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2014版)

发布时间:2018-10-13 13:36: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五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按照学校以培养学生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以及创新思维为一翼、以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分制实施规定》,特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一)在我国中医、西医并存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培养的医学人才应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具备中西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跨专业、跨学科的融通能力,富有整合中西医学两者优势的创新精神,为今后进一步从事中西医结合的教育、科研、对外交流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二)学习内容以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临床诊疗基本技能为重点,掌握一定的预防、康复、心理学知识,并了解一定的社会科学和其他领域的自然科学知识;重视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加强获取相关专业学术信息及其分析处理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潜能。 (三)努力体现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不断加强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人文及通识教育,强化医学伦理、医患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环节的教学,重视包括中国传统健身锻炼方法以及中医特色养生的保健手段在内的体质培养,保持人才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三、指导性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为5年(允许延长至7年)。 四、课程设置与基本要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分为两大类:即必修课类与选修课类。 必修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类、英语或日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医学伦理学;

中医基础与专业课程: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经典导读、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中医文献检索(含循证医学概论)、小学期中医临床实践; 西医基础与专业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含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西医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含西医内科学研究进展)、西医外科学总论、西医外科学各论; 中西医结合课程: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社区预防医学实践、中西医综合实践、临床技能训练及实习。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0%,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选择不同课程,完成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开设思想与政治、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文化传承与发展、人生与价值观、外语与跨文化交流等课程模块,并设置了各模块最低修读要求。 限制性选修课程:开设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模块,并设置了各模块最低修读要求。 任意选修课程:专业类任意选修课程。 [基本要求] 1、中西医并重的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集现代科学基本知识、中医基础及临床、西医基础及临床、哲学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基本工具类知识、学生人文及身心素养教育等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教育课程体系。 2、德育及文化素质教育:贯彻德育为本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科学教育课程,同时积极运用形势报告、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教学方式,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素质教育,并进行考核。诸如在课余举办系列讲座、专题报告,向学生开列各类推荐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举办学生艺术节、学术节、传统保健体育节和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等。 3早临床、多临床的实践教学模式: 小学期见习——初步了解中西医医学基础。学生从第一学年专业学习开始,每年在小学期(第三学期)期间由指导教师带领,通过中医特色人文社会实践课程、中医社区服务及健康教育宣讲活动、中医诊法技能训练、临床护理实践、预防医学实践、内科综合实践等教学内容,逐年递进,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增强临床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临床见习——深入体验中西医医学。在临床各科理论课学习阶段,教师将采用床边教学、操作示范、临床案例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

初步的专业实践、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 毕业临床实习——进入专业实践。在达到进入临床实习基本条件后,学生将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毕业临床实习包括临床科室轮转、选科实习和毕业加强实习(自主选择1-2个学科)、跟师实践(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总结)、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通过实际的临床工作,培养学生对常见病进行基本中西医诊治和初步临床研究的能力。 临床技能训练——化中西医临床技能。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将通过临床带教、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临床技能实训课程,并加强客观化的临床技能考核等方法,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学校建立本科生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自主设计性实验全部按照科研课题要求进行立项、开题和结题答辩,并以教学、科研单位学科骨干为主建立了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导师库,为所有本科生实验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科研导师。通过早期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5古汉语和外语、计算机等其他教学环节 1)通过医古文、古汉语基础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有能力阅读和理解中医古典医籍,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专业课程中开展了双语课程教学,在选修课中开设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系列限选课程,构建递进式医学英语系列课程群。外语教学要求学生除了通过外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外,选择英语学习的需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要求,选择其他外语语种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要求。 3)计算机教学除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还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在增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方面的教育。 6、教学方法: 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床边教学、模拟示范、技能实训、社会实践,以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全力推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 7、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 通过中医药专业科研工具类课程及实验类课程体系改革、科学创新基本能力训练互动系统及相关资源库建设、课外科研创新能力拓展训练模块等三个方面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并由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神农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与“KAB创业基

础课程科学商店共同组成了一个计划、一门课程、一个商店、两个大赛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 8、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学生校际交流平台,扩大课程学习学分互认范围,拓展校际交流与合作。推出优秀学生境外医学院校考察和交流学生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学生强化国际交流能力提供更多机会。 五、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见表格) 年级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第五学年 军训、入学教育2 (含在教学周内)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毕业实习26周第一学期 教学14 教学14 教学14 (含轮转、科内培教学14 考试1 考试1 考试1 训、出科考核等) 教考试1 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 学第二学期 教学14 教学14 教学14 教学14 考试1 考试1 考试1 考试1 第三学期 第三学期 毕业实习26周第三学期 第三学期 教学4 教学4 (含轮转、科内 教学4 教学4 实践4 实践4 培训、出科考核机动1 实践4 机动2 机动2 等) 机动2 合计 40 40 40 41 46 六、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采用随堂考试、床边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考核、PBL评价等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考试、计算机考试、学习报告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手段。 毕业实习期间,各科实习结束后,必须进行成绩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基本思维能力、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毕业实习后期,撰写毕业论文,并组织答辩。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分者准予毕业。同时达到规定的绩点要求,各类综合考试、毕业论文合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的合格分数线(其他语种外语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要求)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的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七、指导性教学进程 见附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五年制)指导性教学进程 学时分配 各学年学分分配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理论实验 指导分类 学分 学时 讲授 见习 自学 3 42 39 3 08.04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3 3 42 39 3 08.037.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2 39 3 308.02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5 70 64 6 08.041.0.5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1 14 14 08.057.0.1 形势与政策(一) 1 1 14 14 08.057.0.2 形势与政策(二) 05.011.0.1 英语(一) 3.5 56 14 3.5 70 05.002.0.1 日语(一) 05.011.0.2 英语(二) 56 14 3.5 70 3.5 05.002.0.2 日语(二) 35 06.01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5 70 35 5 21 08.031.0.1 医学伦理学 1.5 1.5 21 * 1.5 43 19 9 29.5 455 377 35 合计(10门) 思想与政治 4 人文与社会 8 自然与科技 6 文化传承与发展 10 人生与价值观 5 外语与跨文化交流 7 合计 40 14 8 8 01.021.0.3 中医基础理论 8 112 90 7 8 01.031.0.3 中医诊断学 7 98 90 6.5 03.091.0.3 中药学 91 6.5 91 03.094.0.2 方剂学 5 70 70 (14) 5 6 6 01.111.0.2 正常人体解剖学 6 84 57 21 7 01.161.0.1 组织胚胎学 28 14 3.5 49 3.5 7 01.151.0.1 生理学 63 14 6 84 6 01.121.0.1 医用化学 30 12 3 42 3

5.5 01.121.0.2 生物化学 5.5 77 59 18 5 70 56 14 5 01.133.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6 84 70 14 01.171.0.1 病理学 6 4 56 40 12 4 4 03.022.0.1 药理学 3 42 36 6 01.094.0.2 中医临床经典导 3 4 56 44 01.191.8.1 预防医学 4 12 147 3 72.5 1015 824 44 27.5 38 4 合计(14门) (14) 09.011.0.1 中西医结合导论 2 28 25 3 2 09.033.0.1 西医内科学 7 98 78 14 6 7 3 52 36 12 4 09.021.0.6 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进展 3 7.5 15 10 09.031.0.1 诊断学基础 7.5 105 80 2.5 3 09.031.0.2 影像诊断学 2.5 36 33 12 4 09.051.0.3 西医外科学总论 5 5 70 54 12 4 09.051.0.4 西医外科学各论 5 5 70 54 5 09.021.0.3 中医内科学(一) 5 70 67 12 3 09.021.0.4 中医内科学(二) 5 70 67 12 3 5 09.041.0.1 中医外科学 6 84 67 14 3 6 09.075.0.1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5 70 52 12 6 5 09.065.0.1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5 70 52 12 6 5 5 02.035.0.1 针灸学 5 70 52 12 6 115 45 63 893 717 61 18 合计(13) (24) 01.201.0.1 普通心理学 2.5 36 33 3 2.5 2.5 01.202.0.1 医学心理学 2.5 36 33 3 2.5 01.192.0.1 医用统计学 2.5 36 36 5 01.071.0.1 医古文 5 70 63 7 01.041.0.1 中国医学史 33 3 2.5 36 2.5 3.5 01.141.0.1 医学细胞生物学 35 14 3.5 49 01.144.0.1 医学遗传学 36 2.5 36 2.5 2.5 01.211.0.1 实验中医学(一) 36 2.5 36 2.5 03.024.0.1 中药药理学 33 3 2.5 36 2.5 01.121.0.5 生化与临床 35 2.5 35 01.101.0.2 内经选读 52 4 4 56 4 01.091.0.2 伤寒论选读 52 4 4 56 4 01.061.0.2 金匮要略选读 52 4 4 56 4

4 01.051.0.2 温病名著选读 4 56 52 4 01.081.0.2 中医各家选读 4 56 52 4 4 48.5 686 633 14 39 13.5 2.5 18 14.5 合计(15 门) 09.091.0.2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5 70 40 12 18 5 09.081.0.3 37 6 6 3.5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3.5 49 * 09.141.0.3 37 6 6 3.5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3.5 49 * 04.028.0.1 35 21 4 推拿学 4 56 09.193.0.1 44 12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4 56 4 12.041.0.2 44 9 3 4 康复医学 4 56 09.182.0.3 36 16 4 4 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 4 56 37 19 9 28 392 273 82 合计(7门) 4* 10.005.0.7 护理理论与实践 4 2 2* 10.006.0.1 中医诊法技能训练 2 28 28 2* 10.007.0.1 人文社会实践 2 28 28 2 10.004.0.1 中医信息检索* 2 28 28 * 1.5* 10.025.0.1 医患沟通技能训练* 1.5 4* 10.009.0.1 中内实践(一) 4 2 4* 4 2 10.008.0.8 社区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 1.5 21 10.025.0.2 临床技能实训* 1.5 21 * 11 10.009.0.8 中西医内科综合实践 11 *6 1 10.010.0.5 方剂学临床应用考试 1 * 8 33 9.5 15.5 合计 48 科室轮转 48 2 10.002.0.2 岗前培训 2 2 10.304.0.1 基础理论考试 2 1 10.302.0.3 技能考试 1 1 10.301.0.3 病例程序考试 1 1 10.303.0.4 综述 1 3 10.310.0.8 中医经典与临床 3 58 合计 58

注:1、学分分配左上角者为第一学期开设,右下角者为第二学期开设,“*”者为第三学期选课周开设。 2、英语、日语需选定一个语种并完成相关教学要求。 3、通识选修课程中课程的具体名称与代码每年予以公布。通识选修课程人文与社会模块包含艺术类课程。 各学年学分分配 应修 分配 课程分类 门数 学分 总学时 学分 比例 通识必修课程 10 29.5 455 29.5 19 9 1.5 4 思想与政治 8 人文与社会 19.9% 6 自然与科技 通识选修课程 40 10 文化传承与发展 5 人生与价值观 7 外语与跨文化交流 27.5 38 3 4 72.5 1015 专业基础课 14 135.5 38.7 % 45 18 13 63 893 6 6 6 5 18 2 军事理论与军训 2 2 111 31.7% 8 9.5 15.5 小学期实践 33 毕业实习 58 58 14 专业基础课 686 15 48.5 29 9.7% 15 392 7 28 5 5 任选课 毕业总学分35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d6250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3.html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指导性教学计划(2014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