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苏轼词集

苏轼,一个完美的中国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此大多数人都称其为苏东坡。苏轼,中国人的一个“完美人格”。论文章,他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第一流大家,与韩、柳、欧三家并称,又居唐宋八大家之列;论写诗,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流大家,是当时的诗坛领袖,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他是豪放词的创始人家代表者;论绘画,他的《枯木怪石图》至今流传于世,是中国文人画的典型代表;论书法,他的书法如棉裹铁,温润而遒劲,人称“苏体”其名亦列与“宋四家”之首;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除在儒学以外他也对佛学和道教有较高的见解;论日常生活,东坡肉就是一个典型。
苏轼是一个高产作家,特别能写,他的一切想法和心态几乎我们都可以通过他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来探索。其文章近五千篇,诗歌两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相比与其文章、诗歌,苏词较少,但是就是通过苏词我们也能认识苏轼这个中国人的“完美人格”。历代对于东坡词都有不少的评价,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扩大词的题材。突破词的音律。创新词的体制。
改变前此婉约一体笼罩词坛的局面,风格呈现多种多样的面貌。说了这么多,我们先来读一首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从内容、艺术、风格、词史贡献等诸多角度看,东坡词值得细细品读名篇佳作甚多,本文从个人的角度略举几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三咏赤壁”,分别是两篇文章:《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初读这首词时,还是一名中学生,当时读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可以感受出来这首词的慷慨苍凉。如今再读,又有了新的发现,发现其内容的慷慨苍凉与其词牌名“念奴娇”非常不搭,我想这可能是苏轼的故意而为之,他要把宋词从此前的花前月下、浅斟低唱引向了苍茫寥廓、壮怀激烈。据考证《念奴娇》的词牌形成于唐代,来源于唐代的一名叫“念奴”的女子,在苏轼之前,文人为《念奴娇》填词时大多为婉约相思的情调。但是在苏轼手里,内容和词牌已经彻底脱节了,这也标志着词的方向发生了转型。此后,词牌仅仅意味着词的格式,而词的内容就完全有作者自由发挥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由写景、怀古与自伤三重内容构成的名篇,题是怀古,实是自伤,写景则是二者的中介。在初读粗读的时候我们为“大江东去”的豪情感慨;在细读之下我们又能体会到“多情”这一关键词,我们从词中的两句倒装句就可以看出苏轼的多情:“故国神游”顺过来是“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顺过来就是“应笑我多情”
水调歌头
丙辰(1076)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历来都是推崇备至,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篇情绪复杂而艺术高超的作品,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讨论着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然与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悒郁怆怏

的情感。月亮是不是真的永恒,如果换一个视角来看,也无非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江城子》是苏轼作于乙卯(1075)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做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深情款款悼念妻子的词,苏轼写这首悼亡词满怀着深悲剧痛。词为记梦,全篇依梦前、梦中、梦后思路递进,在梦中实写出妻子在小室窗前梳妆打扮,以及二人相对无言有泪等日常生活的情景细节,将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真幻交织,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在怀旧悼亡中,作者又糅进了自己坎坷失意的身世之感,使词的情思意蕴更深厚,故而被古今词评家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以上所举三首不过是苏词的一角,未来会慢慢的去品味其余苏词。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寞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九百多年来,苏轼词受到各种各样的评价,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读一读苏词可能有一番新的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fe9e53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9.html

《苏轼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