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doc

发布时间:2020-10-19 12:10: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不仅对庐 山雄奇壮 观、千姿百 态景色的 赞美,更包含了 “*者迷,旁 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 带来的小学 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 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 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 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 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 爱。今天老 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 习一首古 诗,宋代 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 )

二、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看①② 注释,想一想 题目的含 义。

1:书写西林壁。

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 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 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 墙壁。 “题 西林壁 ”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 墙壁上的 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 墙壁上,所以叫做《 题西林壁》。

三、简介作者 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理解了 诗的题目,我 们一起来看看作者。 ( 出示课件:苏轼两字 )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

生:宋代 诗人,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师:( 课件出示 苏轼简 介 )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他的 诗、

文、书、画都很 专精,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 诗、词散文的 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 贡献,著有《 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 料,相信你 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 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 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 920 年了,为什么仍被 历代的人 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 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 读正确、 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 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 为老师朗诵一次。生 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 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 顿就更好了。可 别小看停顿,在古 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 说,一句 诗中每两个字一停 顿,最后三个字 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 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 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课件出示古 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 诵一遍,注意停 顿。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一首古 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 读,去感受,你就能看

到这幅画。想看到 这幅画就需要我 们先理解古 诗的意思。

2、学习指南:

个人学习: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读古诗,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古 诗的意思。

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古 诗的意思,再 说说诗 人是怎样观 察庐山的并体会作者的心境。 (课件出示 )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 ) 交流第一、二行 诗句

1、学生 汇报对这 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 ”和“侧 看”的不同感受, 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 语言去描 绘庐山的

“岭”和 “峰 ”是什么样子的,感悟 庐山的美。

3、同学 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 觉呢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 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 读出起伏, 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 强一些,低弱一些。 )

( ) 交流第三、四行 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 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真面目 ”字面的意思, 讨论:为什么看不清 庐山的真面目 ?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 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



1:庐山太高了。



2:庐山太大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 丽,险峻,相比之下, 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 视野就变得狭窄,一 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呢 ?

1:从各个角度看生 2:多角度看

师:大家都 说的很对。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 实面目,就得横看、 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 诸认识 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从 苏轼的这首诗中,我 们得到了真理启示 (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

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 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 纵观全局,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 这样的事例呢 ?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

1:盲人摸象。

2:旁观者清、 *者迷。

师:恩,你 们说的都 对。我们不能 “一叶障目不 见泰山 ”,而 应该综 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 认识。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 说说在生活中我 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 问题呢 ?(应该全面、客 观地看,只有 这样才能看清 问题,获得正确的 认识 )

所以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 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 师也一样,会公平 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 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 认识和评价你的表 现,努力 认清 “庐 山的真面目 ”。

7、朗读第三、四行 诗句。

()学生根据 诗意绘画,通 过展示内化 诗意。

七、个性 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 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 苏轼,看到 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 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 样 ?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



2、学生自由 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 进行个性化朗 读。

4、教师示范读 (课件配乐配像 )

5、学生再 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 齐声吟诵。

九、总结全文,升 华美

师: ( 看板书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 诗,又是一首哲理 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 (板书:看景 )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 (板书:悟理 ) 作者借欣 赏庐山的感受,告 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 问题都要多角度,多 侧面地去 观察、去体会, 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 较全面、公正的 评价。

十、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 览过庐 山、赞美过庐山,除了 这首诗之外,你 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 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 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 (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李白的《望 庐山五老峰》 ;陶渊明的《 饮酒》 ;苏辙的《游 庐山山阳七咏》 ;* 的《庐山仙人洞》 )

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看景悟理

横看成岭 侧成峰,不 识庐山真面目,

远近高低各不同。只 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 请词句的意思 ;

2、在明白古 诗意思的基 础上理解 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 观察效果不同 ;

3、培养学生互助学 习的能力 ;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 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 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 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 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 悬挂以山 为主题的国画,同 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 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 风景优美。同学 们都知道哪些 风景名胜,说说

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 发学生学 习兴趣,培养 热爱祖国的思想 )

师:同学 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 绍一处风景。 ( 放映庐山录像 )( 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 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

师:看了以后,你 觉得庐山怎么 样?

生谈感想 (目的:使学生 对庐山的感性 认识进 行梳理,同 时巩固认识 )

师:的北宋 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 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题西林壁》。今天我 们就要来学 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 )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 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 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 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 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 顿就更好了。可 别小看停 顿,在古 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 说,一句 诗中每两个字一停 顿,最后三个字 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 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 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 诵一遍,注意停 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

5、明确学 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 习任务(出示学 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 们有没

有信心完成学 习任务 ?(激励学生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 位先完成前四 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 难题可以向老 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 习 )( 课堂预计:自学 过程中,学生在解 释

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 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

拆分法,就是将一句 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 别加以解 释,然后将 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 时你

还必须联系整首 诗的内容来解 释,举例说明。 )

生自学,教 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 资料 ( 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 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 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 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 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 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 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 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 现在请同学来朗 诵这首诗 ( 引发感情:在朗 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

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 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 庐山,庐山时隐时现 ,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 兴,于是就朗 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



8、分析古 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 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 许多同学都想来朗 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 诵。但在朗 诵这首诗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 问题。一般来 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 —— 所见和所感。同学 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 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

)( 前两句是写 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 庐山,可是 诗人眼中的 庐山却有不同的 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 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 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 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 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 庐山,都只能看到 庐山的一个 —— 部分 )

9、背诵

师:下面 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 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 庐山也不相同,告 诉我们一个道理, 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 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 给同学们讲 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 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 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 四位盲人他 们错在那里 ?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 习要求 ) 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 山明白了一个道理 —— 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 须全面的 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 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 们的生活、学 习中,希望同学 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 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 吗 ?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 高低 / 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



不识/ 庐山/ 真面目,同, 观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 读并背诵、默写古 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 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诗人的心境,能把 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 过的读诗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体会 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 读的节奏,掌握抑 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 “*者迷,旁 观者清 ”的思想, 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 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 师吟诵的是哪首古 诗吧?(题西林壁 )今天,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 风光。请全班打开 课本第 22 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

师:这首古诗,同学 们都会背了,但是你 们知道它的含 义吗 ?今天,我 们就要用学 过的方法,来学 习这首古诗。你 们还记 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 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 释,理解一下本 诗题目的意思。 ( 书写在西林寺 墙壁上的 诗 )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 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 贬谪。本文是 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 山时写下的五首游 记诗之一。 )

()抓字眼,明 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 边听一边思考,你 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 组合作交流,你 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作者 )

横看成岭 侧成峰:横着看, 庐山是一条山岭, 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 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 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

远近高低各 (重读 )不同:向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 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 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 变化吗 ?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庐山 )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 现在就面 对着庐山,

你能用我站在 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板 ) 不识庐山真 ( 重读 )面目: (识:

认清 ) “我”没有 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全景 )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 为我站在 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 难写,谁知道呢 ?( “缘”字 )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 问题:作者 为什么要描写 庐山 ?(作者喜 爱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 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 见他对庐山的奇 丽景色流 连忘返。你 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 赞美之情用 优美的嗓子朗 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

己喜爱的方式朗 读这首古诗。谁还记 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 读、叠诵 )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 爱的方式 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 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 们非常有感情地朗 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 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 “不识庐 山真面目 ”呢?他不是已 经说庐 山“横看成岭 侧成峰 ”了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 侧成峰是站在 远处看的,而不 识庐山真面目 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 们常说的“*者迷,旁 观者清 ”。所以我 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 观、千姿百 态景象的 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 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 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不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这 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 诗

1.指名背 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 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 课前搜集的有关 陆游的 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 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 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105ee8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c8.html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