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人生 二、还朝任史馆

发布时间:2017-07-10 19:44: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还朝任史馆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由凤翔还朝任史馆,次年苏洵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三年(1066.041068.07),又还朝任史馆。这里神宗赵顼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召王安石进京,任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称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苏轼批评朝廷“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从此卷入了政汉斗争的漩涡。到神宗赵顼熙宁四年(1071)七月,自请外任,共计六年半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三年守制。这里收集了十一首诗

()凤翔还朝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还朝任史馆。

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次年苏洵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三年(1066.041068.07)

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娶王弗堂妹王闰之。

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神宗赵顼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王安石进京,任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称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兄弟虽然反对因循守旧,但也不同意变法理论,因此卷入了政争,批评朝廷“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他赞成“丰财”、“强兵”和限制贵族官僚的子弟,荫补官职而“择吏”的革新主张。苏辙对新法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吏掾为奸,虽重法不可禁”的局面表示担忧,并且认为严刑峻法会“起为他变”,最终也因批评新法而离开朝廷到陈州(河南淮阳)

1《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赏析】

前两句突兀而起,首句讲张旭草书与公孙剑舞之神相通,次句言伯牙学琴三年未成,后从师命在蓬莱山练琴终成天下之妙,在内容上似与诗题全无联系,然而正是这两句的铺垫,才使得三四两句之意得以升华。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体现出以意贯通的散文笔法。

总之,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描绘了关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苏轼反对暴政、关心民瘼(mò,病、疾苦)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背景】

仁宗赵祯嘉祐七年(1062)大文豪苏东坡授任凤翔府通判。二月奉命分往属县(周至时隶属于凤翔府)减释囚禁,十六日到达周至,办完公事他与友人游览了周至的名胜古迹,沿途赋诗多篇。这首授经台诗,是他登上楼观台(楼观台是道教先祖老子李耳传经授道、著书立说之圣地,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的说经台(古称授经台,该台系一座海拔560余米的峰峦,南依秦岭,北瞰渭水,树木葱茏,气势雄伟)时,远眺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苏文豪霎时情绪高涨,大为赞叹,即兴作此诗以记胜。

弟弟苏辙在京城开封作官,听说哥哥在凤翔办事毕后,游览楼观仙都道府后,羡慕不已,写下《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楼观》等诗歌作为互和。

《楼观》作者:苏辙

老聃厌世入流沙,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不知何苦服胡麻

于是,兄弟俩人一个亲身游历,一个精神云游;一唱一和又写下了《和子瞻读道藏》、《楼观次韵》等诗歌。乘着兴致,苏辙也赶到终南山,于是二人一同游览上清宫。苏轼又写了《上清辞》,弟弟苏辙和之。

苏轼和苏辙还去了唐时玉真公主的别馆,此时已变成延生观,在唏嘘之余,又游览了授经台,并受宫观住持之请,苏轼把自己和弟弟互和的诗句刻在碑上。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苏东坡再次和弟弟苏辙同游楼观,并邀请章子厚一同前往。这次游览他们在《老子显现碑》。阴面刻字56字于其上“章子厚自长安来终南,会轼西还歧下,因同西游南山。轼三年连三至此;然与子厚游,其乐如始至也。甲辰正月十一日,赵郡苏轼子瞻题。”这块碑至今仍在。也就在此时,苏轼站在终南山巅,看着楼观内前人的古碑,楼观外风云的变幻,一时间感慨万千。他觉得此情此景,不正是道德经中所传递清淡的境界吗?于是,他写下《授经台》一首,其字句空灵足以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后两句:“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相媲美。

在凤翔任上,苏轼瞻仰了道家圣地楼观(今陕西周至),对老子顶礼膜拜。其《楼观》诗中写道:“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寞准识古皇尊”。并且在《自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其上》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留恋之情:“爱此山中人,缥缈如仙子。平生慕独往,官爵同一屐”。在诗中,苏轼把功名视如鞋履,显然是受到道家蔑视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在《中隐堂诗》其一中苏轼写道:“凿石清泉激,开门野鹤飞。退居吾久念,长恐此心违。”表明了归隐田园的人生志趣。类似的诗歌还有《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日避世堂》:“晓梦猿呼觉,秋怀鸟伴吟。暂来聊解带,屡去欲携衾。”

《骊山三绝句》

2其一功成虽欲善持盈

功成虽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3其二几变雕墙几变灰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幽哉!

上皇不念前车鉴,却怨骊山是祸胎。

4其三万古明知去不还

万古明知去不还,咫尺秦陵是商鉴。

海中方土觅三山,朝元何必苦蹄攀。

5《骊山》

君门如天深畿重,君王如帝坐法官.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凌云接金阙,楼观隐烟横翠空。

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嵋栈,悲风遍入华清院。

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猿鹤怨。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长杨五祚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可怜吴楚两醯难,筑台不就已悲堪。

由来流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衍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赏析】

《骊山三绝句》和《骊山》这两首诗讽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导致西周灭;秦二世宠幸“指鹿为马”的赵高而使秦亡;隋炀帝荒淫奢侈而隋灭;唐玄宗宠幸杨玉环而招致“安史之乱”。同时,苏轼借古讽今,希望当今统治者能以史为鉴,改变“后宫之费,不减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以相新”…的不良状况,否则,将会亡国。

这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古代统治者的荒淫生活来讽喻当今,批判当今统治者不知以史为鉴,反而纵酒行乐,宠幸后宫的荒淫生活。

6《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

1.粗缯:zèng,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2.裹:经历。

3.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4.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5.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6.华:丰盈而实美。

7.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8.瓠叶:hù,《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瓠叶》中的篇名,共四章。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瓠叶可食。

9.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10.槐花: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皮、梗及杂质。前者称“槐花”,后者称“槐米”。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空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11.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萧道成)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

12.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直接引用其诗语,而引用其诗意,但转化为“寻春马”。以上两个典故合融为一句,语气转折。

13.择婿车:此指官贾家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金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

14.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15.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16.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17.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添丁是卢仝儿子的名。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清谈“烹瓠叶”,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没钱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夸耀,诏书上如鸦黑字写着我的名字。

【赏析】

苏轼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可以理解为气质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背景】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仁宗赵祯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董传时与苏轼相随,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于仁宗赵祯至平元年(1064)回长安后作此诗。

仁宗赵祯嘉祐八年(1063)正月,陈希亮接任凤翔太守,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说:“实从公二年”,所以应是仁宗赵祯至平元年(1064)回长安。

7《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役名则已勤,徇身则已媮。我诚愚且拙,身名两无谋。

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但知今当为,敢问向所由。

士方其未得,唯以不得忧。既得又忧失,此心浩难收。

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

我欲走南涧,春禽始嘤呦。鞅掌久不决,尔来已徂秋。

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王事谁敢愬,民劳吏宜羞。

中间罹旱暵,欲学唤雨鸠。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

渭水涸无泥,菑堰旋插修。对之食不饱,余事更遑求。

近日秋雨足,公余试新篘。劬劳幸已过,朽钝不任锼。

秋风迫吹帽,西阜可纵游。聊为一日乐,慰此百日愁。

【注释】

1.愬:sù,同“诉”;shuò,恐惧的样子。

【赏析】

这里写的是仁宗赵祯嘉祐八年(1063)为了修建仁宗皇帝的陵墓,各地大兴徭役,劳民伤财,当时正值关中大旱,渭河干涸,修陵所需木材只能从旱路运送,老百姓“千夫拉一木,十步八九休”,十分艰苦。关中大旱,数月不雨。“自去岁九月不雨,徂冬及春,农民拱手,以待饥馑,粒食将绝,盗贼且兴。”面对此景,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情感,他十分渴望自己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该诗批判了朝廷摊派苛重杂徭,给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

【背景】

此诗应该是苏轼在凤翔期间写的。

8《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注释】

1.蝶恋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是晏殊取意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翻阶蛱(jiá)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雨霰:xiàn,细雨和雪珠。苏轼《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3.经:曾经,已经。

4.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宋陈正敏《遯(同遁)斋闲览》:“河朔谓清明桃花雨曰泼火雨。”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彦谦《上巳》:“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5.巷陌:街坊。

6.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7.胭脂涴:wò,胭脂浸染。韩愈《合江亭》:“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8.被:bèi,表被动。

9.折挫:折磨。

10.厌厌:精神萎糜貌。陶潜《和郭主簿》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11.浑似:简直像。

12.年时:一年时光。宋史浩《千秋岁》:“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

13.个:语助词,相当于“的”。

14.还:hái,依然,仍然。

15.月笼:月色笼罩。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6.云暗:云层密布。

【译文】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

杏子梢头的一花蕾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被王弗去世带来的痛苦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

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赏析】

  这首词是写苏轼与王弗的生活景象,寄托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怀恋。

  上片回忆夫妻清明节前后美好生活情趣。“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写苏轼观看王弗等妇女秋千游戏。“雨霰”,“泼火”点气候;“清明”点时间;“巷陌”点地址。这个秋千游戏,不免含有一丝春寒气息,十分宜人。同时还看到另一种景色,即“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所写的杏花绽蕾的景色。一个“香蕾”“破”开了,杏子由胭脂一淡红一白色,美丽极了。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深留恋。

  下片回忆夫妻长年的多情苦恋。“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写夫妻的多情。多情一苦一折挫一病绪,像链条一样,套住这对年轻的夫妻,情感“折挫”难熬煎,度日简直如度年。“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写夫妻的苦恋,是通过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的刻画来完成的。“绕邀回廊”,荡气回肠;独坐长廊,春心荡漾;“月笼云暗重门锁”,宁静夜色绘遐想。这是一段深沉的回忆,丝思缕情尽在不言中。

  全词运用回忆之笔,重现了苏轼夫妻两次典型的生活情趣画面,将多情苦恋的夫妻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多情变苦,苦恋成病,度日如年,是本词的中心题旨。

【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英宗赵曙治平三年(1066)清明节前。当时,苏轼已还朝,除判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苏轼元配王弗逝世,作这首词以怀念妻子。

9《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注释】

1.石苍舒:字子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书。人称得“草圣三眛”。

2.“姓名”句:据载,项羽年轻时候,对他叔父说:写字只要能记姓名就够了,不必再学下去了。

3.醉墨堂:斋号为醉墨堂缘起应是石苍舒藏有褚河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真迹。他得到这一墨宝时,曾大醉三日,酒醒后,就叫醉墨堂了。

4.惝恍:chǎng huǎng,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5.瘳:chǒu,病愈。

6.至乐:最大最高层次的快乐。与下句的“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

7.柳子:柳宗元

8.“乃知”两句:这才知道柳宗元的话不差,只有得病的人才会把土炭当作美味。这里承上句谓石苍舒视墨汁如美酒而言。柳宗元曾说,他见过一位内脏有病的人,竟想吃土炭和酸碱之物,吃不到就很难受;凡是溺爱文辞、擅长书法的人,都像得了这种怪癖症。

9.“君于”两句:石苍舒书法造诣也达到极致,他用坏了的笔已堆成了小山,足见功夫之深。唐代草书名家怀素和尚,把用过的笔积埋在山下,称为“笔冢”。

10.“兴来”两句:用来形容书写神速。

11.倏:shū,极快地,忽然。

12.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

13.推求:指研究笔法。

14.假: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15.“胡为”两句说:为什么我的议论(即“意造无法”、“点画信手”之论)独独受到你的赞同,我的书法作品也受到你的偏爱,被你收藏?言外之意,石苍舒与自己观点一致。

16.钟张:指钟繇张芝,皆汉末名书法家。

17.方:比。

18.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这两句说石苍舒的书法是可以与钟、张相比,我的书法也比罗、赵略胜一筹

19.“不须”两句:不必学张芝临池苦学书法;与其用绢素写字,还不如用作被单。据载,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家有帛绢,必先书写,后再炼制成衣。

20.完:完好。

21.衾裯:qīn dāo,泛指被子。

【译文】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

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

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

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

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

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赏析】

  苏轼是大书法家,有多篇诗谈到书法。像《凤翔八观》里的《石鼓文》、《次韵子由论书》、《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石苍舒醉墨堂》,都是脍炙人口的。那几首诗都涉及论书,而这首诗纯粹从虚处落笔,尤其特殊。

  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起首明要恭维石苍舒草书出众,却偏说草书无用,根本不该学。这种反说的方式前人称为“骂题格”。第一句是充满牢骚的话。这些牢骚是和苏轼那段时期的感受分不开的。在凤翔的前期,知府宋选对他很照顾。后来宋选离任,由陈希亮接任。陈希亮对下属冷冰冰的,又好挑剔,甚至苏轼起草的文字,他总要横加涂抹。苏轼对此很不满,在诗里也有所表现,如《客位假寐》。苏轼到了京城,正值王安石参知政事,主张变更法度,苏轼也不满意,以致后来因此而遭放逐。这时虽未到和王安石闹翻的地步,但心里有牢骚,所以借这首诗冲口而出。这句话表面上不怎么样,但把“忧患”的根源归于“识字”,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忧患”到底何在,作者却一点即收,使读者自己领会。古人轻视识字的,要数项羽最有名气。他认为字不过用来记记姓名,不值得学(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巧妙地用了项羽这个典故而不落用典的痕迹。开头说,识字本是多余的事,更何况认草字;写草字,又写得龙飞凤舞,让人打开一看惊叹不已,那就更不对了。“惝恍”二字形容草书的变化无端。“令人愁”明贬暗褒。这两句紧紧呼应下文“兴来”两句。这四句破空而来,合写两人而侧重对方。

  五六两句从诗人到对方,在章法中是转换之处。苏轼是书法家,《次韵子由论书》一开始就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用“我尝好之”对比“君有此病”,也是明贬暗褒。“病”指其好之成癖,暗伏对方草书功力之深,引出下面六句正面点明“醉墨”的旨趣。七八两句把《庄子》两个篇名用来赞美对方草书功力之深。九、十两句正面点明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十一、十二两句又用柳宗元的比喻回应“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评,实是夸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倦,造诣必深。下面四句即是正面赞美。这四句极有层次,首句总提,次句暗用前人“笔冢”(王羲之智永、怀素等)的故事写其用力之勤。接下来写其造诣之深,这是用力之勤的结果。这两句又和篇首“神速”句呼应,一正写,一比喻。条理井然,语言飞动。

  “我书”四句回到诗人自己,呼应上文“我尝好之”句。诗人先谦称自己的书法“本无法”,即不合规矩,“点画”句和“惝恍”句相应。接下两句反问石苍舒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否定,实有自负书法之意。如果正写就显得乏味,而且易流为诗人的自我吹嘘,用反诘语气来表现,供人回味,深得立言之体。怀素说“王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不减钟张”句即翻用这个典故赞美石苍舒。汉末张芝(伯英)和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并称,张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房玄龄等《晋书卫恒传》)“下方罗赵”句即正用此典以评价“我书”。张芝人称“草圣”,《三国志魏志韦诞传》注说,张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来写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临池学书,每天在池里洗笔,池水都成黑色了。结尾两句,诗人又反用此典回应篇首四句,既点到了石苍舒,又点到了自己。这四句都用写字的典故,出神入化而又紧扣主题。

  这首七古体现出苏轼的作诗本领。赵克宜评价说:“绝无工句可摘,而气格老健,不余不欠,作家本领在此。”所谓不余不欠,就是既把题意说透,又没有多余的话。这正是苏轼风格的特色。善于在别人难于下笔之处着墨,把叙事议论抒情完全融为一炉。语言形象生动,结构波澜起伏,正说反说,忽擒忽纵,意之所向,无隐不达。如同天马行空,去来无迹;细加寻绎,却又纲举目张,脉络分明。正如作者所说的画竹之妙“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至于使用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

【背景】

石苍舒,字才美(苏轼诗集作“才翁”),长安人。擅长草书、隶书书法,人称得“草圣三昧”。

苏轼在凤翔任签书判官时,往返汴京(也称东京,行政上归开封府管辖,是北宋王朝的建都之地。)都要经过长安,必定到石苍舒家。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苏轼守父孝期满还朝,在石家过年。石苍舒藏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真迹,起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此首诗寄给他。这是苏轼早期七古名篇。

10《沁园春情若连环》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2.沈郎:是指沈约,南朝梁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后人多用“沈郎腰瘦”泛指因故腰细的男子。

3.潘:指潘岳,潘岳在三十二岁时就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鬓”作为中年鬓发斑白的代称。

4.好事:到底是“好(hǎo)事”还是“好(hào)事”,根据“前欢”和“后会”应该是“好(hǎo)事”,指男女之间欢会等情事。

5.杳杳:形容幽静深远。

6.悠悠:指遥远,或者长久。

7.谩:即莫,不要。

8.惹:触动。

【赏析】

上片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沈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两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人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这首词以铺叙手法说相思,反反复复地说,虽只是“相思”二字,却并不单调乏味。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真切体验之外,还在于善铺叙。作者善铺叙,就是在有条理、有层次的铺叙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妙境。这种作法是从柳永词中学得来的。因此,这首词,婉转言情,另有一副面目,非关西大汉所宜歌也。这是苏轼学柳七作词的一个明证。

背景

此诗应作于1066年前。

()守父丧还朝

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二月,守父丧期满回京还到朝,以殿中丞、直史馆授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这年四月,朝廷拟变革科举制度,神宗要求“两府、两省、待制以上,御史台、三司、三馆臣僚、各限一月,具议状闻奏。”苏轼当时的职衔是属“直史馆”的官员,亦是“三馆臣僚”。所以必须在一个月内发表见解,这就有了苏轼五月所上的《议学校贡举状》,苏轼在此状中阐述了自己反对变革科举制度的设想,独为废除诗赋试题辩护。大概在时人所上的议状中持此见解的较少,故马上引起了神宗的关注,将苏轼卷入了政局,他马上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召见,并被明确要求“为朕深思治乱,指陈得失,无有所隐”。甚至说:“方今政令得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看来励精图治又年青有为的神宗赵顼很希望像苏轼这样有才干有理想的年轻人才参加到其励精图治的大业中来的。

11《十八新娘八十郎》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赏析】

  苏轼喜欢海棠花,诗咏海棠花,也栽植海棠花。“乌台诗案”后第三年(1083),苏轼到阳羡(今宜兴市)拜访老朋友,也是同科进士邵民瞻。苏轼带给老朋友的贵重礼品,便是他喜爱的海棠一株。深怕主人栽种海棠不得法,坚持自己亲自下地,栽在了邵家东苑“天远堂”。因苏轼名气大,后世人将这株海棠称之“东坡海棠”。以花树相赠,已经十分罕见,亲自种植更显珍贵。借力“苏轼海棠”,后人继而栽植海棠,使海棠成园,即现在的“海棠园”。苏轼在常州白云溪畔孙氏馆去世,相传他曾在此栽植一株香海棠,及至康熙年间枯萎。

  苏轼对海棠有特殊感情,这也可以见之于“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调侃中。据说,张先(9901078)80岁时迎娶了18岁小妾。兴奋之余,张先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知道此事后,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将80岁老头比作梨花,18岁少女比作海棠。张先活到88岁,娶了18岁小妾之后仅活8年。让人惊讶的是,小妾生了两男两女。张先十子两女,大儿子和小女儿相差六十岁。张先死时小妾哭得死去活来,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写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发现“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此情此景令他“不禁为之失笑”,想起了关于老人纳妾的绝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与苏轼意思相同,“一树梨花压海棠”后来多指“老夫少妻”,也即现在常说“老牛吃嫩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5019e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5.html

《苏轼的诗词人生 二、还朝任史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