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要背诗句名言 》

发布时间:2019-04-14 11:16: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子: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常无为而不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否定形式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淡乎其无味。”“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道法自然”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

庄子:

“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田子方》中“吾游心与物之初。

《田子方》中还有说道:“行小便而不失其大常,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外天下” “外物” “外生”

“离形”“堕肢体”, “去知”“黜聪明, “无己”“丧我”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庄子在寓言故事中运用的“神”的概念,如“操舟若神。”“器之凝神”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他在《齐物论》中提出:“历与西施,恢恢橘怪,道通为一。”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所以他们能够互相转化。

《人间世》:“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易传》:

“观物取象”

宗白华: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构称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传》中“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知几其神 《系辞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说卦传》又把“神”和“妙”联系起来,“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孔子的美学:

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审美的主观努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文质彬彬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史伯就说过:“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晏婴:心平德和

《左转》襄公二十九年有“季札观乐“的记载:哀而不愁,“”忧而不困“”乐而不淫。

“兴”:朱熹的解释:“感发志意”,“托物兴辞。孔安国的解释是:”引譬连类。

观――“观风俗之盛衰”,朱熹的解释是“考见得失”,

群,孔安国的解释是“群居相切磋。”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留”。

怨:孔安国的解释是“怨刺上政”。

四者关系:王夫之说:“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怨乃益挚。”

诗歌的精神感发作用:

王夫之“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

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

他把“可以兴”或否,作为区别诗和非诗的标准。

他还说:“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气者也。”

孔子论大:《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荡荡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孟子:善-信-美-大-圣-神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孟子.告子上》。(美感共同性

《乐记》的美学:

礼辨异,乐合同”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乐记·月本》“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生成文,谓之音。”

《乐记·乐言》提出:“夫民由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喜怒哀乐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汉代美学:(对气论的补充)

《自然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论死篇》“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君形者

《淮南子》:“美之所在,虽侮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美的客观性)

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美丑在于整体)

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美丑的相对性)

“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

清盎之美,是与耒侣。

心有忧者,琴瑟鸣竽弗能乐也。“(美感差异性)

王充

(疾虚妄,求实诚)

论贵耳不务花,”“养实者不育华。”

文化发展观:汉代治定久矣,土广民众,义兴事起,华叶之言,安得不繁?

魏晋南北朝:

得意忘象

庄子:“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王弼: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传神写照:顾恺之

《世说新语·巧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魏晋胜流画赞》: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世说新语·巧艺》有一段记载:“···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宗炳《画山水序》:澄怀味象

以玄对山水”(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虚静空明的心境。

气韵生动: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魏晋南北朝下:

刘勰:隐秀:情在词外曰隐,壮溢目前曰秀。

隐的涵义:钟嵘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唐代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明代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

刘勰“风骨”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刘勰“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藻雪精神。”

《文心雕龙·吟诗》篇幅中:“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物色》中提出:“物色之动,心也摇焉。”

审美意象,审美想象: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陆机在《文赋》中也提出过,“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艺术欣赏:

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唐朝五代美学:

张彦远 :“同自然之妙有”:

张彦远认为:“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景”,也是荆浩提出的“绘画六要”之一。“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张澡提出的命题《历代名画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谢赫:绘画六法:“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张彦远:“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宋元美学:

苏轼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命题,主张“诗”与“画”互相渗透。他说“味摩吉之诗,诗中有画;观摩吉之画,画中有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叶燮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解释,“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复形则显。”,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面就提出:“凡画奏乐,止能奏一声,”

宋元诗画美学:第四节

韵苟不胜,亦亡其美。”“韵者,美之极。”

宋代以前美学家对于“韵”的各种规定,“不俗”“潇洒”“生动”“简而穷理”。

范温认为,只要“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苏轼“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严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结果破坏了“兴趣”,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2)气象: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就说过:“大凡诗自有气象···”

明代美学

王履的《华山图序》:画虽状物,主乎意。

意在形,舍去形何所求意?

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

既图矣,意犹未满。去故就新”。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祝允明强调艺术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汤显祖:唯情说: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反对“以理相格

灭才情而尊历法” “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奇士”就是“心灵”,就是能够“下上天地,来去古今”

袁氏兄弟性灵说:

真人”“真声”“真文”,···“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

就是不受“闻见知识”的束缚,因而“喜怒哀乐是好情欲”能够任性而发的人。

袁中道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

公安派的艺术发展观:“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雷同剿袭,拾他人残唾,死前人语下”

“胆”,就是“随其意所欲言,以求自适···

法律之持,无所不束

明清小说美学:

叶昼:真情 人物情理

实有其事 劈空捏造

令人读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谦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典型人物的道德作用) “性格”范畴 “各自有其胸襟,各自有其心地。”

金圣叹:他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极尽人之笔”这个重要的概念

极骇人之事

“文”是服务于记“事”,这叫“以文记事”

“事”则是根据整体的艺术形象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这叫“因文生事”。

“为文记,不为事记”

未必然之文 格物 一朝物格 尽之人性

“犹如怪峰飞来,然又却是眼前景色。”

脂砚斋:牛鬼蛇神不犯笔端,全从至情至理中写出。

《红楼梦》最大的优点是“毕真”,天下必有之情事 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绝对化的人物性格是“不近情理”的。

毛宗岗:两人同是豪杰,却各自一样性格。” “反衬” 正衬 隐而愈现”

忠,义,仁,智,勇,恶” 曹操三种典型人物是“三奇”“三绝”,

张竹坡: 人情 入世

明清戏剧美学:王世贞,“体贴人情”,“描写物态”

汤显祖所谓“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

王骥德所谓“模写物情,体贴人理”,都是同一个道理。

李渔的观点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人情。”

“悲欢离合结为人情所毕至” 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

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梦往神游”,“设身处地”,若用往事为题目,以一古人出名,则满场角色,皆用古人。――”实则实到底。

贵浅不贵深 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

听古乐而思卧,听新乐而忘倦。

冯梦龙:尚理或病于艰深。”“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

徐渭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

王廷相“情直致而难动物” 言征实而寡余味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写诗要“即事生情,即语绘状,” 景以情合,情以景生 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 但令心目不相睽离,则无穷之情,正从此而生

现量就是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 “因情因景,自然灵妙,

天不靳以其风日而为人和,物不靳以其情态而为人赏。”

华奕照耀,动人无际。

魏禧论“惊而快之,”与“乐而玩之”

洪波巨浪,山立而汹涌者,or皴蹙而密理者,

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 乐而玩之,有遗事自得之慕。”

王国维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

叶燮: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真,倘恍以为情” 隔云见钟,声中闻湿,

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宏,志远则其旨永。”

在前者之中必居于胜,后者必居于衰。

石涛:一画明,则障碍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

法自画生,障自画退

不能“泥古不化”,而应该“借古以开今。”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者,识之具也。 “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

刘熙载《艺概》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兴――触物以起情,

“实事求是”与“因寄所托”的关系,“言内实事”与“言外重旨”的关系

言内之实事”与“言外之重旨”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把“咏物”与“咏怀”统一起来。

体物入微”“物我无间” “按实肖像”与“凭虚构象”。

“按实肖像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

《诗概》:“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玄” “诞”“怪”“奇”

结实――无一语及于事实,而言外无穷。

“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

《文概》:“当知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 他对“文灭其质”“情不称文”等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色老而衰,智老而多。”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颇。”

《赋概》:“古人一生之志,往往赋寓之。”

尚才不如尚品”的命题。《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赋尚才不如尚品。

“自我作古”,“自成一家。”自成一家”。

“正而伪,不如变化而真。”

“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够高出一头,深入一境,” “肇于自然”(立天定人”。《文概》:“而以万物为我。”)

与“造乎自然”。(“不工”――“工”――“不工”,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 “天”――“人”――“天”

反对“矜奇”“恃奥”――艰深正是浅陋,繁博正是寒俭。”

··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

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容管变化,兼之斯善。”

言骚者取幽深,言赋者取显亮“。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

王国维: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而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而以吾人之观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 通古今而观之”

词人之重视,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曲之佳处何在?···自然而以矣”―――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人间词话》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相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

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美育普及之津梁··,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于优美宏壮之古雅之原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bfb56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0b.html

《《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要背诗句名言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