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发布时间:2024-03-19 16:06: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0《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1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品读诗歌
(一)、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我衣。衣沾//足惜,但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译文: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4、提问:既然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54d18d680203d8ce2f24b2.html

《诗四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