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07-25 11:23: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附则: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附表:浦东新区“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

附录:部分指标和名词解释


浦东开发开放25始终肩负着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留下深深足迹。当前浦东处于二次创业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浦东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勇担历史使命,站高望远、前瞻谋划,科学描绘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谱写浦东开发开放的新篇章!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阶段。浦东新区应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承载自贸试验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和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重任,更加奋发向上、主动作为,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因此,浦东以新的理念、视野和方法编制好“十三五”规划,谋划2020、展望2030努力使规划更加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发展规律、反映现实问题、贴近百姓需求,成为指导浦东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团结全体居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浦东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开发开放推进二次创业、二次跨越的重要阶段。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转型的多重挑战,浦东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重要改革突破重点区域开发和重大项目推进,基本形成了以“4+3”重点开发区为主的生产力布局,积极探索与相适应的特大型城区管理体制,努力构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区合并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十二五”时期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并顺利完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9.8%,占全市比重比“十一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2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12.7%“十二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50亿元左右。产业结构加快优化,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合同外资和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达到95%以上。


核心功能显著增强。2015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拥有持牌类金融机构900左右“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7.7%,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左右,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量位居全球第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中国银行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等一批高能级金融机构相继落户以外高桥和洋山港为主的上海港保持全球第一大港地位,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全球前三位,洋山港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箱量占比预计分别达到50%左右10%左右,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中国贸促会理算中心、亚洲船级社美国保赔协会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相继落户。2015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预计达到60%“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820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2015年底,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45家,认定内地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153家。

3核心功能主要指标“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末对比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围绕核心功能推进经济运行制度改革,推出跨境ETF、沪港通等金融创新产品,推动商业保理、国际船舶登记业务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实施一系列促进贸易便利化的举措,出台“张江创新十条”等。政府自身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行机关瘦身、基层强身。稳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推进重点区域管理体制创新,开展“管镇联动”试点,完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体系。稳步实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措施,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动教育“办学联合体”和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改革,制定引导教育、医疗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的综合激励保障办法等。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加强社会民生财政投入稳步增长,五年累计超过1300亿元。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增基础教育阶段独立法人学校78所(98个校区),医疗机构床位约6300张,养老机构床位4945张。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消除南北片农保养老金差距并进一步提高水平。“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890万平方米。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8.2%左右,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4:社会事业主要指标“十一五”期末和“十二五”期末对比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300亿元左右。轨道交通11号线迪士尼段12号线、13号线部分区段、16号线建成运营,骨干道路建设有序推进中环线浦东段建成全面完成第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滨江森林公园二期等一批生态工程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实现全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全覆盖,全面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能力日益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和110报警类警情数量逐年下降。食品药品安全总体稳定。

1:“十二五”期间完成重大工程

认真总结五年来的发展经验,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深化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引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先行先试、取得突破二是坚持创新转型,促进重点产业高端、高效发展,努力提升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聚焦重点区域开发,同时大力推进195198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坚持功能提升进一步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完善方便可及、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浦东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

2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

大变革、大调整中的世界世界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贸易规则体系正在调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之中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产业融合化、服务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征更加突出,发达国家稳步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以绿色低碳、文化活力等为核心的城市吸引力提升正成为全球城市竞争的新趋势。

新常态、新战略下的中国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加快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经济发展动力将由资源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战略实施将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新构想加速成型。全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已经明确

机遇、新挑战下的浦东。“十三五”时期,浦东处于二次创业的重要阶段,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转型进入关键期。这既是新的机遇,也充满新的挑战。浦东更应牢牢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机遇,进一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应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率先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增强对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全球和区域配置能力;更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立足开放窗口和改革平台的优势,在服务跨境投资和走出去发展中,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发展水平,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重大调整转换时期,新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交替,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浦东自身转型发展还面临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多重刚性约束,土地增量空间有限,商务成本大幅提升,环境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产业、空间结构不匹配二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有待完善,金融、航运、贸易等核心功能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生态体系还不完善。软实力建设明显滞后,文化活力和影响力不足,公共服务配套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任务仍然艰巨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城市建成区向外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点区域产城融合、功能提升亟待加强,郊区城镇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应对面临的挑战,顺应时代的趋势,立足现有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推进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广领域的开放,打造更高能级的核心功能,促进更优质量的转型发展,实现更大程度的民生改善,推进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二、未来的发展蓝图

3、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

浦东发展始终引领时代之先,浦东未来更应勇立潮头、开创新篇“十三五”时期,浦东新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以“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为主线,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营造兼具活力与魅力的高品质浦东,大力推动二次创业,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和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的核心功能区。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主线,“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命线。浦东过去取得的成绩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要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增强敢闯敢试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智慧,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和深层次矛盾,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为推动浦东二次创业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型发展比数字更重要。要把握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刻变化的规律,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增长与效益的关系,真正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形成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必须始终坚持以功能开发为导向。提升功能是浦东体现和发挥窗口示范和服务辐射作用的基础支撑,是浦东开发开放战略的内在要求。要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提升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的能力;要强化创新创业功能,提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必须始终坚持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是浦东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紧紧抓住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率先形成与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浦东的城市品质。

必须始终坚持均衡协调发展。浦东开发开放不只是经济的开发,而且是社会的开发,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的整体布局,更加注重以文化为重点的软实力建设,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区镇联动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发展,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必须始终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建设一支作风硬、善攻坚、有作为的干部队伍。要加强学习思考,拓展国际视野,强化实践历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以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十三五目标任务的实现。

4向具有标志性的全球城市核心区迈进

浦东中长期发展必须坚持全球视野,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增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向具有标志性的全球城市核心区的远景目标迈进“十三五”时期要在推进落实好“十二五”期间全市对浦东提出的国家改革示范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国家和全市“十三五”时期新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对接全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规划目标,促进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跨境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载体建设、机构集聚、环境营造加快推进,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框架对接全市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目标,充分发挥浦东的核心功能作用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要素,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活力显著提升;努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带动效应充分释放;积极打造南北创新走廊,重点规划建设国际领先的张江科技城

基本建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贯彻国家文化大繁荣、建设美丽中国等新要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化和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交通体系和生活配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率先构建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贯彻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基本建立透明高效、活力多元、和谐包容的特大城区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以城带乡、互动融合、成果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可复制和推广的成果。

5主要规划指标

聚焦经济转型发展、核心功能增强、科创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品质提升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确定“十三五”规划指标体共分62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8项,预期性指标20项(详见附表)。

2020年,创新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左右金融、航运、贸易等跨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五年累计新增50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对象的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快速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8%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以东西发展轴、滨江高端商务文化休闲带、南北创新走廊、东部沿海生态发展带和中部城镇发展带构成的一轴四带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村庄四级城乡体系基本确立成熟开发区域进一步强功能、促转型新兴开发区域加快出形象、出功能依法治区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率先建成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和诚信政府。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三、统筹人口、土地、空间等资源要素

积极应对当前资源环境约束的发展瓶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多规合一”的理念,统筹人口、空间、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整体布局,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6、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和全市对人口发展的要求,坚持“控规模、优结构、调布局”并举,全面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结合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完善实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来沪人员综合服务和管理。完善以积分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梯度化社会公共服务政策,加大城市管理顽疾整治力度,规范来沪人员就业和居住行为。2020年,常住人口总规模力争控制在558万人以内。

结合自贸试验区、“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坚持产业转型“低端、控中端、高端”,加快198195区域转型,重点调整“三高一低”企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就业人口结构。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增强符合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集聚度。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万人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40%境外人口达到10万人左右。

结合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和城镇化建设,有序调整人口布局通过推进城市更新,实施住宅总量调控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加快中部城镇带和南汇新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城融合,提升郊区城镇的人口容量和吸引力,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和新市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7、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以“优化、集约、高效”为导向,落实“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要求,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合理调控建设用地结构和开发时序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立“集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管理体系,通过政策制定和规划引导,促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4.29万亩,实现30.46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统筹集建区外乡村地区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明确建设用地减量化区域,优先选取改善民生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减量化项目。坚持集建区外减量化和集建区内增量挂钩,深化耕地占补指标市场化运作,激活资源要素流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805平方公里2020完成建设用地减量化1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减量化9平方公里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市政公用及公共设施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中所占比例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工业用地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存量土地二次开发,鼓励土地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重视地下空间开发,盘活闲置用地在中心城区选择有条件的区域作为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努力完善综合功能、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8、构建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

城镇化建设从放射状蔓延式扩张向网络化城体系转变,主动融入长三角城镇网络。发展战略注重开发时序、分类指导、功能整合,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城乡互动发展,构建和谐有序的城乡关系。

完善总体布局形态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布局框架,以加强功能联系为导向,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形成一轴四带的总体空间布局。

5浦东新区“一轴四带”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一轴”指东西发展轴。即全市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城市发展主轴的浦东段,“十三五”期间更加突出核心功能优化提升,重点打造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技城、旅游城和航空城,进一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商务会展等功能开发和要素集聚

四带”指滨江高端商务文化休闲带、南北创新走廊东部沿海生态发展带和中部城镇发展带。滨江高端商务文化休闲带涵盖以小陆家嘴、世博、前滩船厂和高化地区为核心串联起来的浦东沿黄浦江区域,聚焦公共文化、生态景观、运动休闲和产业发展四大功能,发展金融、航运、商务、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着眼于“世界一流滨水区域”,优化公共空间开发,打造江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区。2020年,完成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贯通,推进构建滨江交通体系,建设步行道和骑行道,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网络系统北部地区转型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重要示范区南北创新走廊以张江科技城为核心,向北依托金桥和外高桥,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向南依托康桥、国际医学园区、南汇工业园、临港地区等,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成为产业迅速转化的承载地。努力打造创新链完整、集聚和辐射能力强的百公里南北创新走廊重点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以创新带动制造业能级提升,并促进镇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东部沿海生态发展带是全市沿长江和东海岸线的重要区段,集聚了空港、海港、垃圾处置场、污水处理厂等全市重要的功能项目,同时也布局了滨江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东滩湿地、临港滴水湖等重要生态功能节点。“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推进G1501以东域生态环境治理老港再生资源项目,建设滨江森林公园二期、老港和合庆郊野公园等重要生态景观节点,保护近海滩涂湿地,构建绿色港口体系,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深化滴水湖、三甲港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构筑“水清、岸绿、田美、林幽、人适”的沿海生态廊道。中部城镇发展带包括航头、新、宣桥、惠南老港镇,以惠南为区域功能重要节点,将中部城镇发展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功能布局,避免产业同构、资源浪费。定位生态宜居、休闲旅游、都市型配套产业、商贸服务和文化教育功能。通过中部城镇带的发展,带动和促进浦东新区整体功能布局的优化完善,努力打造沟通北部中心城区和南部南汇新城的重要纽带,成为浦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6:浦东新区4+4重点发展片区示意图

打造“4+4重点发展片区以陆家嘴、保税区(含外高桥、空港、洋山)、张江、金桥四个成熟开发区转型发展、功能提升为重点,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进世博、临港、国际旅游度假区、航空城四个新兴区域开发建设,加快功能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促进开发区与周边街镇协同发展,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完善城市功能。

构建四级城体系坚持“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思路,规划形成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和村庄组成的级城体系。

7:浦东新区四级城乡体系示意图

主城区分为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周边地区(川沙、合庆、曹路、康桥、周浦等)。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以城市更新促进二次开发,实现深度城市化。注重营造功能齐全、生态友好的各种类型城市公共空间,增加公众交往和活动的开放性空间数量。建蕴含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亲水空间。中心城周边地区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溢出,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区发展水平,同时在外围区域限定空间增长,强化生态保障,防止城市蔓延。川沙新镇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迪士尼项目等要素资源,优化城区综合服务,培育提升城市副中心功能。

南汇新城立足长三角城镇群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以建设未来滨海新城为长远发展目标,重点提升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休闲度假功能,引领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基本网络,为浦东南部地区提供高等级公共服务,承载人口导入,促进产城融合

新市镇主要分个层级。一是重点镇,包括祝桥镇惠南镇,利用浦东国际机场、自贸试验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区位优势,结合自身基础条件,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商业服务、文化教育、航空制造、航空商贸、城市服务经济集聚区以及现代居住等功能。二是特色镇,主要位于浦东新区中部地区,包括航头、新场、宣桥、老港、大团等镇,体现功能特色和专业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环境品质。三是非建制镇,即一部分交通、区位条件相对较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较为完善的非建制镇,包括六灶、六团、下沙等,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职能。

村庄主要指保护村和保留村加大扶持与投入力度,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保护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营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改革,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辐射效应,对照中央和全市要求,对标国际经验,对接企业需求,积极探索构建与开放型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一整套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率先构建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作用,为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做贡献

9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

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范围,以自贸试验区理念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浦东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枢纽节点作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提升浦东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持续深化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率先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逐步消除贸易壁垒,积极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扩大至全区范围。继续推动完善“审批制”向备案管理模式转变。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按照易操作、可管理的要求,分类推进行政许可审批方式改革试点,使许可证办理高效便捷。实行内外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完善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继续完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探索开展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试点工作。加快企业准入“单一窗口”从企业设立向变更、注销等环节拓展,进一步构建更加便捷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积极推进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继续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监管制度改革,推进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提高口岸通关速率,降低通关费用,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报关、报检中间服务环节。优化海港、空港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模式。继续完善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和运输业务、启运港退税、国际船舶代理业务等政策配套与改革深化,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制度体系。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全面推动口岸“单一窗口”数据共享共通,拓展平台功能,逐步实现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连片运作。建立以企业信誉评级制度为核心的差别化监管制度,使监管效率与企业诚信相结合。加快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主动适应物流、加工等不同类型企业和各类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扩大试点范围和增加试点类型。深化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深入推进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在坚持宏观审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深入推进开放条件环境的金融制度创新。用好中央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开放创新政策,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和金融服务业开放。推动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提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配置境内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对接服务国内外金融机构,优化完善金融生态链。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布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跨国公司总部进一步拓展贸易研发功能,建立完善跨境投资服务体系,支持区内企业扩大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开展跨境并购、合作投资,努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推动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联动发展,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深化浦东与国际友好城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努力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碧云、联洋等国际社区能级,推进森兰、前滩等新兴国际化社区的建设。

主动服务区域一体化进程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健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搭建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推动区内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集团强化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布局。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合作,输血造血并举,进一步密切与西藏江孜、新疆莎车、云南文山和广南等地区在经济、商贸、人员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往。

10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整套地方政府管理

深入贯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重点率先建成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和诚信政府。推进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严格绩效管理,确保权责一致。推进完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的良好格局,有效提高行政效能。探索区域开发管理新体制,建立开发区管委会、开发主体以及属地镇之间事权清晰、责任明确的组织体系和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开发区的经济统筹职能和街镇的社会管理职能。探索法定机构试点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形成覆盖浦东新区的区域审批平台,促进审批互联互通,构建电子化、透明化、可查询、高效率的行政审批流程建成网上政务大厅。整合行政审批职能,促进决策、执行与监督适当分离。探索推进建筑领域专项改革。健全综合执法制度,理顺法律授予的执法事权,建立与市相关部门、驻区监管部门的合作协调和联动执法工作机制。依托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健全协同和联合监管制度。推进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清单内容具体化、约束强制化,提高政府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水平。与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改革相衔接,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浦东新区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健全信息监管、信用联动和信用约束机制,制信用信息归集信息资源共享和信用约束的制度性规范。推动政府监管信息向社会公开,完善部门协同管理,加强政府与市场、社会共同监管。用好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

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审批程序。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按照“强化主体作用、完善开发机制、加强成本控制、理顺计划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在积极争取地方债额度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融资机制。创新投资模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形式多样的投资基金体系。

深化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监管体制转变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性领域率先构建国资委平台公司实体企业的三层监管架构。根据企业主体功能,全面完善和落实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机制分类制定考核激励措施。调整国资产业布局推动企业改组和整合。分类有序推动混合所有制。以开发类企业集团为开发主体,全力推动中部南部地区、黄浦江沿岸、轨沿线的开发。加快实现集团整体上市或优质资产上市。推动区属公共服务类企业与市属相关企业加强合作。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区属事业单位精简和规范管理,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通过机构编制精简、规范管理、优化布局,构建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体系。

五、着力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集聚高等级功能性机构,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市场体系,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金融、航运贸易、经济功能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

11进一步增强金融辐射服务功能

对标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不断增强浦东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20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过50%

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增强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和投资者范围。加强股权市场建设,鼓励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在上交所上市。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推动衍生品市场国际化。提高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保险交易所落户。发展新兴金融市场,促进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贷款转让市场、票据市场等加快发展。

提升金融机构体系的能级和活力。继续做好支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户浦东的各项工作。加大重量级、功能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力度,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在浦东设立全球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加快引进新兴金融和准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境外推介、创新试点等措施吸引财富管理机构集聚,进一步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快速发展。

善金融产业布局围绕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战略定位和产业特色,形成陆家嘴、世博、张江、金桥、外高桥等多个中心与相关街镇的多个组团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1+4+N格局,满足金融行业、特别是新兴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枢纽

优化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交易活跃、现代物流运行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航运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洋山港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15%

加快集聚航运高端要素吸引国际领先的船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亚太总部落户,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集聚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逐步形成国际船舶管理中心、国际船舶交易中心、航运保险业务中心、海事争端解决中心等。引进国内外航运功能性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航运法律、规则、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增强国际航运资源配置力。

推进海空双枢纽港建设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部署,推进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海、铁、空多式联运效率打造国际海运国际航空双枢纽港。配合推进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强化机场航空枢纽综合保障服务能力,拓展空运国际中转集拼功能,同时加强机场周边交通联系完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配合推进外高桥港区八期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建设,优化海港泊位结构,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增强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

化航运产业布局江地区陆家嘴、世博等区域为核心,加快推进洋泾国际航运创新试验区建设,优化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促进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向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沿海地区以外高桥港、洋山港、航空城等区域为基础,集聚船舶供应,飞机制造以及与空港、海港配套的航运物流等服务业,拓展国际中转集拼、保税物流、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业务。

13提升全球贸易地位

加快投资贸易制度和贸易模式创新,优化贸易空间载体和营商环境,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和影响力,打造亚太一流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区和全球投资贸易网络枢纽型节点。

提升贸易主体能级吸引各类国际投资贸易组织与机构、贸易纠纷解决机构、国际经贸组织或分支机构落户。积极推进总部“置业计划”,建设多元化的江总部经济集聚区。注重发展制造业总部与服务业总部并举,引进外资跨国公司总部与培育本土企业总部并举,强化培育和集聚高能级总部实体,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亚太运营功能的高能级总部。同时推动总部经济向高度、广度、丰富度发展,积极争取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高端餐饮等领域引进和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聚焦培育具有对外投资、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资金管理和结算等功能的国内民营企业营运中心。

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促进专利和特许、教育、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具有潜力的服务贸易领域发展,到2020年服务贸易占全市比重达到50%。认定和培育一批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支持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境外收购和兼并重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或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和交付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移向价值链的高端推动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建设,支持国际间、区域间市场联动。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加快发展形成一批整合资源、集成服务、辐射全国、连接国际的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

加快推进贸易模式创新积极发展转口贸易,探索发展离岸贸易,推动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常态化运作。加快建设平台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集聚一批交易规模辐射全国的大平台,打造一批发展环境最优的平台经济孵化基地和示范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能级较高的消费品交易类平台和生活服务型平台。大力培育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若干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第三方跨境电子交易平台企业。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制度创新。

优化贸易空间载体布局陆家嘴、世博等江地区强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商贸功能区建设,增强承载集聚高端要素功能。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等沿海地区注重提升口岸枢纽和交易功能。在S20沿线布局若干个大型现代化商贸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发展商贸物流业。在地铁沿线打造若干个特色商业商务集聚区,涵盖电子商务、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及其他新型服务贸易领域。

14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趋势,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方向,结合现有的产业优势以及“4+4”功能布局,注重产业创新、融合、集约、绿色发展,构建以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创新度高的“四新”经济为引领、智能化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在部分领域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提高核心竞争力,顺应“制造+服务”融合的趋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金融、航运、贸易、会展旅游和文化创意等的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民用航空等“三大三新”制造业格局,更加注重围绕人机一体化等为支撑的智能制造,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为主的绿色经济,以智能穿戴和智慧医疗等为主的健康经济,以及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的平台经济,同时在新材料、海洋经济、再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优化环境,以金融、航运、贸易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能级,培育高端服务业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70%以上。

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土地、财税等资源政策的引导作用,提升区域内有效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严把新进产业项目质量关。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继续实施“引逼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性政策,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政府产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专项、重点企业推进104区块提升195区域转型及198区域减量化取得明显成效。

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体系结合浦东新区产业发展趋势及管理要求的变化,探索建立科学、透明、高效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统筹管理设立区级层面产业政策统筹机制,促进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创新扶持方式,完善财政扶持资金补贴机制,增加“补改投”资金、政府采购安排和财政金融产品。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全市“双自联动”实施方案,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流动更加便利、高效,加快建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有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灵活、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最完善的地区之一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框架。

15打造以张江科技城为核心的南北创新走廊

完善一流的生活环境、服务体系、制度配套和运行规则,加快建设规划科学、配套完善、服务高效、创新创业友好的科技城。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双自联动背景下各开发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导向,积极打造百公里南北创新走廊

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张江科技城以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争取和承接更多国家和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张江。实施张江研发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工程,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点实验室、开放型应用研究平台及联盟。规划建设张江创新创业集聚区,推进一批重大功能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教育、医疗文体艺术生活休闲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科技、产业、人口与空间有机耦合,打造成熟完善、宜居宜业、辐射周边的城市功能支撑系统

8:张江科技城规划示意图

优化功能联动互补的创新创业空间。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向北依托金桥和外高桥,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跨国公司总部、研发等功能性机构的集聚优势,促进研发成果高效转化,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向南依托康桥、国际医学园区、南汇工业园、临港地区等,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成果落地,成为产业转化的承载地,形成国内规模大、创新链完整、集聚和辐射能力强的创新走廊。临港地区落实3.2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城、2.5平方公里创新创业带和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的“一城一带一中心”布局,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同时,培育发展“御桥科创园”等若干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园区。

16、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主体的集聚辐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集聚辐射效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高端研发资源增强集聚溢出效应,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支持,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左右。

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教育资源有利于高端研发资源及研发环节集聚辐射的扶持政策,支持引进和设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研发机构,加大对全球性研发中心、独立核算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引进高等级教育资源,加强政府与名校、名企的合作,探索建设跨国型产业创新研究院。大力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在浦东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与浦东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发展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加大对新引进或新设立的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及其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大力支持企业总部,特别是互联网+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总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发展能级。鼓励企业总部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战略技术研发合作等。

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企业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环境,吸引、培育、壮大一批研发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聚焦“四新”经济、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实施“双自联动”扶持政策

17、加快集聚全球范围的创新创业人才

以创建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为动力,聚焦人才引进落户、创新激励、服务配套等方面,积极探索人才体制机制、管理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加快集聚一批全球顶尖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自由港。

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制度探索创新创业人才户籍新标准。争取试点放宽企业外籍人才申请外国专家证资格,增设外国人专家证、就业证、居留证办证“单一窗口”深化外籍毕业生直接就业政策探索海外执业资格认证机制,推动境内外执业资格互认合作。试点建立人才引进“单一窗口”,建立人才引进协同服务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鼓励国家和市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处置、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强化以能力、业绩和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准的市场化人才评价导向通过股权和期权奖励方式,实施更大力度的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梯度奖励机制。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加对创新创业企业及自主创新人才的奖励

建设更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引进国际高端教育资源,满足外籍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子女的教育服务需求。打造国际化人才社区,建设一批科学家国际公寓、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和外籍人才创业社区。鼓励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合作,成立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18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努力突破阻碍科技创新的制度瓶颈,基本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从创意产生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投入体系。健全多层次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带动社会资本更加聚焦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各成长阶段的股权投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向科技创业投资方向转型发展。设立张江科技银行,探索投贷联动,实施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模式。建立促进股权与债权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跨境金融创新服务。

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技综合服务体系。规划打造一批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孵化创业空间。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双向离岸创业模式。鼓励发展创新型、专业型孵化器,推进国有孵化器运营管理机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运营机制的孵化器。规划打造一批创业服务资源集聚、生活配套完善的众创空间。争取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海洋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和推进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30个。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平台使用费用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引导,打造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设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化企业信用评定。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等交易运营服务体系,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建立灵活高效的政府科技管理机制。构建覆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撑体系,以市场化选择机制为前提,探索建立“投贷保奖补”五位一体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投入力度, 聚焦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组织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健全区政府层面统一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对重大科技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创新项目、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进行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和统一决策。整合企业服务职能,逐步改变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项目的做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类园区和国有企业分类考核机制。

七、大力推进4+4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进一步集聚资源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转变开发理念注重产城融合完善配套设施实现高水平、深层次、内涵式发展,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区域均衡发展

19优化提升成熟开发区域功能

强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保税区(外高桥、空港、洋山)、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成熟开发区核心功能的辐射能力,强化主导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公共空间、提升文化内涵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金融城、高端航运集聚区和世界级的中央商务区积极引进总部型、功能性、国际性金融机构,着力发展以高能级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重点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信息咨询、海事法律和仲裁、国际船舶等高附加值的航运服务业,培育和引进高端航运人才。推进商贸业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合陆家嘴地区特点的商业消费模式。小陆家嘴区域重点提升高端商务及休闲功能,滨江区域突出文化艺术展演功能,世纪大道区域进一步提升商业品味,浦东大道区域聚焦航运服务产业发展。

外高桥等保税区着力构建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对外投资的集聚区。进一步发挥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保税物流、外贸口岸等功能优势,努力在总部经济、离岸贸易与服务贸易、融资租赁、自由贸易账户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继续深化“三港三区”联动发展,外高桥保税区重点提升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打造国际采购分拨、国际物流服务等功能,洋山保税港区深化国际航运服务功能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加快国际航空服务功能建设

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推进国际领先的科技城建设。依托双自联动优势,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国际化众创孵化基地。努力提升园区环境品质,优化综合性交通网络,完善城市配套服务体系。张江核心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服务业,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形成重点产业高端集群化发展。康桥工业区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产业升级。国际医学园区进一步加强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业的核心优势。

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智造业升级示范引领区、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区以及生态文明持续创新示范区。加快向新能源汽车、自动化和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产业领域转型升级聚焦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南汇工业园区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智力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带动中部城镇带发展。

20、继续推进新兴开发区域建设

继续推进世博地区(含前滩、耀华地块)、临港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和航空城等仍处于初期阶段的重点开发区域形态开发和功能建设,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亮点。

世博地区努力打造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加强区域规划统筹,建设以总部经济、金融投资、专业服务、文化传媒等功能为主的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以文化演艺创意、会展、时尚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带慢行慢骑等运动休闲型滨水活动为引领的开放、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滨水城市生活带。前滩地区加快发展新兴金融、新兴传媒等产业,完善居住、商业等配套服务,力争城市形象完整体现标志性、功能性建筑全部建成。加强园区社区联动,整体展现城市新品质、新风貌。

临港地区以建设高品质的未来滨海城市为目标聚焦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全面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城市功能完善和优质服务资源配置。推进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等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升级培育壮大集成电路、再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科技、文化、商贸、金融、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凸显环境优势,建设宜居宜业、生态低碳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环境吸引力、区域影响力,促进人气集聚,激发城市活力。

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品牌塑造和功能集聚为主线,努力推进园区高品质运营,推动重点片区开发产业集聚和功能完善,促进与川沙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同时在规划上局部留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到2020年,初步建成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迪士尼主题乐园,产业集聚、创新活跃的文化娱乐新地标,初步构建环境优越、功能齐全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功能清晰、区域协调的现代化旅游城。核心区一期乐园基本建成;西片区生态景观及相关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南一片区综合商业娱乐和配套功能性项目稳步推进;南二片区和东片区开展土地储备和环境整治,各片区环境景观优美、旅游服务功能初具。

航空城充分发挥国际国内客运、货运和飞机制造集中的优势,促进全球航空资源的集聚,形成覆盖航空服务和航空研发制造的全产业链,带动祝桥、川沙、惠南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祝桥地区聚焦航空专业功能的打造,重点发展航空制造和物流产业,完善以满足机场工作人员和飞机制造产业工人生活居住需求为主的功能配套。川沙地区重点布局航空的高端商务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惠南镇重点布局航空培训等产业以及产业工人的居住功能。

八、优化完善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核心功能提升、重点区域开发和居民生活需要,坚持以管为本、完善体系、补齐短板,适应信息网络、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完善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城市高效运营,提升城市品质。

21构建便捷畅达的交通网络

努力构建区域一体、覆盖城乡、畅达全区的路网体系,进一步促进东西、南北交通对接,加强城市高速路、干道、轨道交通、越江隧道建设,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公、铁、海、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强化国际海港空港能级,依托沪通铁路和铁路东站,建成国家沿海通道铁路枢纽,加强“公、铁、海、空”枢纽的衔接和协调,优化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全球领先、辐射区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浦东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及集疏运体系,配合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两场快线的规划研究并适时实施,促进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枢纽的快速连接加强川沙、祝桥、惠南、临港等城镇与浦东国际机场的交通联系。优化海港集疏运体系,配合推进外高桥港区八期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建设。加快内河航运系统建设配合推进赵家沟东段、大芦线二期建设研究并适时启动大浦线航道整治。依托沪通铁路建设,实现铁路与外高桥港区无缝衔接,提升海铁联运比例。积极配合铁路东站枢纽选址并适时建设,同步规划建设配套集散路网。完善道路对外交通功能,启动S3沪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东西通道建设,同时配合推进沿江通道浦东段的建设。

9:浦东新区“十三五”时期内河航道建设规划示意图

基本建成适应城总体规划布局的区域交通网络充分体现分区域、差别化发展的策略,中心城区注重增加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并充分考虑非机动车、人行道等慢行系统建设中心城区以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整个交通体系中枢纽作用。基本建成中心城内主、次干路,接中心城与外围街镇以及外围街镇之间的干道网络。做好张江科技城、国际旅游度假区、黄浦江沿江地区、临港地区、航空城等区域交通配套和保障。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网络,配合完成9号线三期、10号线浦东段、13号线浦东段、14号线浦东段、18号线浦东段等轨道交通建设。配合推动19号线、20号线、崇明线等线路的规划建设。加快21号线、22号线的规划研究。配合推进郊环隧道、长江西路隧道、嫩江路隧道、江浦路隧道、龙水南路隧道等越江隧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东西衔接立体畅通的越江交通体系

基本形成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集约绿色交通模式继续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增强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吸引力,鼓励居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到202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高到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总客运量比重提高到60%结合空间布局及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提升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水平。2020年,公交线网规模达到2000公里结合轨道交通线路站点推进一批公交枢纽公交停保场建设。配合全市完成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强公交专用道的监督与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汽车科技、环保水平。改善慢行系统环境,在黄浦江沿岸张江、临港等重点地区构建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统,建立连续慢行示范区,增加公共租赁自行车的覆盖范围,整合提升服务水平,构建绿道及健身步道。合理配置静态交通设施,加强停车政策导向研究,鼓励多模式建设发展,以换乘型停车场为重点引导P+R出行。加强新市镇独立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强化停车管理。

22、完善智慧安全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

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信息、水、电力、燃气等公用事业设施布局在新开发区域率先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智慧高效、安全稳定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体系更好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开发同步进行推动城市光网、无线城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合理配置各方资源。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力争实现主要公共场所免费WiFi覆盖率达到100%。聚焦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社区等重点领域,深化智慧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民生福祉、创新创业深入融合,努力实现浦东智慧城建设向更开放、融合迈进

建立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能源供应从集中为主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持续提高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加强清洁化管理。以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等为重点,加快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

重点解决水资源供给平衡问题加快南汇南水厂一期和北水厂一期建设,解决南部地区供需矛盾加快推进金海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满足北部地区用水需求启动川沙水厂改扩建工程,满足中部区域供水需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国家标准

完善雨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源头控制、管网优化和建立内涝防治体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城区除涝按“二十年一遇”标准逐步改造,郊区基本达到“十五年一遇”标准,并逐步向“二十年一遇”标准提升。中心城区城市排水达到“五年一遇”标准,郊区达到“三年一遇”标准。城镇污水处置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率达到75%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

九、营造美丽、低碳的城市生态环境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舒适宜居、低碳环保的现代城区

23、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调整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锚固重要生态空间,打造天蓝水清、植被葱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浦东。

构建多层次、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根据浦东新区未来人口和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构建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开放空间打造“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生态网络结构加大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使居民有更多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空间

12:浦东新区“一核、双环、三网、多点”的生态网络体系布局示意图

构建功能良好的绿地林地系统继续完善“滨江滨海、五道七带、多片多点”的布局打造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推进三林、张家浜森兰等楔形绿地建设,力争启动北蔡、三岔港等楔形绿地项目,加快滨江森林公园二期、川杨河和大治河生态走廊、外环林带、生态防护林建设,建设一批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加大林荫大道建设推进力度让浦东有更多的森林和绿地。2020年,净增各类绿地14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36%森林覆盖率达到18%

13:浦东新区“滨江海、五道七带、多片多点”绿地结构布局示意图

着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根据全市最新的骨干河湖布局规划,突出“五横六纵”的水系格局加强全区水系的连通连,畅通骨干河网,推进外环运河、沈沙港、浦东运河、人民塘随塘河等骨干河道疏浚、整治和拓展力争到2020年水面积率达到10.56%,骨干河道整治率达到60%

14:浦东新区“五横、六纵”骨干水系格局示意图

24、全面提升污染治理和防控水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健全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实行零容忍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境保护问责制加快环评审批改革,对涉及环保要求的项目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规范和综合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建立减排市场机制,通过绿色信贷、环境保险、节能减排的补偿性和约束性税收政策等实现减排的良性循环。

完善重点领域污染防控体系PM2.5、臭氧污染治理等为重点,提高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水平,管控交通、建设、生活领域污染,全面贯彻深化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源头防控和结构调整。加大水、土壤、固体废物、噪音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力度。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全市考核目标,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超过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在100%

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对合庆、老港、三林区域内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集镇和村庄,坚持治管并举推进三违整治,做好畜禽退养,改善环境面貌。到“十三五”末,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区域功能显著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推进G1501以东地区成为沿海生态廊道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以生态建设引领地区环境治理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域。

25、大力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坚持“资源整合、全民参与、转型推动、特色示范”的原则,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具有浦东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用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成18个工业区块规划环评加强工业节能降碳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完成全区老公房天然气改造。进一步扩大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

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推进老港再生资源项目建设。发展再制造以及再生产品利用,扩大开发区低碳发展试点。积极推进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建设。推进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临港地区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金桥和临港低碳发展实践区等一批国家及全市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

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广绿色低碳公共交通,倡导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车使用。结合浦东新区特色,打造绿色低碳人文标识,大力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办公示范区建设推进绿色医院、绿色旅游饭店、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共建低碳城区的良好氛围。

十、打造更具文化品质的魅力浦东

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全面提升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打造全市文化新高地。

26培育精神文明核心动力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城区文明程度,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先行区的示范效应

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弘扬以“敢闯、敢试、敢担当”为核心的浦东二次创业精神充分结合。注重发挥各类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强化社会诚信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全国文明城区复评为抓手,形成全民参与、同创共建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形成常态。强化文明社区(小区)、文明镇(村)、文明行业(单位)的先进性和示范作用,注重社会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的评价。2020年,市级文明社区(街道)创建覆盖率达到100%,争取全国和市级文明单位达到400家。推动城市精神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精神文明和人文环境的差距。到2020年,全区市、区两级文明镇不低于80%,文明村不低于50%

27增强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积极引入国际国内优质文化资源,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率先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着力打造“一环、一带、一面”的文化布局。积极推进环世纪公园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集聚区、黄浦江东岸沿线和相邻腹地精品文化艺术集聚带建设,全面提升全区特色文化及亮点区块建设水平。重点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上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市级标志性文化项目,以及浦东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群艺馆等区级重大文化项目的规划建设。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配置街镇公共文化设施。到2020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使城市化地区居民步行10分钟、农村居民步行15分钟能够到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制定浦东新区基本公共文化实施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加快文广演艺企业、专业艺术院校和剧团、艺术家工作室合作,引进上海轻音乐团等优秀文化院团落户浦东,鼓励中小剧院和文化院团发展,努力打造常驻剧目。进一步拓宽巩固文化服务覆盖面,推出更多受大众欢迎的公共文化产品。在陆家嘴、张江、金桥等开发区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开发区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吸引社会力量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机制,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模式。探索将民营高雅艺术机构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培育打造原创文化精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委托专业社会机构承担文化设施的运营服务、内容供给、绩效评估。大力培育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文化志愿服务。

28激发文化发展创新活力

推进建设一批文化功能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活动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基本建成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意高地之一。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2%以上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融合发展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势,促进文化与金融贸易融合发展,进一步开展文化领域的国际投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文化先进企业,支持本土文化企业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的平台和渠道。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迪士尼乐园的溢出效应,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休闲项目,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业态。积极培育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提高浦东新区在全球文化艺术品交易的参与度和文化市场的活跃度。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在巩固创意设计、新媒体、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基础上,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文化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运用。

拓展文化发展和文化消费新空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挖掘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产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文化古镇和特色村镇,聚焦新场古镇、横沔古镇、高桥古镇、川沙、惠南等重点区域保护开发,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体现传统风貌、展现浦东历史人文文化展示区分类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创意文化街区,积极推动金桥文化智造创意街区、世博文化传媒创意街区、文化公园演艺博览创意街、新浦东乡村体验创意街区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业态深度融合的文化创意街区项目不断提升陆家嘴金融文化节、浦东文化艺术节、东方市民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影响力,继续打造上海简单生活节、WDC世界舞蹈大赛等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展示项目,引进和培育巴塞尔艺术展等国际一流文化品牌。探索在符合条件的商务楼宇内嵌入公共文化功能

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功能融合发展充分利用迪士尼项目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协同发展。着力推进旅游+重点行业”融合发展深化完善都市观光、度假休闲、节庆会展、文化演艺等旅游产品系列,积极打造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凝练和推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浦东旅游品牌形象,促进旅游产品的整体营销。运用市场化手段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促进体育旅游、运动休闲、运动康复、电子竞技、体育影视等新兴业态发展。

十一、完善民生为先的公共服务体系

立足群众需求,强化政府保基本、促公平职能,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社会与市场的作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29、确保就业稳定增长

以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到2020年,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发展空间。培育和引进各类创业人才,加强对初创期、成长期创业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在高校、职业学校深入推进学生创业创新教育,重点培育青年、大学生创业群体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拓展就业新领域,加强对灵活就业、公益性就业的支持,加快建设统一、公平、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深入推进“青年启航计划”,提升青年人职业能力和素养。继续健全就业困难群体托底安置机制,支持长期失业青年、大龄群体、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健全“产业导向、行业主导、政府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持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外企和私企积极培养技术工人。积极推进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学分转换互认的“直通车式双证融通”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引导行业协会推行行业内认证和培训鉴定。到2020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35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5%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贯彻劳动法律法规,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工资支付规定,确保劳动者依法及时获取劳动报酬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促进实现同工同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执法监督,保障职工休息和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督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解,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

30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聚焦薄弱环节,完善保障体制机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在全市统一框架内,将各类人群纳入相应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人人享有。推进落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并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扩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面,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调整完善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和社会救助与物价联动机制,加强和改进针对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统筹兼顾其他困难家庭加大救助力度,扩大现行社会救助的政策覆盖面,努力实现低保人员应保尽保健全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以征收安置房、共有产权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构成的四位一体“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安置为先、适度超前”为导向,加快征收安置房建设多渠道筹措适用适配房源,基本解决动迁逾期过渡问题。重点完善以大型居住社区为主的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并完善代理经租的操作机制,及时扩大公租房筹措和供应规模。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旧住房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到2020年,争取筹措征收安置房9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含廉租房90万平方米。

31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深化养老综合配套改革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完善涵盖服务供给、社会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

保障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实现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家庭照料培训、喘息服务等家庭养老支持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向嵌入式、小规模、综合性方向发展,加快老年日间照护机构、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街镇设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机构,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功能融合。建立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合格供应商制度,支持政府养老服务设施及服务项目由符合条件的社会主体参与供给。健全梯度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补贴机制,推进财政补贴逐步向补需方与补供方相结合转变。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建设,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丰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形成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研究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已规划养老设施落地,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建设,2020年全区新增养老床位5600张左右。创新养老服务机构融资方式,提升养老服务全行业筹资能力,完善多层次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创新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机制探索多种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发展科技助老,支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创新技术推广各类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和设施设备,打造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形成“智慧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养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运营,推进为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以综合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康复院、护理院、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引导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二级医院等加大家庭医生、家庭病床推进力度,支持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支持达到设置要求的养老机构附设医疗机构,构建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料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扩大医保对养老领域医疗服务的支付范围。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设施邻近设置或整合设置,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转诊通道。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床位建设。

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和权益保障倡导积极老龄化,鼓励老年人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文化旅游等各类文体活动。探索“老有所为”的新形式,支持老年人以适当方式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社会参与平台,继续开展“银龄行动”等老年志愿者活动,鼓励健康低龄老人为高龄、病残老年人提供服务。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推进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巩固和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

32提高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深化教育整体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打造“优质均衡、开放融合、特色创新”的浦东教育品牌,促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教育服务需求,加快推动浦东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德育体系,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创新德育实践,推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各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学生科技、创新、人文等综合素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完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推进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稳步提升教师收入。深入实施向郊区倾斜的“教育六条”政策,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加强国际学校与公办、民办学校的深层次合作,提高浦东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深化基础教育六种合作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建设。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完善高中课程体系,强化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完善残障儿童服务,提升特殊教育水平。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模式。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重大功能性项目,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提升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对口适用性。深化产教整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好驻区高等院校,支持和保障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展。引进和办好一批国际学校和培训机构。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探索高校与高中深化合作,利用高校资源支持高中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建设,建立跨校、跨学段的选课机制,为高中生特长发挥和个性化成长提供早期培养通道。

完善灵活开放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打造数字化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教与学的资源配送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现有老年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办好老年大学。创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区评估制度,促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33、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级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善城乡一体、公平高效、方便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健康城区。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布局合理、上下联动、衔接互补、资源共享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教研水平,促进区属公立二级综合性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大学附属医院,并推动部分符合条件的区属公立二级医院向三级医院转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资源配置向郊区等薄弱地区和人口导入区域倾斜。积极推进祝桥区域医中心、新场综合医疗卫生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全科医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到2020年,每万人口全科医师人数达到3.5-4人。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护理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床位转为老年护理床位。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优先支持社会力量涉足高端医疗,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充分发挥区域内综合性医院科优势,支持卫生专业能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医疗人才队伍和学科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卫生八条政策优势,促进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强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内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建立功能完善、优质突出的中医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技术的发展。张江科技城为主要平台,推动区域医学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吸引国际一流医疗卫生机构进驻浦东。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处置能力强化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完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开展社区心理咨询和精神康复服务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做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处理紧急救援和重大活动医疗应急保障能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优生优育工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责任。加快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逐步推进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使居民的日常诊疗需求在社区得到有效解决做实家庭医师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连续、全程性的健康管理。鼓励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合作,满足高端医疗需求。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

十二、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大都市新郊区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让农业生产更加优质高效,农村建设更加生态宜居,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34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继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品牌、品质、品种“三品”战略,大力发展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农业。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推进设施粮田菜田和标准化果园建设。在农业生物技术、种子种源、食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以生态达标和“限量提质”为主线,大幅度压缩养殖业规模争“十三五”期间减少58万头标准猪。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到2020年,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达到40家,家庭农场达到500,形成一批国家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协作联合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2020年,地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

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和农业游等产业促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融合。推动地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依托镇域资源优势,建设东大公路乡村休闲旅游黄金走廊等重点农业旅游项目

35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紧紧围绕“有魅力的乡村环境、有尊严的乡村生活、有乡愁的乡村文化”,打造田园风光秀美、浦东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

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完善长效管理,巩固村庄改造成果,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选择一批自然环境禀赋、产业发展特点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元素,加强对承载本土记忆的老街、老宅、老作坊、老仓库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浦东乡土韵味的美丽乡村。2020年,创建20左右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制定全区村庄保留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区加大环境投入力度,加强生活垃圾处理,提高生活污水截污纳管比例,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节水节肥等种植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和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36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进一步深化农民增收政策和机制创新,优化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拓展经营性增收渠道加大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应,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成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传承和推广具有浦东特色的民间手工业。

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农民从事非农职业的技能和水平。用足用好市、区各类创业就业补贴政策,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接纳更多的本地农民创业和就业。积极开发交通协管、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股份制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规范处置撤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农村宅基地置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健全区、镇经济薄弱村联合发展平台,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园区、城镇开发,共享收益,完善农村综合帮扶“造血”机制,加强对纯农地区的扶持力度。

十三、探索和谐多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良性互动局面,探索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特大区域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新路,营造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37、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积极培育全社会法治理念,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促进改革、推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建设法治浦东。

坚持依法推动改革发展。继续推进落实《上海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精神,积极推动浦东新区在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公开、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推出新的改革试点。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统一的法治政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探索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稳妥配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38、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进一步减轻基层压力、激发基层活力、增强基层社区服务功能,深化镇管社区模式,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完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建立健全社区共治平台建立健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治理架构。规范社区委员会职能,完善社区代表大会制度。理顺社区共治基本规则流程,增强社区议事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夯实社区共治资源基础,积极探索建立公益基金会等社区发展基金(会),有序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深化居(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以议事协商为重点的民主决策机制,切实发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作用,积极探索自治规则和自治方法,拓展丰富社区自治载体和项目,有序引导居民全程参与自治事务。做实村民委员会自治职能,努力提升村民自治、自管、自我服务水平。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完善镇管社区工作机制,努力把镇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管理资源完备、社区治理多元参与、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综合考虑城乡治理的有效性、群众参与便利性等因素,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合理配置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强化街道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治理职责,优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39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积极引领塑造志愿精神广泛推动志愿服务便利化参与、日常化开展。完善全区志愿服务平台,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意识教育。推广社区同创共建机制,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推动形成智慧志愿网络体系。

大力培育社会发展组织分类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健全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落实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拓展社会组织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提供社区生活服务满足文化体育教育需求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完善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项目开发和服务能力。推进地方群团工作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促进男女平等发展、儿童优先发展,注重女性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外事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

扎实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引入专业社工人才,增强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和服务特长。加大对社工的培养和发展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工薪酬体系和职业化成长体系,完善社工人才服务、管理、评估、使用长效机制,不断拓展社工人才的发展空间。

40、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把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摆在首位,提高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水平,确保城区安全有序。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整合执法资源,推动重心下沉,形成执法合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对违法无证建筑、群租、黑车扬尘和垃圾运输跑冒滴漏等脏乱差现象的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完善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加大薄弱地区的网格化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管理与“12345”、“12319”等热线,以及大联勤大联动的深度融合,提升问题发现和处置的效率。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和信息共享,提高消防安全能力。侧重对油气危化品管道,水、电、天然气等市政公用管线的定期专业化检测和管理,聚焦高层建筑、学校、医院、车站、码头、危化品储存和生产运输等人流密集场所区域和环节,开展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可控。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立由多部门组建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高效统筹的浦东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可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预防治本,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的风险预警、灾前准备和灾害应对。

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未来之路就在脚下,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我们要坚定信念、奋勇率先、拼搏进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敢闯敢试的勇气和魄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追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转型,加快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为夺取浦东开发开放二次创业的更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附则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一、细化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0ffbf4b7360b4c2f3f64e0.html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