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作业考核试题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试卷(A)-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试卷(A

一,名著:20%
古代著名的史诗四部:《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神曲》、《埃涅阿斯纪》

十八世纪著名的小说四部: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亨利·菲尔丁《汤姆·琼斯》

近代以前著名的六个戏剧家: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斯特林堡,皮兰德娄,肖伯纳

近现代六部著名作品的主人公:《简爱》女主人公:简·爱 男主人公:罗切斯特 ;《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 男主人公:亚芒 ;《战争与和平》女主人公:娜塔莎 男主人公:安德来公爵;《格列弗游记》的主人公 格列弗;《傲慢与偏见》 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 苔丝。

二,简答题:(32%
1 古希腊神话有哪些特点?
答:1、古希腊神话最大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体上和人一样,且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品质和行为,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有正直、勇敢、残忍、嫉妒等各种品质,只是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力量,能长生不死。2、古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3、古希腊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受宗教迷信影响很少,不是神决定和主宰人,因而它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2 但丁《神曲》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
答: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我们可以看出, 进步与保守、新与旧杂于其中, 反映了但丁在新旧交替时期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思想上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基督教神学观念、民主制主张。

3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封建反教会,揭露封建贵族和教士的恶德败行,嘲讽教会禁欲主义和封建道德,抨击封建割据,歌颂国家民族统一,表现人文主义理想。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提倡“模仿自然”,摒弃中古梦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写实精神。第三,在文学发展上,形成民族文学,各民族采用本民族语言写作,强调反映民族生活,使文学富有民族特色。

4 简要分析作品《人间喜剧》

答:《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经历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人间喜剧》这个包括91部小说的庞大创作群,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它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人间喜剧》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人间喜剧》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它具体表现在: 1 立意高: 《人间喜剧》的目的是研究整个社会,做社会这个历史家的书记,写出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这使他能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展示历史的发展。 2.视野阔: 这是一部睥睨千古、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把1816-1848年王政复辟、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尽收笔底,无论是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还是金钱罪恶,都无所不包地囊括其中。 3.挖掘深: 巴尔扎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深入探讨各阶级的动向,指出"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暴发户的进攻下最后被扫除"刻反映出时代的本质。它以经济决定一切的观点,研究金钱征服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揭露本质,打中要害,非凡夫俗子,犬儒文丐所能比拟。


三论述题:(30
1 为什么说《唐吉坷德》是近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堂吉诃德》成书于17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晚期,由于人的解放与人性的张扬,完成了对中世纪骑士小说的终结。
在西班牙的文学史上,想入非非的骑士传奇和玩世不恭的流浪汉小说在16世纪盛行一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一部世界巨著,它在把二者的传统融为一体的同时又对荒唐透顶、揉造作的骑士传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让伤风败俗的流浪汉小说自惭形秽,它将声嘶力竭、奄奄一息的西班牙文学拖进了17世纪,一个充满科学知识、人文主义和动荡变换的世纪,这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成功,使小说这种形式的名声为之大振。
《堂吉诃德》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又为近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欧洲近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2 浮士德形象及其意义?
答:浮士德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主人公,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
声音。
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3 以作品为例简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一、人性的光辉

早期的雨果显然是一个人性论者,他从宗教感情出发,把人类的情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对化、两极化,真、善、美和假、丑、恶截然对立,互不相容,整个世界就是下一个善与恶的角斗场,历史也是这两种原则的斗争史,是善不断战胜恶的过程。而善与恶的斗争中,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是通往善的唯一途径,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弃恶扬善,爱可以使人性失而复得。他早期创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曲爱的颂歌。达部小说中,雨果把爱看作是人类感情中的至善至美而大加歌颂。爱丝美哈尔达是雨果笔下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典型,她聪明、活泼、美丽、善良,而在她诸多美好的品质中,雨果大加渲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品质就是她的爱心。从她的两次行动中,我们可看出,爱是爱丝美哈尔达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这部小说中,和爱丝美哈尔达相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如果说爱丝美哈尔达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成长,人类所有美好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拓展的话,克洛德却是在压抑的环境中扭曲了他的天性。雨果把这看作是人类情感中至善至美,大力歌颂,大加推崇,并且通过爱丝美哈尔达和克洛德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歌颂了出乎天然的人类的仁爱之心,肯定了爱的基础是自由,是人性的自然发展,从而对天主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束缚提出了批判。 二、道德的感化

如果说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所推崇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完美的人性,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那么到了《悲惨世界》中,雨果所描写的人道主义则是代表了一种阶级合作,一种社会理想,一种处世准则。

《悲惨世界》里的人道主义,我们不得不提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米里哀主教与冉阿让。在雨果笔下,米里哀主教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虔信上帝的圣徒,是济贫救苦的慈善家,更是一个以拯救人的灵魂为己责、以普及仁爱为义务的道德感化论者。冉阿让,是雨果在小说中着重塑造的主角,它的命运变迁及性格转化,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社会理想。 我们不难看出在此作品中,作者坚信道德感化的力量,坚信用“爱”、“道德完善”、“办慈善事业”能改造社会。这种“善良”和“仁爱”万能的思想在作品中占了主导地位。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民众的起义,描写巴黎的巷战,塑造一系列的共和主义者的形象,此时,雨果已经认识到,有压迫就有反抗,有不幸就要变革,要推翻、改变这样一个无爱的世界,革命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他曾借共和主义者安若尔拉斯之口宣称:“我们所生活的时刻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但是我们是为未来付出这个可怕的代价的,革命----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必须交纳的通行税。 三、至高的人道

雨果希望人与人之间要宽容、友爱、和谐。18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境界达到了极至。


《九三年》一书正是以法兰西革命史上这一重要阶级为背景,从两方面去反映历史:一是从外部世界去描写激烈的阶级斗争,描写革命与复辟这两种势力之间疾风暴雨式的对抗。另一方面则从人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大革命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动和影响,描写人们面对革命的原则和人道的原则,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爱的信念和现实的处境所做出的种种抉择。作者所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朗特纳克、郭文、西穆尔登都面临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两种原则的选择,在人格都呈分裂状态。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九三年》里,它通过退而马克、佛莱莎母等形象,愤怒的控诉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雨果的人道主义建立在革命基础上,是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义的升华,是革命彻底胜利、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这就使雨果远远高于当时那些狂热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对任何暴力的人道主义者。
四,比较论述题(18%
1 试比较莫里哀和巴尔扎克笔下悭吝人形象的异同?
答:这两个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首先,其共性都是敛财。但是他们敛财的方式又不一样。葛朗台是资本剥削的方式,他懂得在资本的流通中得到利润,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财富,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人伦泯灭,连家中妻女都成了被剥夺的对象。葛朗台不但哄骗了妻子带来的几十万陪嫁,还要从她们母女俩人的口里和日常费用里挤出钱来,并在妻子死后,骗取了女儿的遗产继承权。阿巴贡则是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女儿嫁给不要陪嫁的老爷。
第三,精神变态。他们不知道金钱财物的用处,只是日日夜夜守护它,把金钱等同于生命,他们都是金钱的狂热爱好者,一味的崇拜金钱,聚敛财富,失去了正常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两个吝啬鬼虽都是守财奴,但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莫里哀《悭吝人》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谁拿了他的钱宛若夺了他的命,同样,他吝啬成癖。剧中情节:在不用马时,将马拴在马厩,也不喂食,在需要用到马车时,再喂马,而马已经连它自己都拉不动了,更何况说是车呢。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以至于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吃荞麦,这都是通过他的仆人描述的。他的儿子穿着当时的普通服饰,他便强调衣服的价格,说还不如去放债,并准确的报出盈利的数目;在他的仆人衣服上有破洞时,他便让他倚着墙,这样就不会影响他家的形象,有油渍时,便让用帽子挡着,吝啬至极,在发工钱时总会准备大吵一架,以便找理由不给钱。同时,他还不顾儿女各有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足以当她父亲的老爷,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意愿。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在他藏那一万法郎是,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比关心自己的儿女更甚,他爱自己的儿女,但是他更爱钱。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会耳聋口吃,装愚守拙。他不仅把索漠人玩于掌上,而且“开巴黎人的玩笑”。他干预亡弟的破产案,是因为“想把巴黎人捏成齑粉,非得找些材料让他施展一下狡狯的本领不可”。他这个人虽有钱,但是劳动人的本质展露的淋漓尽致,他身上似乎还能隐约窥见箍桶匠的影子,他可以修理楼梯,钉箱子。而对阿巴贡就稍显单薄,因为依靠的是用闹剧去增加喜剧氛围,从而增强对阿巴贡的讽刺。

当然这两个吝啬鬼,也诠释了两个时代,阿巴贡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则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人物,必将被社会抛弃。但是作者却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亮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他们对丑陋的人物的刻画,给予后人美的享受和艺术上的启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4ec7b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fd.html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作业考核试题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试卷(A)-.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