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氓》教学设计

执教者指导教师

课题解读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个性解读文
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
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
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1.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1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赋、比、兴。2.2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1.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目标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1.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赋、比、

兴。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1.鲁教版必修三
2.课件
3.相关链接:http://www.baidu.com/s?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赋、比、兴。
2.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方法解读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1.把握教材,结合学生所学,探讨赋、比、兴手法的
教学准备运用,体会女主人情感。
2.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预习。
创设情境,问世导入新课。
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1.检查预习,了1.检查预习内容解《诗经》2.诵读指导。
1.
2.指导诵读二/容。
节拍,诵读轻重缓2.
3.急。事。
文,注意节拍与
3.[问题思考]情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研学“恋爱”歌讲解的故事3.
“婚变”“决绝”4.[]三个阶段
杂情感的变化
分析。
5.[问题思考]4.物形象

比较阅读,体味情问题分析。
拓展延伸早恋问题如何认识爱情情观
教师寄语总结提升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提出要求。

板书设计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载笑载言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女主人公爱情的经历,贴近人物,
身处地地体会情感,分析文本对情感的表现及手法,实现学生与文
教学效果预测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个性化的研究和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借助注解能基本了解诗歌大意。虽然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阶段他们就接触过《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蒹葭》,对《诗经》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也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而且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烈,适合自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效果分析
一、本堂棵从课本出发,让学生学会“读”。读包括诵读和品读,课堂上我让学生“读”了四次,四次“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一读,读准字音与节奏;二读,有感情的去朗读;三,理解诗句,宏观把握;四读,探究鉴赏。
二、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诗歌是平面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其立体化,是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但如何把这些教给学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头脑中有这样的情境,女子坐在回家的车上,看见路边的桑树,不禁浮想联翩。同时也顺势给学生讲清了什么是“兴”,让学生明白“兴”的基本特征是由眼前之物引发的联想。再如,对“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理解,同样需要学生借助相关积累,靠想象理解女子的痴情。

三、词语理解与文学知识,主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多次阅读中去消化与积累。比如“言”“之”等词语的理解,“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都没有作为“专项”分析,而是在学生的质疑解疑过程中,“随机”解决。
四、课外作业,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悲剧的原因,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氓》出自鲁教版普通高中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
《氓》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第二章是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第三章是全诗感情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第五章写婚后辛苦的家庭生活。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抛弃的愤恨决绝的心情。
诗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安排叙述,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

昧无知之称。《诗》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怕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以及性格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在回忆中通过对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亦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在初中有《诗经》的学习经历,对艺术手法有所认识,结合学生的认知去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例如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评测练习一、积累运用(共9分)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氓之蚩蚩(mánɡ)靡室劳矣(mí)犹可说也(tuōB.匪来贸丝(fēi乘彼垝垣(ɡuǐ)自我徂尔(cú)

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无食桑葚(shènD.载笑载言(zài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3.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二、阅读理解(12
(一)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3分)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3


解析与答案一、积累运用
1.答案: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2.答案: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3.答案: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二、阅读理解
4.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5.答案:纯真热情
6.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悔恨多于哀伤7.答案:清醒、刚烈


课后反思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
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试着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这次教学活动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

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课标分析
《氓》是鲁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模块的第一篇文章,学习本文主要是对女主人公经历的把握,体会其复杂的情感,去认识其悲剧的爱情经历,探讨悲剧产生的原因。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一、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本项目的第一层是阅读文本,把握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初步认识她的感情经历,体会她的情感的变化,这与发展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相关,把握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关。并且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层是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疏通文意,研读文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这与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疏通文意以及如何鉴赏诗歌相关。第三层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心得展示读书成果,养成合作探究的

学习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1d8149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9.html

《高中语文_《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