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

发布时间:2020-07-09 16:5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

摘要:岁月蹉跎,历史舞动,牵动着泱泱大中国的发展进步的脚步里,现代文学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串串足迹。当我们翘首现代文学,细数文人大家,研究文学财富中的瑰丽价值,徐志摩是一位不得不让我们侃侃而谈的现代文学诗人,一位曾经风华正茂的文人大家。他的创作给予了我们唯美的康桥视觉盛宴,让我们渴望可爱精灵般的动人雪花的快乐无邪,使我们也可以在偶然中感受柔丽清爽的美感······在100年的时间流逝之后,徐志摩的诗仍然在我们学习文学时候所需要学习鉴赏的,影响着我们对所谓文学历史的探究,对未来我们创造新式文学的鼓舞与借鉴。他的一生正如苏雪林那样评价:“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虽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深深研究徐志摩,但是也看过些许有关他的书籍或者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徐志摩是我崇拜的一位诗人,我喜欢他的才华,喜欢那种空前绝有的华丽辞藻的自如运用,喜欢那种任性的自由思想,喜欢他的·······为了表明我的尊敬,我称他为先生。希望我的读到的徐志摩先生有我自己的味道。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新月”,节奏,音步,韵律,诗行,红尘绝恋

引言

如果将徐志摩的所有作品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透过这个生命体的表面,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串沿着血脉经络延伸进身体深处的脚印,这是西方文化一步步踏入他心里的脚印。而他的诗歌,无疑是脚印最深的那一部分。

他不是第一个向西方诗歌学习的人,但是确实受到西方诗歌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以其为首的新格律诗创作,是对中国新形式影响至深的重要尝试。

关于新诗的节奏问题的研究,从五四就已经开始了。从新诗出现的那一天起,现代诗体所表现的与西方诗歌的深厚关系一直受人关注,特别是它的形式与音韵体现了与古代诗歌的巨大不同,这种特殊性显而易见,但是规律却不是那么好发现,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大量灵敏的研究者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西方诗歌,因为这是新诗的“新”之所来。在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之后,从中寻找的新诗的规律成为被大众认可的路径。对于新诗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体现的新的特征及其与古代诗歌的微妙关系,学者和诗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徐志摩在诗歌的道路上,对各种艺术方式和各种节奏进行了大量尝试,给现代文学呈现出一种耳目一新的新的面貌,各种技巧的运用让人目不暇接,在现代诗歌的文学领域里拥有着别具一格的光芒。

不仅仅如此,徐志摩的爱情更是让世人重温,风流人物便有风流之红尘,温文尔雅的林徽因与艳而不俗的陆小曼这两位可谓才貌兼并的才女,给徐志摩的名气也增加了些许附加分,让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先生奋身于自由恋爱的新时代中。

正文

一、谁造就了今天的徐志摩?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主客观因素的。徐志摩能在诗歌上有如此成就也归咎于主客观两大因素。从客观来说,首先是徐志摩的家庭背景,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但是家境富裕,作为一名富家子弟,在求学生涯中没有过多的经济负担。这在他求学的道路上不缺乏资金的支持,带着自己的梦想,没有顾虑,任着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学习生活着。另外,资本主义的侵略让我国的封建残余势力有所动摇,西方政治的干涉,经济的掠夺和贸易,思想的摩擦与碰撞,年轻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的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这种环境的趋势,让他肩负富强国家的重任成为学习的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留学风,哪有徐志摩的英国留学,哪有著名的《再见康桥》等一些康桥的著名诗歌,哪有今天的徐志摩?

从主观方面来说,他自从听闻梁启超大名,通过中间人的引荐认识了梁启超,由于自己的聪慧礼貌,梁启超收他为学生,并建议去国外深造,出国留学最终成为徐志摩人生的一大转折。在国外求学中,认真勤奋的他起初励志成为资深的政治经济家,将来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西方的诗歌那种新奇而又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先生,他悉心学习,研究,自我创作,拥有徐式的诗歌风格。并且十分崇拜诗人罗素,可以说徐志摩先生的诗歌很大部分是受了罗素的诗歌影响。而从徐志摩先生的某些诗歌情感内容看,诗中流露的感情多多少少离不开他的感情生活,与三个女人的情感纠葛,让他多了些渴望,多了些洒脱,多了些复杂的期许······他的恋爱本就比童话更诗化,因为两位女子就是才貌双全、出身名门的林徽因和陆小曼。原谅我对张幼仪的忽视,虽然她是受人尊重的贤妻良母,但对于爱情至上的徐志摩先生来说,包办婚姻他无法容忍。记得他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也许就是我从诗歌里看到的对自由爱情的无限高歌。

学成归来后,他便开始了文学创作。今天的徐志摩,我们可以这么说,想作诗便作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的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的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我们此刻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那短暂的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有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他的率性天真的短暂比那卑琐而善变的长久要崇高的多。

尽管三十年代相聚现在不那么近,但是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这位新月诗人的才华、思想、浪漫是没有哪一个文人能够相比的。我为之崇拜,佩服。

二、为什么是新月而不是峨眉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诗人,徐志摩一直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他一生留下了三本诗集和大量的译诗,其中绝大部分的诗歌都是他对中西诗歌艺术的体验和实践。 他的诗歌受西方诗歌的影响较深。他对西方诗歌的节奏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借鉴,并成功地将这些诗歌技巧化入中国新诗之中,对中国新诗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造和塑型。本文从音步、韵式和诗行三个方面对他的诗歌节奏艺术进行了研究,在概念分析的同时结合他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文本细读,深入分析了他诗歌的节奏特点以及创造性: 他向来十分注重和讲究诗歌中的音步,对音步的运用也达到了十分高的艺术水平,他的音步整齐而自然,十分具有节奏感;他还将英语诗歌中严格的抑扬格、扬抑格等转化成了以自然轻重音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诗歌节奏。 在韵式上,他是一个十分自觉的现代格律探索者。他灵活运用头韵、内韵、尾韵等多种西方韵律形式,结合汉语特点,常常在单篇诗歌中运用不止一种韵律形式,时常是有韵与无韵交杂相替,为新诗的现代韵律提供了范本。 在诗行上,他引入了“波浪式”、“缩进式”、“内陷式”等西方诗歌中的诗行变化模式,不仅给予了诗歌以视觉上的美感,更增加了诗歌在节奏上的美感。他把跨行法、抛词法等诗歌形式建构方式当成节奏的构成方式,给予了诗歌不一样的音韵魅力。 徐志摩对的新诗节奏的自觉实践,给中国现代诗歌提供了现代音乐美感的形式。这是新诗艺术的一宗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对于新格律诗的创作,徐志摩先生这一大胆的创新举动在当时封建残存的时代里露出不朽的光芒,指引着文学前进的道路,在先生的眼里,我读到了那种新活力仿佛一轮新月在茫茫的夜空中悬挂着,那么皎洁,那么诱人。在古代文学里,新格律诗的尝试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是先生徜徉于西方诗歌文学的海洋中捕捞的“鱼儿”,在我们的国度,它是新生的,因而新格律诗中节奏,音步,音律,诗行等的独特尝试,一轮新月即是完美的诠释,峨眉月虽在空中显现也不久,但是新月在其之前,精准得无法挑剔。想必这就是徐志摩先生创立“新月派”的初衷,这也是我所读到的先生。

三、作品里生活的再现

先生的爱情诗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从思想内涵上说,自《诗经》开始,一方面单纯的为情而情,另一方面将爱情作为标榜之物。到了徐志摩,爱情诗被赋予其应有的内涵,达到灵与肉的完满结合。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爱情诗歌的特点是对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发。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跌荡起伏、荡气回肠。诗人用诗歌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并进行了思考。

诗人的爱情生活开始于张幼仪。1915年10月29号,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志摩是重情之人,经不起柔情软语和眼泪的冲刷;二是徐志摩还未接受西方文明的撞击,其性格之中的叛逆性还未充分展露,他的理想还未真正形成。因而还不能像后来与陆小曼恋情之中的惊天动地的反抗。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

1920年3月,他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如《康桥再会吧》就是这一类作品。

1922年,先生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林徽因与严师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订婚。徐志摩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自此以后,直到1924年与陆小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情,徐志摩才又一次尝到了爱的甜蜜,但是婚后的生活使诗人的爱情理想又一次的破灭了,诗人陷入了迷茫。这一期间的爱情诗歌涉及了爱情的方方面面:失恋的痛苦《落叶小唱》、爱的倾慕《我也有一个恋爱》、爱的执著《雪花的快乐》、相爱之人的分离《翡冷翠的一夜》、爱的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因此,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诗是诗人爱情生活的真实表现,也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他的爱情也曾是民国时期可歌可泣的红尘绝恋,只是叹息徐志摩先生的早逝,仿佛夜空中划过而落的流行,令人回味但是已成往事。

结论:

曾经的曾经,还记得我们正年少懵懂的时候,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我们朗朗上口,虽然当初不明白深刻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但是脍炙人口的语言,辞藻的舒适让我们记忆犹存,那种康桥的唯美画面在脑海随着在文字的跳跃展现在脑海中。这是《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也是最动人心弦的一节,如此轻灵飘逸的诗句,恐怕只有徐志摩才作得出来。 曾经在一本台湾版的《徐志摩传》的扉页上看到过一帧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骄傲地突显着,完完全全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后来读了他的文集和更多关于他的文字,终于相信了胡适先生对他的评价——“他有着‘单纯的信仰’:爱、自由、美”其实,这三个词可以只用一个“理想”来概括。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为此他离婚,为此他和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他的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给梁启超的最后回信中,他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嫁给梁思成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这让我想起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的一句话:“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因为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的这位“新月诗人”,也就是黄磊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当然在他的手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见一本厚厚的英文书,闻到印刷油墨淡淡的馨香。徐志摩的这种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些绅士风度,使得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我们的文学史长时间以来一直用“阶级分析”的有色眼镜来抵抑徐志摩,但即使是最激进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34个春秋,他最终融化在满是云彩的天上,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参考文献和注释:1.《徐志摩》,中国社会科学院

2.《徐志摩散文集》和《徐志摩文集》

3.《徐志摩·红尘绝恋》视频讲解,凤凰网

4.搜索徐志摩相关的杂乱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3e0790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4.html

《我眼中的徐志摩先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