不应该盲目跟帖?如果确有这样事情,应该先向公安机关报案,待核实以后再进行声讨,这是一个例子。

3.高跟鞋虐猫事件

第三个网络暴力的案例是高跟鞋虐猫事件。高跟鞋虐猫事件是指黑龙江鹤岗市的一个镇上,一个名山岛的公园里拍摄的女子以高跟鞋虐杀小猫的视频,并且在2006年的2月在网上公布。网帖是这样的:20063412点,一个叫浪漫夜风在猫扑上发言,确认了我不是沙漠天使的证词,还补充了一些情况,并且说视频中的女子叫王珏,是黑龙江省鹤岗人,年龄40岁左右,工作单位在萝北县人民医院,据说和老公感情不和,举动异常,前些年从楼上摔下来过。而拍摄虐猫事件的地点正是黑龙江省萝北县的名山岛。

到这个时候,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距离一个叫碎玻璃渣子在网上贴虐猫组图不过6天的时间,效率可能比警方的破案速度还要高。但事实上,黑龙江媒体证实,这个女子是萝北县的一名药剂师,而有关图片来自于其朋友李跃军,是替他拍摄用于私下出售视频光盘的一部分,虐猫事件的拍摄地点是名山镇的名山岛公园。

李跃军在东北论坛上发布公开检讨书,黑龙江萝北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一个踩猫女致广大网民和市民的一封公开道歉信。信上说不需要同情,但希望得到公众的理解,并称因此她自己和亲友受到了很深的伤害。这就是一个网上帖子的虐猫事件,她的很多朋友看到这个片子,认为她心理变态。而事实上这些视频材料的组织是很严密的,她自己也无法再一次找到相关的联系人。这个虐猫事件也是当时在网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网络暴力事件,对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平台——新媒体

我们刚才讲了网络暴力的概念、特征、案例。我们讲第二部分,网络暴力离不开它的平台,因为网络暴力之所以兴起,跟平台是密切相关的。

网络暴力的平台是什么呢?是新媒体。有人说网络暴力的平台是互联网,这个不是很准确,因为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智能电视等。很多信息的传播,其实并不是借助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传播,而是借助于手机媒体的传播。我们要研究网络暴力,首先要研究他的平台。平台有什么特征呢?到底什么叫新媒体?这个概念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

目前我查到了新媒体的100多种定义, 90多种定义都是采取所谓的列举定义,比如说有人说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等。但是,列举式下定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子项要相互排斥,很多人给新媒体下定义,把互联网跟搜索引擎、博客、微博相提并论,这个不是相互排斥的,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第二列举法下定义,子项的和要等于母项,也就是说你列举了很多项,这些项的和要等于母项。我举个例子,很多人给新媒体下定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等,最后加一个等,这些是子项之和小于母项,这样下定义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那应该怎样去理解新媒体呢?新媒体其实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格的说是数字化的、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来讲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换句话说,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是不是新媒体首先要看是不是互动的,如果没有互动,这不叫新媒体。

第二,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新,不能以过去的标准和未来的标准去衡量。比方说100年前啃报纸、期刊也属于新媒体,50年前啃广播电视也是新媒体。这个新旧不能以过去的标准去衡量,也不能以未来标准去衡量。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是无法预测的。我们2年前谁也没有想到诺基亚会破产,10年前谁也没想到苹果公司会去做手机,2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柯达会破产。所以技术的发展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新旧。

新媒体还有第三个原则,必须是国际标准。新媒体的认定必须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标准为依据。我们给新媒体下的定义,什么叫新媒体?新媒体就是借助于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新媒体的一个特点是使用终端必须是电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使用终端是电脑,借助于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叫新媒体。

目前的新媒体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指的互联网,包括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报纸,各类的网站社会化媒体等,这是网络媒体。第二大类是手机媒体,比方说彩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微信等属于手机媒体。目前真正符合新媒体标准,符合本质特征的,就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还有一种媒体叫智能电视,智能电视也是下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媒体。智能电视的发展,就像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很快会改变整个电视业以及电视制造业,因为智能电视已经表现出了这个规律。

上网的时候,我们肯定要用到电脑,可以用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以及一体机以及平板电脑,总而言之上网必须要用电脑。目前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也是电脑的一种形态。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预测10年以后新媒体是什么样子,有一条预测是这样,我认为10年以后,电脑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可能不复存在。今后的智能终端多样化,比如说手机也是电脑,智能电视也是电脑,是电脑的一种形态。所以说新媒体的终端必须是智能终端。

换个角度看,哪些不属于新媒体呢?报纸肯定不是,期刊肯定不是,传统的模拟广播电视显然不是,他们是传统媒体。而且我要特别强调,并不是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叫新媒体,新出现的如果没有互动性,也不能叫新媒体。比方说像有一些城市里面的公共自行车,后轮上有一个木板,木板上可以做广告,这是新出现的,但是不能叫新媒体。目前每家每户拥有的数字电视,只是增加了清晰度,增加了一些频道,但是互动性并没有本质性的增加提高。所以目前的数字电视还不能叫新媒体,它只是增加了频道和清晰度,互动性还不够。

智能电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传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晰的,但是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新媒体一个很大的特征。新媒体传播有个特点,传播者跟受众之间是没有严格的界限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受众,比如说网上传播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所以有句俗语说新媒体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新媒体有很多优势,我们谈了网络暴力,大家说新媒体一个不足,但实际上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正面价值,远远高于他的负面影响。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统快、更新快的特征,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新媒体的优势表现在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这是他本质的优势。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以光速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而且传播的成本非常低。第二方面信息量很大,海量的信息。第三方面检索的便捷,互联网上通过百度、谷歌可以检索到大量的信息。另外在互联网上,有大量收费和免费的数据库。第四方面多媒体的传播,对传统的电视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传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叫零成本的信息化传播。传统的媒体传播有一个特点,就是传播的成本与传播距离成正比,传播的距离越远,成本越高,可能大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广播电视,让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全国,甚至于覆盖全世界,跟只是覆盖于本地、本省、本市相比,成本要高很多。报纸也是一样,目前没有一份报纸可以说是全球性的报纸,因为报纸发行的距离越远,成本越高。

新媒体传播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新媒体传播的成本与传播的距离是无关的。换句话说新媒体传播,距离不管多远,成本都是一样的,而这个传播成本无论是从传播者的角度,还是受众的角度来讲都是一样的。我举个例子,北京的网民,打开电脑访问北京的新浪网、新华网和人民网,跟访问美国雅虎的成本是一样的。绝对不会因为美国雅虎在美国,访问成本高于新浪、人民、新华网的访问,这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从传统者的角度来讲,新浪网如果只是让信息在本国传播或者本市传播以及让他的信息在全球传播,成本是一样的。新浪网不会因为有一个遥远国家的网民访问了新浪网就增加成本。比方说巴西、阿根廷、美国的网民访问了新浪网,对新浪网的成本并不会高于北京的网民访问了新浪网。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媒体一个很大的特点优势就是传播的成本和传统的距离是无关的。

我们可以这样去认为,新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媒体,广播电视虽然也可以号称全球媒体,但是由于政治原因,由于商业利益的原因,没有一个国家会允许另外一个国家的电视台无限制的到本国去发展和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媒体,所以网络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影响和危害是全球化的,这是应该特别强调的一点。第二新媒体还有一个优势叫互动性非常强,开放性和自由性。

新媒体存在很多不足,第一个不足就是信息安全的问题,棱镜门事件告诉我们在互联网上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窃取国家机密的事情非常普遍。在互联网上,人们是没有隐私可言的,而且网络信息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棱镜门事件反映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信息安全形式是非常严峻的。从理论上来讲,只要电脑开机,只要连在互联网上,电脑硬盘上所有的数据都是可以被人拷贝和读取的,这是第一信息安全的问题。

第二就是侵犯版权非常严重,尤其在中国。我举个例子,我经常可以看到网上把我的文章和我写的书一个字不改的拷贝粘贴在互联网上,因为我现在出了17本书,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我经常能看到网上有我的文章和书,一字不漏的粘贴拷贝到互联网。但是如果我要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我计算了一下,中国的网络版权起诉打官司到法院去的话,赔偿额是以稿费标准赔偿的。换句话说,即使我去起诉,一篇文章获得的赔偿额恐怕不会超过1000块钱,而起诉是需要时间成本和其他的成本的。这样对于很多版权人来讲,去起诉一家网站,从成本和收益上来讲是不合算的。而且去起诉的时候,是要先去公证的,不先公证就起诉一家网站,到法院开庭的时候,这个网站可以把你的文章全部删掉,你就没有证据,所以首先要去公证,公证完了以后拿着公证的材料才能上法院起诉。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版权保护是个很严峻的课题,我建议政府在相关的法规的修订上要加大惩罚力度,只有让网络侵权者得不偿失,才能真正有效维护网络上知识产权。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重复率相当高,跟我们国家网络版权保护不利有很大的关系。去年发生了韩寒等作家起诉百度文库的事件,这个事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三,新媒体最大的不足就是信息泛滥,因为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并且发布言论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门槛几乎为零,只要你会用电脑上网,或会用手机,你就可以从网络上发布信息,从而导致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信息泛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不足,网络犯罪、网瘾症等,所以说互联网是个双刃剑,他可以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也会造成网络暴力这样的负效应。

三、网络暴力的新平台之一:手机媒体

我们刚才前面提到了,目前的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这里我要主要强调,我们现在给手机下定义的时候,不要再把手机理解为电话。如果我问大家,什么叫手机?可能很多同志会回答手机就是移动电话,这个观点已经过时了。10年前我们去买手机,会关心几个指标,通话质量、电池能用多久以及是不是皮实耐用。诺基亚的手机皮实、信号强、电池时间长,所以在1998年的时候,诺基亚成了全球手机的老大。但是不幸的是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已经落伍,做了13年全球的老大,终于被苹果和三星公司超越,最后被微软公司收购。所以手机已经不是电话,诺基亚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固守手机是电话这么一种成规,继续做功能手机,而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做智能手机。到底什么叫手机呢?手机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换句话说手机是电脑。在座的各位同志手里拿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具有通信功能,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另外手机的屏幕不会太大,手机的屏幕通常是7寸屏,原则上不超过7寸屏,现在5寸到6寸屏的手机比较普及,但是如果手机屏幕超过了7寸的话,会导致大多数人的口袋装不进去。现在解决手机屏幕大小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折叠型的,或者做成投影的,这样能解决屏幕的问题。

手机本身是具有通信功能的电脑,其实手机还不光是一个电脑,从技术上来说是电脑,它其实还是人的一种虚拟器官、感官的延伸。传播学有一个泰斗叫麦克卢汉,加拿大人,他说了句很有名的话:媒体是人的延伸。这话在当时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在今天这句话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说手机是人感官的延伸,人的一种虚拟器官。

以后手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屏幕越来越大之外,未来的手机可能会戴在手腕上。上周iphone6发布,同时还发布了iwatch,就是说未来的手机可能会戴在手腕上。解决手腕上屏幕大小的问题,可能今后就是折叠屏幕或者做投影等,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为什么谈手机呢?实际上网络暴力今后越来越多的会出现在手机媒体的平台上,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主流。我最近写了两本新书,一本是《手机媒体概论》的第二版,一本是《手机媒体颠覆传媒,新时代的电脑和器官》这两本书里面我提到,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主流,而新媒体又是媒体的主流。

其中有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为什么说手机媒体是新媒体主流?首先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主流,我们现在拿手机上网超过了PC上网。日本是全世界第一个使用手机上网超过PC上网的国家,2005年在日本用手机上网超过了用PC上网。在中国是前年用手机上网超过了PC上网。换句话说,手机上网成为上网的主流,当然手机上网跟PC上网的用户里面,有很大的重叠群,有相当多的人群手机上网跟PC上网是重叠的。第二,日本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第一个手机上网超过PC上网的国家呢?这跟日本的地铁很发达,很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东京人每人每天平均在地铁上渡过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所以手机上网很早在日本就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上网方式。

第二方面,手机应用高速发展,各种各样手机应用软件,包括各类的新闻客户端越来越普及。第三传统上从主角的有线互联网成为了配角,所以手机媒体成为了新媒体的主流,而且手机的用户到去年年底,2013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普及率达到了96%。今年全球的手机用户会突破70亿人,2014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肯定会突破13亿,手机用户的数量跟人的数量相等。所以我开玩笑说,以后可以给人的定义改写,什么叫人呢?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人下定义,从社会学、哲学等不同的角度下定义。从传播学的角度给人下定义,就是未来会用手机的动物就是人。但是这个定义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只是说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每人一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网络暴力事件在手机媒体上传播的后果,会导致全世界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危害会更大,破坏力会更大。

我们前面谈到了一点,现在的手机是电脑是因为现在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什么叫智能手机?我查到了几十种定义,我给智能手机下的定义就是具有操作系统的手机叫智能手机,这个定义比较简洁明了。

再从传媒的发展来讲,我们发现出现了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什么呢?十年前开始,在家庭中电脑屏幕对电视机屏幕的取替代效应。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家庭中电视机的数量在增加,但是电视机的开机时间在缩短。过去每家每户可能只有客厅有一台电视,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客厅跟卧室各一台电视,也就是说电视机的保有量提高了,但是电视机的开机时间在下降。比方说过去晚上7点钟是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但是现在晚上7点大家都在上网,这是要谈的一点。

现在出现了第二轮替代,手机屏幕慢慢替代电脑屏幕,在很多家庭中,用手机不用电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同志在晚上睡觉之前,看的最后一眼是手机,早上起床以后看的第一眼也是手机。这个趋势是从2010年的第四季度开始的,2010年第四季度在全世界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智能手机的销量超过了PC,所以当时很多做电脑的企业非常明智的去做智能手机,比方说联想、苹果,去做智能手机,完成了从PC厂家向手机厂家的转变,没有完成这种转变的企业比如说像惠普、戴尔、日本的NEC这些企业,市场销售是大幅下滑。智能手机目前的销售量大幅超过了PC,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手机的发展经过了三代。最早的手机发明人叫马丁库珀, 19734月份发明的手机,因为马丁库珀是贝尔实验室的员工,所以他的发明专利属于贝尔实验室。当时的手机是很笨重的。笨重到什么程度呢?抗美援朝的电影里面有个镜头向我开炮,像这个英雄背的这个步话机那样笨重。所以19734月份马丁库珀发明了手机以后,在美国并没有得到应用,因为7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固定电话已经高度普及,在这样情况下,手机的应用受到很多限制。全世界最早使用的手机的国家是北欧,因为北欧国家靠近北极,人烟稀少,使用固定电话的成本相当高,这样的情况下,北欧国家最早使用手机业务,1981年全球最早的移动通信网络在北欧国家瑞典、挪威开通。为什么著名的手机企业爱立信在瑞典?著名的手机企业诺基亚在芬兰?这不是偶然的,北欧国家是全世界最早使用手机的国家。

大家注意目前很多国家的手机普及率超过了100%,就是人均一部以上的手机。手机的发展有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大众化,过去是贵族的标志,精英的标志,或者说是大款的标志。20年前中国大款的标志是什么?手拿大哥大、开着桑塔纳。现在手机高度普及,如果大家想要获得手机统计的准确数据,可以登陆公信部通信发展司的网站,现在是9月份,一般来说可以查到7月份的准确数据。如果要查到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据,虽然调查数据很多,但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是比较权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b9f7bdaa00b52acfc7caf4.html

《网络暴力研究(上).人民大学匡文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