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结构教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汉字的字形结构教案
授课内容:汉字的字形结构及其应用发展
教学背景:在上节课掌握汉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程主要内容
1.对上节课所学习汉字的产生机演变进行回顾,通过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2.汉字的造字用字法则
3.汉字的字形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汉字的影响及意义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汉字的基础知识,汉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集体创造的。历时三千多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的演变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来历。面对这些伟大而神秘的汉字,它们记录了前人的智慧,看着它们,使我们犹如还在聆听着他们的教诲,那么这些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同进入今天的汉字学习——汉字的构造及其影响!
一、 课堂知识
一) 、汉字的构造法则
汉字并非仅由一人创造,它随社会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在开始之初也是没有规则可言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人注意到汉字的造字方法了,比方《左转》里讲的“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这样的讲法只不过是对某些字的构造进行解释,没有形成正套的理论。到了汉朝,有人认为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許慎《說文解字·序》有说道,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見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先有汉字,随后有六书之说,六书是后人寻得的汉字造成的条理,将汉字分门别类的一个法则。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
下面我们就这六书分别来学习汉字的构成。 二) 、汉字的六种构造 1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的。当文字产生之后,原来描画实物的图画被吸收到文字的行列之中,它们的样子自然跟它所表达意思的东西的形状很相象,这种象实物形状的字就叫做象形字。这是一种用描画实物的办法造字的方法,正如六书中对象形的说法:画成那样东西,按照它的形体,笔画有所曲折,日字月字就是这样的。
唐兰给象形字订了三个标准: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词;一定在本名之外不含別的意
义。唐兰将象形字按意义细分为三类:

1.象身 人类纯象形字
例:子

如图:

“人”字是个象形字,看现在“人”这个样的字形并不象人形啊。是的。“人”是楷书的写法,我们知道楷书之前还有好几种字体,到了隶书阶段象形字就已经不容易看得出来象什么了,楷书自然也是如此。是不是象形字,得向前看,探本求源,看甲骨文是怎么写的。它所描画的是从侧面看的一个站着的人形,中间那一长画展是躯干和一条腿,左边那一短画是一只下垂的胳膊。
“自”甲骨文胡写法如图所示,是鼻子的象形字。是由于古今形体的演变,使得我们看不出它是象形字。现在“自”当“自己”和“从”(从东自西)讲,会想得到上图描画的是一个鼻子吗? 2.象形 即自然界的客观事物
例:山
如图:
这是甲骨文中的“木”字。“木”字本来是现在的“树”的意思,“伐木”“一草一木”里的木就是它本来的意思。中间那一直画是树干,下面的三画表示树根,上面三画代表树枝,小篆的写法是“”。跟树的形象就有距离了。
“雨”字甲骨文里的一种写法。上头的一条横线代表天空,下面的六个短竖表示接连落下来的雨点儿。小篆写成“”,就很难看得出来是象形字了。
而“羊”“牛”只取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二字的写法整个字形代表羊头、牛头。比如“牛”字其中上面是牛角,下面是牛耳
有些东西不象前面所举的例字那样容易描画得让人一目了然,于是就用比较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比方水这样的东西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不能象“山、弓、牛、羊”那样去描画,那怎么办呢?让我们来看看“水”是怎么写的,如上图,中间那曲折的一画代表河沟,两旁边的几个小直道道代表流动着的水。如果横过来看,就跟随有些国画上用几条曲线表示水的办法一样。又比方“土”也是不好描画的,可是商朝人还是有办法,甲骨文的“土”如图所示,下边的横线表示地,在地上凸出来的小棱形代表土块儿;它旁边的三个小竖道表示土块上掉下来的碎土。
“山”,山峰突起,峰峦连绵 3.象工 即人类创造出的物
例:舟
如图:
“弓”甲骨文的写法如图所示。左边曲折的线条是弓背,右边的直线是弓弦。凡是见过弓的人,大概都认识这个字。
此外,象形字又可分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以上所说都是独体象形字,下面举几个合体象形的例子:页、眉、果、州


如图:
“眉”不画眼睛很难画出眉毛,所以把眼睛也画上了。 “果”下面的“木”就是树,树上结的当然。 “州”水中一块陆地,也就是洲。 讨论:大、小、高在象形字中的归类

2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们在一些墙上,常常看到画着一只手,手指指着一个方向,旁边写着:“长途汽车站由此向前进”“行李寄存处由此向北”这画中的手指就代替你问路时路人的手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也是就是这样用手指一指。要人在一个大范围内注意到某一个小局部,可以用箭头来指点。这种指点办法再平常不过,但是在古代人造字上,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上面我们说过象形字,是描绘一种东西的图形,但有时候碰到你想要表示的东西虽然有形却不好描绘,象形这就用不上了。比方说,你要有一个字表示一把刀的锋利部分,就是刀口。这个部分可怎么画?刀口是刀的一部分要画出刀口就要画出整把刀,而画出一把刀,人家只知道这是刀,怎么知道你要说的是刀口呢?如果能在刀字那一撇上加个箭头,说:指的是这个地方,那就好了,大家马上明白你指的不是刀背,也不是刀柄,而是刀口。古人当真是用这个办法来办的。不过在一个字上画箭头太麻烦,得用更简单的办法。是有一个字表示刀口,就是“刃”,在刀字的刀品地方加上一点,这一点就代替箭头,代表指点事物的手指。点,这一点就代替箭头,代表指点事物的手指。用这个办法造的字叫做指事字。
指事字的结构,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或改变方向组成的。指事字可分为三类:纯符号指事字、合体指事字、变体指事字 1.纯符号指事字
例:四 古代写“上、下”如图所示,这两个字上下的点、横、竖、曲线全都是符号,没有上显不出下,没有下显不出上,有了一条线,箭头在上就是上,箭头在下就是下,这个箭头就是那小小的点、横、竖。 2.合体指事字
例:甘
要表示树的根部怎么办?“木”本义是树。用指事字的办法,只要在它的根部画一个箭头就得了,这个字就“本”字下面那一横就代替箭头,意思是:我指的是这个地方,“本”字的愿意指树的根部。
要表示树的顶部也这么办,反过来在木字的上面画个箭头,也就是加一横,这个字就是“末”“末”字的愿意指树梢。
现在要有一个字表示人的腋部,也就是膈肢窝,怎么办?不画身体而光用几行画出腋部,恐怕画家也伤脑筋。我们的老祖宗很聪明他们画一个人,用箭头指示他的两腋。这个字
就是“亦”,它原告就是“腋”字。所示图中,当中是个人,两边那两撇就代替两个箭头,我指的是这两个地方。
“甘”这个字,就是今天的“含”字,画一个口,里面加一横,表示口里含着东西,这东西可以是朱古力,也可以是甘草橄榄,反正这一横是个符号罢了。口里有东西当然是“含” 3)变休指事字 例:夕月《说文》:莫也,月半见。 《说文》:臣司事於外者,反后。



3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字是无法用上面的两种方法表示出来的,如下看画猜出字
1 2 先说图1。一个,也话是一个农民,也许是一个猎人,也许是一个走的,在一棵大树下站着,也可以是会着或者躺着。公这是在干什么?他是干活或者走路累了,在树下休息一会儿。把这个字用象形字写下来,人是(图),树是(图),合起来就是(图),也就是“休”字,休息的意思。
再说图2。太阳刚升到地平线以上,这是什么时候?是大清早。大清早古文叫“旦”古字写成(圆中一点,下一横),象形字的太阳,就是“日期”,下面加一个象征地平线的一横,这不清清楚楚地表示太阳初升这个“旦”的时候吗?
这是采取把一些象形字结合起来,把象形字加上符号,把一些已有的字放在一起等等办法圣诞卡你领会意思,于是就产生了另一种造字的方法——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比,并。谊即义。见:现。指撝:即指挥。指相关的二个以上的字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新 的意义。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会意字又分同体会意字与异体会意字。顾名思义,同体会意字即为,两个相同象形字组舍而成的字;异体字是不同的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1.同体会意字
例:北
“步”字,上下相同,左右两只脚,一前一后,表示步行的意思。 “从”字,一个人在前头,另一个人在后头跟着,表示跟从的意思。
“众”字,三个人聚在一起,三这个数目代表数量很多,用很多人表示众多的意思。
有句成语叫做:“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句话叫我们要互相团结,力量就大了。独木是单独一棵树,当然成不了林,不过两棵树照说也成不了林,但是“林”这个字虽然只有两个木,却是树林的意思,这就如同众代表众多的意思一样。 2).异体会意字
例:分

“分”字,别的意思,由“八”和“刀”组成,刀是分离物体的。 “美”字,上面是“羊”,下面是“大”。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北方,离不开羊,羊长得又肥又大,岂不“美”哉!“美”这个字约定俗成以后,那就不管是形容美女,形容美的汽车,形
容美的高楼,形容美的什么什么,都用这个“羊”加“大”的“美”字了。 鸟叫用口,有个口有只鸟,“鸣”,就是鸟叫了。照此类推,狗叫羊叫当然也用口,“吠”,那是狗叫,“咩”,那是羊叫。但“鸣”一量成为字,叫的也不仅是鸟。《诗经》不是有一句吗:“呦呦鹿鸣”?可以是“钟鼓齐鸣”“鸣金收兵”“鸣鼓而攻之”等等。 4 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有句老话叫做“秀才识字读半边”,就是说,字太多了,像秀才那样的读书人也有不认识的字,只好靠读这个字的半过把字读出来。你倒别说,这个办法有时候还真灵。有些字是由左右、或上下、或里外两半合成的,读它半边还真读出来了。例好“捞”“唠”读半边,“铜”“筒”读半边。但是这个“识字读半边”的办法也很危险。也计大家以为我都读了几十年书,如今还敢讲讲关于主字的事,我一定不会读白字了。其实非也。我可以说,要是给我看一大张报纸,我绝不敢说我每个字都能读准。这就因为我有许多字是用“识字读半边”的办法学来的。不光我这样,许多人也都这样。我们在在里学了不少字,那是一个个字学来,不会读白字。学了这些字以后,我们就急不可待地看小说了。试问什么人会把《水浒传》《西游记》里的字一个个都学会了再去读这些小说呢?总是学了不少字,就去看小说。碰到生字,假如从上下文连起来也能看懂,由于看小说入了迷,也就来不及去查字典,一个劲地埋头看下去了,字总得读出个音,怎么办,那就有半边读半边,有跟自己认识的字形相似的,就读那个字的音,久而久之,读成习惯。也有些字真读对了,也可以说是懵对的,但有些就读成白字。有些字我真是几十年以后才知道读错了。原来“狎”不念“甲”,念“狭”“谙”不念“音”,念“庵”“啮”不念“齿”,念“聂”“嗔”不念“真”,念“琛”等等。所以,我们碰到不认识的字不要靠半边来解决,最好查查字典,读准字音。
但是,读半边有不少字读对了,难道只是偶然吗?不,不是偶然的。这就是汉字有构成分类中的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指事类。 以事为名即按照事物的类別特点去选择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譬,譬況,相类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即取一个发音相近的字作新字的声符。
我们先来看看,形符与声符。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 如:忠、怒、恨、忍、愁、愉、忘 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的是上古语音。(后起形声字例外) 如:谤 旁;菅 官;盲 亡;欽 金;欣 斤。

然而,虽然是形声字,我们读半边也常常会读错。既然说形声字有一边是声旁,是声音符号,照着它读应该是对的了,怎么会又读错呢?这是因数语音发生了变化。“江”“河”的古音和“工”“可”是相同的,所以用“工”“可”作声旁,但是语音演变到现在我们就不能把“长江”念成“长工”“黄河”念成“黄可”了。再如“灿”“听”“毒”“驰”可见形声字的声旁发展到今天已不可靠,也没有人真靠这半边来读音了。
至于形旁,数量有取胜,比较易认,等于一个分类符号。就像我们查字典长期以来都靠查部首,部首基本上就是汉字的形旁,把无数的字分类排列了。如“亻”就是“人”“刂”就是“刀”“犭”就是“犬”“氵”就是“水”等等。这都是因为字的写法改变了,原来的形认不出来了。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主要有六种形式 1.左形右声: 2.左声右形: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 5.外形內声:


6.內形外声:

尽管在识字读半边,即使读声旁,也免不了读白字,但形声字的出现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造字靠象形、指事、会意而不管声音是行不通的。我们的汉字固然不完全是表音文字,没有走上取出若干个字作为表音符号,如拼音文字的历史那样,但还是借用同音字来表达新意。假借字的办法最彻底,全然不管原字的本义,只借用字音,有点像是符号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假借字。 5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即,借用同音的字来表达新的意思,有时候原来的意思反而失去了,借用的字只表示那个新的意思。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会写会很多错别字,然后会看见老师用红笔给我们一个个的改正,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商店里的牌子上和发票上看到写的错别字。这倒不一定是应该写的字写不出,而是为了方便,借一个笔墨少的字来代替,你想海味行一天开多少张发票要写“鱿鱼”“鲳鱼”,为了快又省事,他们就写成“尤鱼”“昌鱼”。这种借用同音字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有些人名是双关的,例如:甄士隐、贾雨村、就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衬言”的意思。它采用谐音的字做人名,达到一种文学效果。但是,没有特殊情况还是尽量不要乱写白字。
下面是几个假借字的例字: “其”,甲骨文写作(图)是个箕的形状,本来的意思就是“箕”。后来这个字被借用为“其人其事”的“其”,原义的“箕”反而要在“其”上而加个竹字头。
“自”,甲骨文写作(图),是个鼻子,就是“鼻“的古字。后来这个字借用作自己的“自”。这也不奇怪,有人要指自己不是指指自己的鼻子吗?结果“鼻”字反而另个加上许多笔划。
“莫”,原是太阳落在草丛中,是“暮”的意思,反来借用为“莫非”的“莫”,本来“暮”反而要重复在下面加一个日字。
上面所说的字都是假借字。这样造出新字很简单。因为象形字要画功,有时没有图形可画;指事字要凭借符号指点事物,有时难以指点;会意字要猜谜,在家知道,叫人猜谜必要出谜面,有许多意思没有办法出谜面,这几种办法都有难办之处。而字都是有字音的,在已有的许多字中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那并不难,只要约定好,大家通过了,这个字就通用了。 6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转注字是一种完全同义词,从语言的角度上来说,它增加了人们的负担。如今天就只用字而不用字了,的意义用法已经转移。
转注字虽然没有产生新的造字方法,但是造出了新字,而且新字往往是形声字。它反映了语音的发展变化或方音的差异;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语言文字现象:即文字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形体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语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字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地方。
许慎之前,已有六书转注的说法,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造出转注字并注意到转注字现象,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许慎对“转注”的解释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他举的例子是“考”字和“老”字。这两年字,放在《说文解字》的“老”部里,对“考”字的解释是“老也”,就是“考”
当“老”讲;对“老”的解释是“考”也,就是“老”当“考”讲。这两个字在同一个部首里,许慎说的“建类一首”,所指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老”可以解释“考”“考”可以解释“老”。这两个字的意思相同又互相注释,这种情形可能就是许慎说的“同意相受”。类似的有:
“刑”与“刭”“栩”与“柔”“颠”与“顶”,这三对字,每一对都在同一部里,也都互相注释,为什么说它跟“考”“老”情形类似而不说相同呢?这是因为“老”字本身是个当部首的字,上面四对例子里没有这种情形。
过去研究六书的人,对转注的理解有的着重在字形的关系上,有的认为关键在字音上,还有的偏重在字义的关联,说法很多,意见分歧,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六书里头的转注最难解释,不过它对研究汉字的大局并没有多在关系。 三) 、两点说明
在创立六书的说法之前,人们创造文字的时候,头脑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这个象形啊,个会意啊等的想法。也就是说,绝不是先制订出一套造字的方法,然后再按照造字法去造字的。象形、会意等等是在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字之后,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所得出来的。对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另外,因为我们现在对某些字的认识还不够,所以也就很难把它们解释得清楚明白,或者勉强解释,可是大家并不能认同。

四) 、古为今用
汉字能够传神地描摹事物特征,如诗中所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个“瘦”字传神地描摹事物特征。汉字能够精妙地传达作者情感,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写道“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精妙地传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向往。汉字同时也能自然地激发读者联想等。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中国的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而产生的书法艺术 ,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用汉字写春联,在新春佳节,喜庆之日,让家家户户满堂红,猜汉字谜语,无论谜底、谜面都十分的丰富多采。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 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无穷无尽!妙不可言!正因为汉字有许多优点,所以中国人取名字也特别讲究,而且中国字表意明确,简洁,据说同一份文件,用中文打出来的最薄。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 应该热爱祖国的文字,并认真学好、用好祖国的文字!
白岩松:进您的屋里之后就会看到这张照片,这是台中市的读书会给您赠的,“语言的妙趣”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汉字是这样的,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查一本中文字典,水字部的简直是汪洋一片,到木字部就是绿荫碧天,那个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再讲听觉上,我们有平上去入好几声,像闽南有八声,粤语、广东话还有九声,现在当然国语只有四声,所以读古诗有一些方言,像闽南跟广东话还可以更逼近古文跟古诗。这种语言,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汉字)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二、课后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fcfdf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ff.html

《汉字的结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