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人在西安会受歧视

发布时间:2018-10-08 11:52: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什么河南人在西安会受歧视?

但凡写到河南主题相关的文章,很容易招黑说搞地域歧视云云,我屡次力图为自己的本意正名,总是力不能及,索性看淡了键盘世界里毫无来由的指责和非议,毕竟文字的力量在三观多元化的博弈交锋中太过柔弱。有个女同事在西安东五路住,她常与我回家顺路,几次同行后我二人逐渐关系交好。有一次她与家人通电话,用的是河南方言,我好事地问了句:“你老家是河南的?”这女同事面显难色,说:“我爷那一辈是河南人,不过我们现在都是西安本地户口。从小我妈就跟我说别轻易告诉别人我们是河南人。”我问其故,女同事回答:“她说河南人在外头的名声不好,怕我们因此被人歧视、欺负!”我常常反思这女同事的言论,诚然其长辈们善意的忠告无可厚非,不过刻意隐瞒自己的祖籍却让人觉得有数典忘祖之嫌。曾与一位河南籍官员接触,他这样表达了社会上对河南人的歧视和偏见,“随便在街上找个人,祖上往上推十代,肯定是河南的。”这位官员挺直腰板大声用河南话说,凡是骂河南人的,说白了都是在骂自己的祖先嘞!“在陕西陇海铁路穿过的地区,沿途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个河南区。这里习惯说'中'或者'不中',听豫剧而不听秦腔,胡辣汤水煎包是最流行的饮食……”几年前,看到过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后来还买了本《1942饥饿中国》,其中讲述了不少河南人逃难的历史纪实。在蝗灾、洪水、饥荒、瘟疫和战乱多种迫害下,河南人被迫向全国各地逃荒求生,这应该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灾荒和病患终于平复之后,河南人失去了家园,他们眼含热泪远望着黄河对岸,却找不到归去的所在,最后无奈在异地他乡寄居。再到后来,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生息繁衍,组建了新的家庭单元。子子孙孙们的乡土观念并不如祖辈们那样根深蒂固,落叶归根的情结也逐渐被淡化,他们逐渐适应了出生地的生存环境,被动或主动的形成了人口大融合。关于河南人和陕西人,尤其是西安人的渊源,必须从陇海铁路说起。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人的河南省,有300万人被饿死。很多河南难民为了跪求一口饭吃,夜以继日地跋涉西行,大量百姓被饿死半途。还有很多人选择扒火车,顺着陇海线往西安跑。有史料曾这样描述过河南人扒火车的场景:“像纷乱无序的蚂蚁一样,无数人趴在毫无防护设施的火车车厢上,经常有人被路上的障碍物刮倒,随后再遭火车碾压。过山洞的时候,时不时能听见人被呼啸的风推到车轮底的惨叫声,鬼哭狼嚎……”当时的陕西受战争和灾荒的冲击较小,在饥寒交迫的河南人看来简直就是求生的天堂,他们成群结队地奔上了西去陕西的不归路。有史料这样表述:“当时逃到陕西的河南难民人数至少在200万以上。这些人口除了部分迁入西安外,大多分布于交通沿线的陕西中小城市,甚至连南郑、城固、凤县这些交通不便的县城,都涌入了大量的河南难民。”从死亡之地奔赴向梦想家园,河南人用生命撰写了一段惨烈的迁徙史。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原本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最后却成了子孙们四散逃离的地狱魔窟,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对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痛。逃难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归宿是活着。逃到西安的河南人也分三六九等,有些难民原本有家业,他们变卖家财寄身西安继续做生意,这一类人的生存状况相对较好。还有很多人靠卖艺杂耍等在陕西立稳了脚跟,如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等。河南人的乡土意识很强,他们认为只要有老乡尤其是混的好的老乡所在处就能活下来,于是有大部分人继续朝老乡投奔而来。然而,多数河南人的生存情况并不乐观。如今陕西民间仍流传着“河南棚子河南担”的说法,很多人以为“河南担”是骂河南人的名词,其实这句话说的那时候的河南人居住在棚子里,全部的财产只有从河南用扁担挑来的一些家当。如此凄凉的词汇,如今被人误传成脏话,不知是荒诞还是讽刺。顺着陇海铁路,万余河南难民停留在了西安火车站周边。那时的西安火车站北面还是荒无人烟的杂草地,此前居无定所的河南人就地搭棚子住了下来,这一大片棚户区后来被西安人称为“道北”。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在火车道南边的解放路上安了家,有人从事个体生意,多数人靠拉车出卖体力来谋生。起先是人力车,最后是架子车,机械化之后成了现在的蹦蹦车。当时西安有这样的说法“西安当地人一听是河南人拉黄包车都非常愿意坐,原因是西安人觉得河南人身体好跑得快,其二是因为河南人要钱不多,也不会乱开价。”最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还有很多河南人在西安城墙洞里居住,这些原本是用于战备的城墙洞,最后很多都成为了河南人自家的院子。因为领地被侵占,再加之很多生活习性和暴力冲突的影响,当时的很多西安人的确对河南人产生了排挤和歧视。这种歧视表现从九十年代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可以得到印证,住在西安南郊的人见面打招呼常问:你儿子考上了么?道北的人见面则问你儿子出来了么?因为西安南郊的居住人群多以知识分子为主,考学出国成了年轻人生活常态。而铁道以北的棚户区则住了很多河南人,打架斗欧、盗窃诈骗的事很普遍,那里的青年经常被拘留、坐牢。“河南担”们为了养活家中妻儿老母,单凭苦力难以为继,于是很多人便将家中值钱的物事与当地的西安人进行交换,再后来形成了买卖,再到最后“收破烂”这一成本低廉的营生成了河南人养家糊口的资本。最著名的西安鬼市(小东门顺城巷内),就是当时河南人进行废旧品交易的最大场所。直到如今,很多骑着三轮车流转于大街小巷内的师傅们基本都是河南人。因很多收破烂的人手脚不干净,少数群体靠坑蒙拐骗来获利,一直备受各地人诟病,也严重损害了河南人的名声。不过,河南人能吃苦的精神也是很多人认可的。在西安的很多工地都愿意招河南人做工,因为他们踏实能干肯卖力气,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饥饿和死亡威胁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劳动创造财富”的真谛。仅凭这种优良特质,河南乡党完全值得我们尊重。一个健康长远的民族永远是开放包容的,同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应以籍贯的差别来评判或定义同胞的群体共性。曾著述有长篇小说《叶落长安》的陕西青年作家吴文莉这样说:“在全国范围来说,河南人和陕西人是融合的最好的。饥饿的时代,能活下来的人都是了不起的。而今,他们有的人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时刻担心着外来人异样的眼光。所以,我们给予他们的应是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就像一对兄弟一样。”作者:踪卫华微信号:zhenguanclub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923c1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3.html

《为什么河南人在西安会受歧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