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海岸侵蚀分析

发布时间:2014-06-11 14:2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南岛海岸侵蚀分析

陈琦 王璟 马倩雯 王鑫珏

摘要:本文主要对海南岛海岸侵蚀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海浪、潮流、台风及人类活动的分析确定了海南岛海岸侵蚀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

海岸侵蚀是当今全球海岸带普遍存在的灾害现象。澳大利亚的Bird 教授根据世界 39 沿海国家的 73 名研究人员提供的岸线变化资料撰写了一份著名的“百年来的岸线变化”报告认为在过去的 100 内世界各国海岸带普遍存在海岸侵蚀现象。1984 年国际地理学会海岸环境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前世界沙质海岸线约有 70 % 以上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平均蚀退速率约为 10 cm/yr其中约有 20 % 的甚至超过 1 m /yr我国海岸侵蚀的范围自 50 年代末期以来呈不断扩大趋势据统计目前已有近 70 % 的沙质海滩和大部分处于开阔水域的淤泥质潮滩处于侵蚀后退状态。侵蚀岸线长度已占全国大陆岸线总 长度的 1/3 以上。

海南岛海岸线全长约1682 km其中80 %为沙质海岸。在沙质海岸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岸段因侵蚀而后退主要集中在文昌塘、三亚湾、洋浦半岛、澄迈湾、海口湾、南渡江口至白沙角等岸段。文昌县邦塘附近 30来的海岸侵蚀后退速率约为 2 m/ yr50 年代中期竖立在岸边的水泥柱已处于离岸 60 m 远的海中。文昌县清澜港外岸段10间岸线后退 120 150 m造成大片椰林被毁水产减产沿岸村庄受到严重威胁。万宁县石梅湾沙坝海岸近 30 侵蚀后退速率约为0. 7 m /yr洋浦湾南岸 2. 5 km 长的侵蚀岸段平均蚀退速率为 0. 5 m /yr 。由上列事实可知海岸侵蚀在海南岛亦普遍存在。

海岸是海陆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海岸通过侵蚀与堆积过程不断演变。海岸侵蚀与堆积是塑造海岸剖面的两个基本过程侵蚀强度取决于海洋动力条件(波浪、潮流、泥沙等)和海岸性质(岩性、构造运动、岸外沉积等) 之间的均衡状况。若海洋动力作用增强或海岸稳定性降低便会导致海岸侵蚀的发生和发展。引起海岸侵蚀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其一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表明过去百年间全球地表气温上升了 0. 3 0. 6 由此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1025 cm 平均上升速率为 12 mm/yr。根据 21个有代表性的验潮站记录计算得出过去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1. 8mm 40来海南岛南部沿海的相对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 0. 64 mm/yr由于海平面上升河流的纵比降减小排水和挟沙能力下降导致河流向海输沙量减少; 岸外水深增加近岸带波浪、潮流等海洋动力作用加强风暴潮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使海岸侵蚀加剧。有人在研究马里兰州的海岸侵蚀中估计海平面上升因素引起的海岸侵蚀占侵蚀总量的 20 % 25 %若到 2025 年海平面上升 26. 2 cm该因素比重将提高到38 %因此海平面上升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海岸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南岛近几十年的海岸侵蚀亦与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海浪和风暴潮也是海南海岸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海南省是一个海岛省份,以热带气旋、风暴潮、巨浪为主的海洋灾害时有发生。多台风是海南岛的气候特征之一,一般出现在511月份。据统计,海南岛直接登陆的台风为年均2.7次,在海南岛附近登陆,对海南造成影响的台风为年均5.8次。直接登陆的台风,发生在琼东的频率最大,约为70%,其次是琼南占20%,琼北约占10%琼西几乎没有台风直接登陆。台风时出现的极大风速可超过40/秒。全岛的最大波高均发生在台风期。与台风来袭方向对应,东部、南部沿岸波浪较强,西部、北部沿岸波浪相对较小,台风及伴随的台风浪对沿海近岸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同时波浪又是沿海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

海南岛沿海的潮流主要受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传入的太平洋潮波的影响,加上岛屿与岛群地形的影响,使得潮流状况较为复杂。潮流性质、大小、方向及流动方式,因时因地而异,强弱流区相间。整个岸段包括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全日潮和正规全日潮等三种潮流性质,且兼有往复流和旋转流等各种运动形式,涨落潮流历时不等现象也很明显。

环绕海南岛的潮汐类型和特征是:从琼州海峡的铺前湾东营向东、环岛到文昌市铜鼓嘴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区;从铜鼓嘴向南环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诸县(市)的海岸及附近海域到东方的感恩角以及海南北部从东营向西至后海岸段及附近海域(包括海口市和秀英港)均为不规则日潮区;从感恩角向北环岛经昌江、儋州、临高至澄迈后海为规则日潮区 海南岛沿岸潮差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和南部潮差比较小,西部较大,西北部最大。从海口市以东环岛到莺歌海的西南角附近,几乎占全岛2/3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0米以下;莺歌海向北至八所及玉港以东至海口秀英港的整个澄迈湾和秀英港,其平均潮差在1.0~1.3米;从八所至玉港以西,约占全岛1/5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5~2.0米左右,为全岛之冠。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人类在进行流域整治和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过程中往往只顾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在入海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在海岸带挖沙采礁导致海岸带泥沙供应和海洋动力状况失衡这是地方性海岸侵蚀加剧的重要原因。南渡江上游设有排沙设施的松涛水库和龙塘滚水坝建成后大部分悬移质泥沙和全部推移质泥沙被拦在库区内向海输沙量显著减少。位于松涛水库下游的龙塘站50年代悬移质输沙量为620 000t/ yr 70年代减少至320 000 t/yr80年代更少至263 000 t/yr加上推移质输沙量减少的180 000t / yr 平均输沙量减少约 440 000 t/yr这相当于南渡江口东营至白沙角12 km海岸 60年代平均侵蚀量的 30 % 50 % 。海南岛沿岸有近 1/4 的岸线分布着暗礁,70年代以来由于挖掘礁坪石块烧制石灰许多地方- 1. 5 m 以上的礁坪被挖掘殆尽原礁坪对波浪的消能功能受到破坏波浪未经消能直达沙岸沙滩受蚀迅速后退。海南文昌县邦塘岸段因礁坪受到破坏10年间海岸后退了150180 m平均蚀退速率1520 m/ yr。此外沿海海岸工程建设和人工取沙亦是导致地方性海岸蚀积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红树林对于沿海灾害防护有很大的作用。它作为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盐渍化沼泽上的盐生林植物群落,不同的种类消浪程度也有不同,只要当红树林达到一定宽度和密度时,就有明显作用。一般认为,红树林长势达到10米以上,密度70%以上,便具有十分显著的挡风抵浪的作用。但是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海南省一些地方将原有的红树林 改为水产养殖场,有的地方长期在红树林为从事捕鱼、捞虾、挖蟹等活动,严重影响了红树林的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据海南省林业局近年来的调查,海南在上世纪50年代拥有的约1万公顷红树林在过去40年中,因过渡开采而减少了一半有余,由1953年的1030公顷减少为2000年的4776.27公顷,减少了53.7%其减速,居我国四大红树林区之首。特别是近30年,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面积缩小,多呈次生状态,残林比重增大,群落由复杂到简单,从乔木向灌木方向演替,防护效能逐渐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海平面上升、海浪和台风是造成海南海岸侵蚀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类的活动,包括对红树林的破坏,修建水库、挖掘礁石等也对海岸造成了严重破坏。众多因素导致了多年以来海南岛岸线蚀积状态的改变。我们应看到海岸侵蚀的严重性,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弱海岸侵蚀的进程,保护海岸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海南岛的海岸侵蚀》——《海洋科学》19970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b4c72831b765ce050814f3.html

《海南岛海岸侵蚀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