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

发布时间:2019-07-05 08:4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6念奴娇 赤壁怀古

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1、理解苏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这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手法。 

3、学习苏轼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一、自主学习 (熟读教材,找出疑惑之处)(AB层次)

1、苏轼生平及评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 

2、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 

在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苏轼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后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谴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日他都到那里去读书,与朋友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这一年(1082)。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故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苏轼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

3.给下列字注音  

淘(     垒(     瑾(     纶(  )巾 樯(  )橹(     

酹(    行(    啸(    蓑(   

4、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    故垒:古老的营堡。 

B、雪:喻浪花。             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          强虏:劲敌。            

D、故国:故地。             尊:通“樽”。

5、《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阅读节奏和语气。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BC层次)

探究点一 整体感知 理解本词上阕所写内容BC级)

1、本词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2、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探究点二 品味词的语言,分析写作手法,鉴赏形象BC级)

1、下阙主要写周瑜,刻画的周瑜又是怎样的形象? 

2、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4、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三、当堂检测试试自己的身手(ABC层次)

1、名句填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2)遥想公瑾当年,(  ,(            。(             ),(  ,( )。 

3)人生如梦,( )。

2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纶(guā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4、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5、读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说周瑜在你心中的印象。

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瑜少精意於音乐 陈寿

我的收获:检查一下你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吗?写出来总结一下:

§4.7定风波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一、自主学习 AB层次)

1、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2、苏轼是北宋留诗最多的诗人,诗词几千首,名句何其多!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⑹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⑺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⑿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⒀一年好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⒂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BC层次)

探究点一:整体感知,熟读全词,完成下列问题BC级)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探究点二: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人物形象,欣赏本词的艺术特点BC级)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分析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1)“风雨”和“晴”表面上是说天气的变化,实则指人生的浮沉变幻、喜怒哀乐,一语双关。

2在这首诗中,明面上是讲他们要回去。实际上这两个字在这首词中讲的不是很通,但正是这样,才将苏轼对仕途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不足挂齿,所有的风雨都无所谓了。展现出苏轼的豁达情怀。

.当堂检测试试自己的身手(ABC层次)

1、这首词下阕主要是抒发个人的感受,从字面上看,不含“感受”的句子(

A 料峭春风吹酒醒 B 微冷 C 回首向来萧瑟处 D 也无风雨也无晴

2、“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几个词语鲜明的体现了作者的(

A 宽广的胸怀和倔强的性格 B 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C 矜持狂傲的性格特征 D虚怀若谷的心胸和大无畏的精神

3、这首词在创作方法上的显著特点是(

A 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B 以独特的个人感受寄寓特殊意义的情思

C 客观摹写自然景物,突出写实主义风格

D 纯主观的抒发个人感受,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1)莫听穿林打雨声,(

2)( ),谁怕?( )。

2)( ),归去,( )。

我的收获:检查一下你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吗?写出来总结一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02e0f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ed.html

《苏轼词两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