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春—艾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春(艾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学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朱自清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请问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因此我们对于春天的感受一般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春的诗,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春和你印象中的春一样吗?
二、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代表诗篇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1、读准会写生字词。
课件呈现。指一生读,校正后齐读两遍。(舐字动画呈现,突出其音、形、意) 2、教师配乐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读的字词。
3、学生自由读一遍。要求:读后说一说你阅读后的感受、体会和困惑。指名3学生 说一说。
学生一般会说出这首诗中有“黑夜”“血迹”等词,给人的感觉是沉重、悲伤的,难以理解等感受。
4、介绍写作背景。课件呈现主要内容和“左联五烈士”照片。 5、诗开篇就说“龙华的桃花开了”,可见诗人是要把烈士的牺牲与春天桃花的盛开结合起来。请结合写作背景和诗的内容找出哪几句诗写的是龙华桃花绽开的情景?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出这几句?指名读并比较。指导朗读,比如指出重读词,用低沉、缓慢的语调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几句诗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6、正如同同学们描述的那样,无数烈士们的牺牲才换来了社会的春天,所以说春来自墓窟。请谈一谈“春”来自“墓窟”该如何理解?指名学生谈。 你能把对这几句诗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名读。
7、民族复苏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吗?诗句是如何表达的?学生读。 四、教师总结,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配乐齐读。后指出学生在默写时应注意的几个词。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也可当堂检查背诵)

六、板书:
艾青 墓窟(牺牲)
学情分析
春(希望)
七年级学生对散文诗歌的解读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这首诗歌语言生动优美、感染力极强,诗中蕴含的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去诵读、去思考,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易于理解。本诗抒情骨架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这首诗歌。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师生非常满意;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特别是诵读教学法的运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拓展了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艾青的这首诗,把血迹和桃花、春天联系起来,把五烈士流血牺牲的深刻意义极含蓄的表达了出来,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这些烈士的血不会白流,春天一定会到来!

评测练习
1 作者把土地比作野兽是否恰当? 2 “顽强的人之子”指什么? 3 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 4 为什么血迹爆开了蓓蕾? 5 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
一堂课上完,收获很多,启发也很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有的同学朗读时存在音不准,不流畅的情形,往后还应加强朗读。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感受文本,学生的理解能力足以理解本文。由于本节课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朗读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我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诗歌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让学生树立更强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乐于主动展示自我风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ca009b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2.html

《初中语文_春—艾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