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背诵

发布时间:2020-02-26 17:53: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桃花源记》文言文笔记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通假字

便还家 (要同“邀”,邀请)=延(各复至其家

三、古今异义

1. 古:沿着,顺着=(便扶向路)

2鲜美 古:新鲜美好 今:食物味道好

3.交通 :交错相通 :指运输事业

4. 古:说 今:云彩

5.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配偶

6.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7.间隔 古:隔绝,不通音讯 今: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8.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关联词(表条件关系,无论——都)

9. 古:邀请 今:延长

10.不足 古:不值得,不必 今:延长

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 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

12.向(便扶路)古:先前的 今:向着,朝向

13.(未) 古:实现 今:果实

14.开朗 古:开阔明亮 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抑郁低沉

15.俨然 古:整齐的样子 今:形容很像

16.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17.仿佛(若有光) 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似乎,好像

四、一词多义

1.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wéi(作为) 2. 1shě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2)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3. 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4. 1)欲穷其林(代词,那)

2)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所看到的景象)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村子)

3)具答之(代词,代指村人提问的问题) 3)得其船(代词,他的,这里指渔人的)

4)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代这件事) 4)舍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这指村民们的)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

6)处处志之(音节助词—凑音节,不译)

5.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6.寻(1)寻向所志(寻找)=寻张怀民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 2)寻病终(随即,不久)

7.遂(1)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8.闻(1)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2)后遂无问津者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

3)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终于,竟然)

9. 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10.志(1)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2)设酒杀鸡作食(做) 2)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做标记)

五、词类活用

1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2处处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3)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4)欲其林(形容词作动词)

5渔人甚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6)林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7)才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表判断)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2省略句: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译: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3(村民)问(之)所从来。

译: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

4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5)见渔人,乃大惊(“见”前面省略村民)

6)便要还家(“便”前省略桃花源的村民,“要”后省略“渔人”)

3.倒装句:问所从来——问从所来介宾前置

七、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发现桃花林——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访问桃花源——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八、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答: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1)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2)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为自己与世隔绝之久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说渔人是怎么回答的?

答:渔人的回答是:“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是晋。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答:“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事。

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

九、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答: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迁移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4.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83d7fb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b.html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背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