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小说

发布时间:2013-02-05 09:11: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农村题材小说

一、小说概念

农村小说是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描写独具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民的劳作、斗争、心理和民间生活习俗,刻画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命运、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动向、经济形势、阶级对立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凸显农村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某些本质、歌颂农民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创业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产方式和认识范围的局限性。

二、产生时间

大致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时,值土地革命之后,农民思想较为开放,并结合上山下乡知识分子的创作灵感讴歌农村生活,由此创作长成了独树一帜的农村小说。

三、兴起原因

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现了鲁迅、沈从文等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家,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的描摹芸芸众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乡山水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题材小说在描写对象、作品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意识地摒弃了早期“乡土小说”的路数,直接秉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特色,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编年史。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文化和文艺政策: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文学的要求是“写工农兵”,是知识分子向农民的趋附和对自我的改造。这一要求完全不同于“五四”的文化和文学精神,却促进着那些来自乡村、对乡村怀着浓厚兴趣和情感关系的作家们对乡村的进一步亲近,为乡村而写作。可以说,正是有了政治政策和思想观念上的支持,作家们才敢于逆“五四”文学传统而行,表现出乡村生态更多的质朴和喜悦,呈现出另一种乡村风情。这是曾经接受过西方文学影响的周立波的创作体会:“我喜欢农民的语言。在乡下工作时,曾经记录过一些农民生动的语言,在读书看报时,也很留心别人怎样运用农民的口语。我以为农民的语言比知识分子的语言生动得多了。……学会运用劳动人民的语言必能改革我的文体。”这一体会折射着知识分子改造的时代精神,也融注着时代所赋予的一种“为农民服务”的强烈自信。

四、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不过,与以前的包括被称为“乡土小说”在内的农村小说相比,这个时期的农村小说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茅盾谈到40年代“国统区”作家的创作时说,“题材取自农民生活的,则常常仅止于描写生活的表面,未能深入核心,只从静态中去考察,回忆中去想像,而没有从现实斗争中去看农民”(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这一“检讨”性的概括,实际上指出了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斗争,而这通常上指的是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这种转变在“解放区”的小说中已经开始,当代农村小说承续了这一取材趋向。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等,成为表现的重心。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印证。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这个问题,周扬1946年评论赵树理小说时就已提出:他“没有站在斗争之外,而是站在斗争之中,站在斗争的一方面,农民的方面,他是他们中的一个。他没有以旁观者的态度,或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观察描写农民”,“因为农民是主体,所以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是以农民直接的感觉,印象和判断为基础的。”(注: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不是在对象之上(“高高在上”)或之外(“旁观者”),而是以农民自身的感觉、观点作为描述的基础——这不仅是在确认某一作家的特征,而是在指出应普遍依循的方向。作家和表现对象(农民)在视点、情感、反应上的“同一”的这种设计,是“创作上的群众观点”,据此,“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才能真正结合起来”。当然,即使是赵树理,感觉、观点与表现对象的“农民”的“同一”,也不过是一种假想。这种要求,其目的是推动作家迅速进入有关农村的叙述的“规范”。而它在艺术效果上,则既限制了取材的范围,也“窄化”了作家体验、描述的“视点”。当代农村小说的艺术经验,更直接来自“解放区”作家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康濯等在40年代的创作,而与“乡土小说”,与沈从文、吴组缃、沙汀、骆宾基等的小说,显然有意识地保持着距离。当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经验的作家,对这种要求的反应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在趋同之中,也能看到差别与变异。
五、总看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

1)、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观,作家人数之众和创作数量之大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其繁荣的原因在于:

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传统的历史延续;

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

毛泽东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新政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

《讲话》、茅盾、周扬等人的言论;

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接受对象;

2)、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特征

①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解国家政策;

②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

③对创作主体思想上的高度要求,要求作者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④与现代乡土小说明显不同,现代乡土小说以民俗表现、悲剧意识、国民性批判/重建、启蒙等作为核心内容,而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则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

3)、50-70年代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谦、西戎、束为、刘澎德、浩然等

六、细看50年代后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

150年代初期,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是一篇及时反映农村社会问题、密切配合当时政治需要的作品,率先触及了农村“两条道路”斗争问题。小说触及当时农村中贫富分化的问题,宣传了互助合作的思想,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热烈反响。之后,赵树理于1955年发表了《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想,两条道路,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斗争和变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农村政治、经济和人的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巨大影响。但是作品也同样存在着一定得缺陷:人物思想转化上,有简单化倾向;新人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前紧后松,故事情节发展缓慢勉强,与作者当时队农村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关。作品尽管也试图表现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赵树理断然不会为了概念的东西而牺牲现实。

250年代中后期,农村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左倾思想也有所发展。促进了小说家的创作,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层出不穷。周力波的《山乡巨变》较之之前的农村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这一时期,柳青的《创业史》对于农村小说来说是是一个大突破。柳青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创业史》反映了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灌输了毛泽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道理。作品一方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挥之不去的影响;一方面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道理。梁三老汉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旧的思想包袱走向新生活的农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这是当时农村题材小说作品中难得的成功的中间人物。

与此同时,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又推进了作家们不断转换视角,创作出更多意义深刻,更赋内涵的农村小说。如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周立波的《禾场上》、《山那面人家》,沙汀的《卢家秀》、《你追我赶》,骆宾基的《山区收购站》,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刘澍德的《老牛筋》,西戎的《懒大嫂》内容上或针砭落后的旧思想、旧习俗,或赞颂新式农民的美好的情操和可爱的品质,表现技巧上各具特色,有的以生动的情节取胜,有的以质朴的描写见长。其中,《“锻炼锻炼”》写中间落后人物,拥护新政权,支持新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农村政策和新政权的封建粗暴性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心声。而《禾场上》在生活真实和感情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淡远、隽永的风格,注重营造明丽含蓄的意境,赋予日常生活平凡人物以丰富的蕴籍,从而达到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

此外,李凖的《李双双小传》、王文石的《新结识的伙伴》等都在反映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题材中长篇创作也进入了高潮,如孙犁的《铁木前传》、刘澍德的《桥》、李凖的《冰化雪消》、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康濯的《水滴石穿》等。《铁木前传》主要写情感,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没有直接去描写社会的变革,而是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孙犁本人后来的态度: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我1953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它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它的起因,好象是由于一种思想……这就是,进城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

360年代中后期,小说主题明显的向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方面倾斜,例如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在小说《艳阳天》中,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展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沸腾热烈的斗争生活,歌颂了在斗争中发展的社会主义力量,以其丰富的情节、完整的结构、明快的色调,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自然带有不可避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色彩,60年代初期左倾思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贵的是《艳阳天》里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更为可贵的是,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4)经过十年文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前期的文学复兴过程中,可以说又迎来了农村题材创作的第三次高潮。这是一次自觉的、拨乱反正的写作,以伤痕反思的形式出现的写作,深入人心和引起全社会共鸣的写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卖驴》、《西望茅草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万家诉讼》、《人生》等相继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城市,都市小说、欲望化写作、私人化写作开始流行,反映了时代变化和城市人的精神面貌,农村题材写作一度相对沉寂。

5)九十年代中期,人文精神的讨论表达了对时代精神价值失落的忧虑,呼吁人文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农村人群重新鲜明地进入了文学的视野。
七、两个群体问题:

一是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二是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二者之间区别:

①赵树理的本土化乡村写作立场与柳青等的外来者乡村写作立场;

②赵树理立足于农村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得认识;而柳青则是从观念到创作,图解观念,灌输新的价值观念;

③赵树理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话艺术,而柳青接受的则是五四新文学传统。

八、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

1、赵树理

1)、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

①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

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

③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有宽容,批判里藏着期待。

3)、赵树理的文艺思想

问题小说意识和工具论的文艺观

文摊文学家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注重小说的讽劝教谕功能

俗话说,说书唱戏是劝人哩!这话是对的。我们写小说和说书唱戏一样,都是劝人的。

紧密反映现实,但不盲从现实,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

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间文化传统

4)、赵树理的评价史

①延安文艺时期对赵树理的评价——赵树理方向

50年代的毁誉参半

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期对赵树理的重新评价和称赞。

矛盾、邵荃麟、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④文革前夕对赵树理的疯狂批判,并将其迫害致死

2、孙犁

1)、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5年发表成名作《荷花淀》。50年代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为主。

2)、孙犁的创作特色

①善于于平淡中见深刻,朴实中见诗情,富于新的时代精神。

②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

③诗化小说的美学追求,追求优美意境的营造。

④散文化的结构笔法,淡化情节和矛盾冲突。

⑤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

3)、孙犁的艺术影响

主要在京、津、冀地区:刘绍棠《青枝绿叶》、《运河的浆声》、《瓜棚记》,丛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作画》、房树民《花花轿子房》、《引力》等。一方面描绘了冀中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斗争史和情感史,赞颂了冀中人民的纯朴美德;另一方面表现了冀中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同时也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精神内涵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周立波

1)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1948年《暴风骤雨》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1954年出版《铁水奔流》;1959年发表《山乡巨变》。小说集有《禾场上》、《卜春秀》等。

子元等。

2)、周立波的艺术风格

①注重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

②重地方色彩和乡土风俗

③风格隽永、淡远,于平淡中见丰富;

④寓政治主题于时代风云变换之中,但以民间多元价值取向来消解政治主题的尖锐性,带来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复杂性,使主题意蕴深厚。

3)、周立波对湖南作家的影响

上承沈从文,下启古华、何立伟、韩少功、叶蔚林等人,对湖南乡土小说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abe519b7360b4c2e3f6461.html

《农村题材小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