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微课脚本

发布时间:2019-08-06 15:16: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微课脚本设计

进修二附小 苏彩霞

【制作背景】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这一问题制作此微课视频,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2.能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即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难点)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过程

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

(一)创情境,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字的正确书写)

小结:《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知作者,解诗题 (课件介绍苏轼和庐山)

过渡:这是一首古诗,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步骤呢? 出示课件:步骤一

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要关注课文的注释和图片,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自学,初步理解课文。 

(三)读诗文,音韵美

过渡句:学习古诗第二步是什么? 其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老师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范读,课件中出示学生听得要求即要把难读的字做个标记。范读后,老师提问,学生指出,老师教学生难读字的正确读音。 

(预设学生会提出:岭ling  feng  yuan  lu  全班同学默读,抽读,师进行指导朗读时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出示课件,对诗的朗读指导}抽读,全班齐读,同桌对比读,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目的。 

过渡:同学们都能够正确流利的读出古诗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三)抓字眼,明大意  教学的重点)

 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找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通过解决难读字,理解文章大意后,欣赏庐山横侧远近高低的图片,(出示课件)读出庐山的神秘,奇特,多变,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身临其境的感受庐山的美,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演读全诗。 

4.入诗境,悟道理

1)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设计意图】:古诗的语言很精练,以这样的练习形式,并配以相关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  

(四)多诵读,悟诗情。

过渡句:那同学们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了吗(生摇头)诗人也不知道,于是,诗人写下了。。(学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观赏了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通过盲人摸象的图片展示,加深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让学生举个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出步骤。

1知作者,解诗题

2)读诗文,音韵美

3)抓字眼,明大意

 4.入诗境,悟道理(多诵读,悟诗情。)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练习:《古诗两首》之《题西林壁》 练习测试题

课堂练习

一、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低处仰望,庐山„„

二、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___________

___________各不同。

不识_______真面目,

_____身在________

三、理解课文: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的道理。

课后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隐(

绿( 稳(

侧( 峰(

测( 锋(

3.解释字义: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拓展: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请你用画笔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副画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5a8d9b4a7302768f993946.html

《《题西林壁》微课脚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