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1-02-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古诗词赏析复习方法
遵义市第七中学 闵昌兰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它滥觞于《诗经》,千百年的发展使之蔚为大观。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古代诗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炼、内容最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而对古诗词的鉴赏是中考的一个基本点,考的都是收录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这些作品,读起来很容易,内容也浅显,然而得分率却不高,究其原因,还在于学生们对诗词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够。那么,怎样赏析古诗词呢?我想:
首先要掌握相关的诗词常识。 1、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
1)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如曹操的《短歌行》、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杂言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将要学习)
2)近体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3)词:两宋成就最高。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4)曲:元代成就最高。包括散曲(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如《高祖还乡》高中学) 除此以外,还应掌握乐府诗、律诗与绝句、词和词牌等相关知识。 2、根据诗词内容可分为:咏物言志诗、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等。 3、掌握诗词的作者、朝代、作品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其次、要读懂诗。 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表达的是什么观点?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字眼,读懂“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思”这一字眼,再结合“断肠人”三字,就读出了羁旅他乡的的游子的乡思之情。 3、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要读懂诗词,了解一些关于诗词的基本知识是必然的。“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再次、要体味优秀诗词作品的艺术魅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得多了,就会积累很多经验。董仲舒曾说过:“诗无达估”,就是说关于诗词的艺术特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敢说自己的见解就是最完美的。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读古典诗词要过好三关:
第一关:确认字义、词义。即确认字词在诗句中的义项。
要知道,汉字,汉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有耐心,或查工具书,或比较推断。确认字词的语境义项,离不开对全诗内容、情感的初步感悟。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有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中的“醉”可以看出诗中人喝酒了,并且沉醉在了这乡村的美景当中;“相”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媪”字不认识,查字典,知道指的是老年妇女,加之“翁”指老头儿,这样一来,就知道了“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了:那白发苍苍的不知是谁家的老爷爷(老大爷)、老奶奶(老婆婆)
第二关:疏通句子。
写诗要考虑到音韵、格律、情感等因素,所以诗句的语序不一定都符合事例,诗句往往有词语“跳脱”现象(即在理解诗意时,老觉得差点什么,或是突然断开了,或是无法联系)这些都会给疏通语句带来一定的困难。认真疏通句意,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
例如: 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是一句对仗非常工整的的诗句,但是“黄鹂”要“鸣翠柳”是讲不通的,因为只有在翠柳上鸣叫。但改成“翠柳鸣”又会觉得没有了诗的韵味,与改后的下句 “白鹭青天上”更是无法对仗。
第三关:解读诗中的的典故。
典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但也增加了理解难度,对诗中典故的解读,有赖相关知识的积累。诗中运用典故,常会翻出新意。因此,不仅要解读典故的内容,更要揣摩诗人的用心。
例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一句中就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指的就是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当然,光知道典故还不行,还要把握典故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最后,要把握诗词欣赏的重心:品味语言艺术,体会思想情感。
优秀的诗词除了形式美以外,更重要的是没理来源于积极地思想内容及真挚、动人的情感。因而在品味诗词时,就应该在品味语言艺术及体会思想情感上下功夫。
第一、要掌握重要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抒发的就是一种离愁。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诗歌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对色、声、形的描写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就以声音、色彩等描写渲染了战争的惨烈。 2)修辞: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既采用了反复,又采用了设问、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如: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如:《西江月》表达了诗人丰收喜悦的心情。
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第二、是抓住每首诗的名句进行赏析。这往往能帮助你掌握诗歌的情感或主题。 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旨在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第三,能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意境。
其实,这个很简单,只需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即填充句子成分,添加修饰语,目的在于把句子变得更生动、具体、形象。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翻译:山随着平原延伸而消失,长江奔赴进平原。散文化之后就变成了:连绵起伏的高山随着平原的延伸而逐渐消失,一泻千里的长江之水继续奔赴广阔的平原。
第四、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如:《渡荆门送别》中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赏析此句时就应抓住重点字“随”“入”。一个“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渲染了江水奔流、气势磅礴之势,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我想,在掌握了以上的诗词赏析方法了以后,再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答题,诗词赏析题一定会获得好的分数的。
20115



挖掘语文教材 寻找学生作文素材

----------我的一堂作文课


遵义市第七中学 严红莉

我常常陷入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和拉杂却又无计可施的境地中。真的,我任教于当地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学生家境不富裕、父母文化层次低等原因,我的学生们课外阅读相当贫乏,我接任他们九年级语文课时,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拿出来的课外读物竟然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作文书,难怪他们写出的作文时不时的就出现了太阳公公、月亮婆婆等低幼化的内容,要不就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或抓摸包等已经写得很烂的东西,或者就是写的满篇都在记流水账、甚至废话连篇、写得拉拉杂杂、不知所云。关键的是这样的作文不是三五几篇而是全班一半学生都是这种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我们专门订阅了《作文素材》杂志,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寻找作文内容,让学生有话可写,以期更快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如此,而且还费尽心机的寻找生活中的好素材来训练学生,然而许多好的素材因为适用对象的不同,对素材的甄别和运用就成了老师和学生心头的“痛”和“痒
其实,我们也知道,作文材料的积累、写作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就是一个长期的记累和培养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方式都不可能一下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是很快就要中考了,你能眼铮铮的看着学生以这样的作文水平参加中考吗?你能以平静的心情对待因为作文差而导致的低劣的语文成绩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
但是怎样才能改变学生作文的现状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符合他们心理年龄及认知水平的作文呢?
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内容问题,要有材料可写。可学生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接触面狭窄,生活经历也不多,而且对材料的挖掘能力也欠缺,学校、家庭中的许多内容经年累月的用已写不出新意来了。既然那些补充的素材因不熟悉而用不上,那他们熟悉的素材又是那些呢?我胶尽脑汁的想,终于想到了语文教材。对呀!三年时间、六册语文书,朝朝相伴,其内容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最重要的是它囊括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内容都可作为作文素材,它简直就是一座作文素材库!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喜不已,但是怎样把其中的内容拉出来给学生呢?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挖掘语文书中作文素材的作文课。
首先,我口头例举几篇课文,作为素材运用和话题写作的例子。
我告诉学生,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可用作者求学之艰的材料作为例子写勤学而成功的话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用文中六个历尽磨难而终成圣君贤相的人物素材及课文第二段作名言写挫折话题;《爱莲说》可用文中的名句写情操话题 。同时告诉学生一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素材可写不同的话题。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从扁鹊的角度可写医德高尚、为他人作想、负责任的话题,从蔡桓公的角度可写君王应善于倾听的话题,从这一点出发也还可以联系《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就是善于倾听曹刿的建议而打败强敌的例子作材料来正反对比着写。当然也举例让学生知道,同一个话题可用不同的课文素材,如写正直、刚烈、爱国等话题既可用《包拯》作素材,也可选用《强项令》《祖逖北伐》等课文所包含的的人物材料做素材内容,还可选用《“两弹”元勋邓稼轩》等。当然上文写勤学而成功的话题还可选用《孙权劝学》中吕蒙好学由一代武夫变为儒将而获鲁肃褒奖的材料做素材,也可用《忆读书》一课中冰心老人博览群书而终成文学名家的例子,这就涉及到材料分类了。当我这样讲的时候,学生的表情由惊讶到顿悟再到颔首微笑,这让我知道此举是可行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更明了我所讲的内容,我把刚才的内容另外举例展示在黑板上,如下:
课文名称---------- ---文中蕴含的材料 ------------------------- ------可写的话题 卖油翁 但微颔之 自信 无他,但手熟尔 谦虚

神态从容、淡定 智者超然物外 永久的悔 幼年与母亲所过的艰苦生活 感激 感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痛苦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甘愿奉献

第二步,我把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讨论一册书,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像我那样迅速提炼素材并标明可写的话题,学生很快进入状态,热烈的讨论起来。约半节课后,各组都有收获,最多的一组列出了九篇课文素材及使用的话题,最少的也列出了五篇,我让三个提炼得最多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展示,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最后形成了下列内容: 课文名称 -----------------文中蕴含的材料 -------------------------------- 可写话题 鹤群 与鹰搏斗 团结 友爱 勇敢 少年爱因斯坦 证明勾股定理 探索 发现
骆驼寻宝记 找到宝藏 坚持 勇敢 奉献 黔之驴 怕驴 吃驴 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 了解对手 战胜对手 爱莲说 出於泥而不染……亭亭净植 清高 正直 洁身自好 口技 满座寂然……以为妙绝 孰能生巧 技术高超 山米与白鸽 捉鹤 喂鹤 爱动物 爱生命
爱一切可爱的事物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的经历 大公无私 高尚的精神 论语六则 作为名言警句用 交友 学习 为人 追求 ······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以上三个小组展示的仅仅十五篇课文提炼的素材尤其是看到可写话题这一栏的内容时,可真的吃惊了:我们的语文教材包含的教育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可以说,一个正常人要成为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心性养成的教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应有尽有,且不可替代!
;留住 。我让学生从列出的素材中找自己能写的内容完成作文题目,并交流讨论如何写,最后又把它布置成家庭作业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天早晨交上来的作文真的让我很欣慰,尽管材料的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内容有比较大的改观,大多数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空洞、拉杂的流水账了。

2011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b213db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c4.html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