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

发布时间:2017-09-15 22:43: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东京保卫战(从主战派看)两宋之际以宗泽、李纲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靖康之耻(1126—1127年)(从主和派看)靖康二年四月(11274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北宋灭亡。

2. 11276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继承皇位,为宋高宗,后迁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3. 作品内容:

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中原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4.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 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醉歌》文武双全:刻苦习武,精通剑术。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

5. 写作背景 作于宋孝宗赵昚(shèn)淳熙十三年(1186年)时年62岁诗人再次被黜,赋闲在乡已整整五年。自金侵略者攻陷汴京(河南开封)到写作此诗,已整整60年。6.题解:

书:抒写,表达;

气愤?

情绪化的生气愤怒,属于比较宽泛的、概念化的情绪;(事件)停留在表层情绪上,属于容易忘记的一种情绪;(程度)因感觉上比较轻和淡而难以传递和引人感发。(影响)悲愤?

因不满某事而引发的悲痛愤慨;(事件)悲痛愤慨到心里的深沉情绪,很深重,很浓郁。如悲愤欲绝,悲愤填膺;(程度)情绪上无法平衡,超越自己承受能力,内心冲击力大,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影响)书愤:抒写胸中的悲愤之气,表达郁愤之情

7. 缘何生愤?或愤从何来?8.首联解读:蒋捷《虞美人·听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世事艰?人世艰和国事艰国事艰:时代压迫

1.靖康之耻:软弱无能,苟安江南;(2.屈辱求和:割地,赔款,称臣;(3.无意恢复:不思抗金;(4.秦桧当权:出卖国家,百姓;排挤志士;(5.主和派得势:打击和压抑主战派人士。

人世艰:覆压如山

1. 四处逃难:我生学步遭丧乱;(2.三败考场:名动高皇,语触秦桧;(3.喜论恢复:位卑未敢忘忧国;(4.一生抗金:泪溅龙床请北征;(5.晚节不保:引杯抚长剑,慨叹胡未灭。早岁那知世事艰:有“而今才知世事艰”的言外之意,暗含“早年”与“而今”的对比,隐含了诗人现实生活中受压抑,遭排挤、有心报国却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

9. 气如山?(1.早年时血气方刚,豪气冲天,意气风发如大山一样雄壮;(2.胸中的愤恨之气郁积如山一样深重; 对北方金的万分痛恨之气; 对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怨愤之气。

10. 瓜洲渡116111月(绍兴议和20年后)金统治者完颜亮率百万大军再度南侵。任用老将刘錡(64岁)扼守天险的镇江,保全了南宋的主力军。1962年初,完颜亮在瓜洲渡被部下所杀,金兵溃退。宋金双方仍旧以淮水为界,和完颜亮未发动南侵以前完全一样。是年2月,刘錡在临安都亭驿含恨呕血而死。

国家的遗憾:南宋未能在女真退兵当中,趁完颜雍的内部整理尚未就绪时趁势追击,收复失地。统治者宋高宗对于收复沦陷区的信心,久已丧失,不恤以任何手段来换取生存。

11. 大散关大散关:地势险要,是当时西北的边防重镇。王炎:任四川宣抚使,是一位能臣,也是一位不怕得罪权豪势要的人物,积极准备北伐收复中原。

南郑:“生的高潮,诗的高潮”

陆游:气概沉雄,轩昂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四十八岁来到南郑,任王炎幕僚,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 深夜强渡渭水,试探军情。参与一次大散关的遭遇战。打猎(军事演习):“秦岭打虎”“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驿亭小憩遣兴》 个人的遗憾:王炎调回临安枢密院,后来宣抚司的人员陆续都被遣散了。北征再次成为泡影。陆游在南郑共呆8个月的时间。英雄梦幻灭,心头创伤很重,终身未忘。“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渭水秦关元不远,著鞭无日涕空横。”陆游个人的“悲感”与民族国家利益一致,更加深了愤恨之情。

12. 空?(1.个人生命落空的悲哀;(2.对国家前途的茫然和怅惘。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3. 尾联

1.以诸葛亮自勉≠自况,自比;(2.表层看似对诸葛亮的赞美和羡慕,隐含的深层意思是对当今英雄豪杰的期许!开禧北伐(1206年),陆游时年82岁。①、把韩侂胄看作当今英雄;②、预感自己来日不多,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统一。(1.自淳熙七年(1180年)陆游被弹劾居乡后,陆游离开政治中心已五年之久,从上一联看,陆游离诸葛亮的勋业(身份、地位、权利和威望)无论如何都是远的。这点陆游是不会不自知的。(2.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敬佩他一生坚持北伐、志在统一的思想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是跟自己忠于祖国、立志恢复的情思相契合的。14. 生命的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 回看整首诗歌,诗中无一处着“愤”字,却在题目中点出,更加引人注目;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悲愤”之情   愤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愤朝廷无能,偷生苟安;愤壮志未酬,年岁已老;愤时无英雄,报国无门。

对照阅读:《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思想内容:杜甫的诗具有诗史的价值,他的诗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记录来抒发他内心深层的忧患意识。单在他的诗里,更多的则是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的描写,这些苦难的描写,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内心的悲酸。杜甫一生漂泊无定,穷困潦倒,却在自己的诗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提示了战争给下层人民带来的身心摧残,可以说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与普通人民距离最近的一位诗人,只有杜甫走进了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心灵世界,是一位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也无愧于人们对他诗中之圣的赞誉。

相对于杜甫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陆游诗中表现的更多的刚是抗敌复国,陆游出身于军官阶层,献身疆场,杀场上建功立业是他一生的志向。抗敌复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虽然从数量上看,陆诗中爱国主题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三,但这些诗代表着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如《书愤》:全诗虽不露一个字,但诗题之却贯穿全诗,无处不。杜甫与陆游的忧患诗中,除了表现内容有所差别,他们忧患诗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

2.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就是在写生民疾苦的忧患诗中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中和的处世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徊起伏。

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他师事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对曾、吕二人服膺终生。然而陆游虽然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中获得了增进艺术修养以自成一家的一启示,早年作诗也曾仿效过黄庭坚、吕本中等江西诗人的风格。而杜甫是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源泉,杜诗也是江西诗派所极力效仿的对象。所以,陆诗的早年艺术风格可以说也来源于杜诗,但是,在后来的忧患诗创作中,陆游却跳出了江西诗派的窠臼,形成了自己雄浑奔放的艺术风格。因为只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只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要反映的时代的脉膊,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尽管杜甫与陆游忧患诗在内容与风格上有差异,但杜甫的一颗忧民爱国之心却深深感染了陆游了,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国家多难,共同的遭遇使陆游与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们在忧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即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后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6. 陆游的一生:悲剧的一生?矛盾的一生?悲怆的一生?执着的一生?铁骨柔情执着自觉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有忠爱之忱者,未必具经济之才 虽然陆游没有能够参加大规模的战争,把他手中的宝剑刺入敌人的胸口,但他手中的武器又绝对不仅仅是一把宝剑,他手里的武器也是他战争的利器,而且这个武器他也一直用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07acf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5.html

《《书愤》陆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