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略说

发布时间:2020-04-27 17:3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情与景会 意与法合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我国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可中学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正因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古典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方法的引导,就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诗歌鉴赏就其大要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而就其诗歌文本阅读自身而言,则感受意象、涵咏诗味品鉴诗、玩味言这四点尤为关键,并进而达到对诗歌整体的鉴赏。

【关 键 词】意象 诗味 手法 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我国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下面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所要注意的方面略加解说。

感受

我国传统的诗歌中,“意象”十分丰富,乃至于意象主义的“大师”,如美国的艾滋拉·庞德、英国的韦利等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生动性,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态美赞叹不已,竞相折服。

意象是诗歌最为基本的元素一首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竟然组合了千山、飞鸟、万径、行人、孤舟、渔翁、寒江、大雪等八个意象李白1000多首诗篇就有300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由此观之,离开了意象,也就谈不上诗。

何谓“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在“小异”中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

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我们来看看王昌龄表现宫中失宠女性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玉颜不及寒鸦色,暂将团扇共徘徊。犹带昭阳日影来。

此诗以汉事喻唐事,以汉代始而得宠终则被弃的班婕妤主动到长信宫侍奉太后的遭遇,反映了唐代宫廷妇女的不幸生活。不难看出,清早拿起扫帚打扫,打扫完毕后手执团扇徘徊,这一切毕竟是一般人都能想到的,此诗难能可贵的是它抓住了一只从昭阳宫(喻指得宠的后妃居处)飞来的带着“日影”(古代以“日”喻帝王,“日影”即指君恩)的“寒鸦”。这个意象一出,全诗顿时光芒四射,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意象的鉴赏,也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谈到“意象”,有人就会问,它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其实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

涵咏诗味

诗味是指诗中所蕴含的情趣和韵味。唐人司空图提出了关于诗歌审美的“三外”说:即“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宋人张戒说过:“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

当然不是思想赤裸裸的表白,它不让人一览无余,而是引人思而得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感受,后两句写送别时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说自己虽屡遭贬官,却很坦然自得。但他表白自己的心迹,只托出个玉壶冰心,使人玩味不已。诗不直说,却能在人们的欣赏过程中产生一种诱因,耐人寻味,启人遐想。而只有启发欣赏者相应的脑力活动,给他们提供发挥想象和联想的条件,诗才更有魅力。

好诗不仅富有余意,而且富有深意。诗是最富于哲理意味的文学体裁,而当诗一旦蕴含某种哲理,也就产生了意中之意,味外之味,使人“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 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瑷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力一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正是“理趣”使这些诗中名句得到了家喻户晓的广泛传播。

对诗味的涵咏是离不开对诗的意境感悟和把握的。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凡有意境者,均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交融的作品。鉴赏古典诗词,必须把握作品的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美妙的诗味

鉴诗法

诗法包括句法、章法、修辞及各种表现手段等。明鉴诗法,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必备素质之一。

诗在章法方面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都暗合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近体诗的创作尤为明显。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这首诗的第一句,以夜泊秦淮河时的所见写起;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并点了题;但是,第三句突然写了商女(歌妓)是一“转”;第四句是第三句的连续,又是全诗的收合。因《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故第四句含有作者的深沉感慨,这一收合,丰富了此诗的内容。当然,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的诗篇也不在少数。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由于同学们都耳熟能详,这里就姑置不说,只强调一下衬托与象征。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宋朝林逋《山园小梅》诗有这样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呢?其不仅在于“水清浅”、“月黄昏”的背景,衬托了梅花清秀高洁的姿质,而且还在于把这种体态风神写得活动跳脱,因而很富有感染力,正如朱熹所说的,使人不知不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动静衬托融为一体的明证。

象征就是以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实际上,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早已经被我国古今伟大文学家所普遍采用。如《诗经》、《楚辞》中早已经出现了像《硕鼠》、《山鬼》那样的篇章,尽管还停留在比附、图解式的象征的浅层次上。李白的《蜀道难》,可以说对象征的运用有了新的开拓,笔力纵横极度夸饰蜀道之难,难道难的仅仅是蜀道吗?不正是李白的意念中同样艰险的仕途生活的一种象征吗?

玩味诗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炼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因此,诗歌赏析应从语言入手既通观全篇,又要逐章逐句地推敲琢磨,仔细分析,从而挖掘和领悟作者之所以如此遣词造句、选音定字的用意。

古人写诗作词,的确很讲究语言的锤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炼美。

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可以说是“着色的情感”,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这体现了语言绘画美。

李清照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声声慢》中,所选择的语音、文字很具代表性,特别是开篇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称千古绝唱。只要开口一读这满是唇齿音的三句,一种悲戚、辛酸、孤寂、凄凉之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在国破、家亡、夫死多重遭际下,那种“人比黄花瘦”的凄楚形象,“欲语泪先流”的愁苦神态,便历历如在眼前了。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

古诗语言又是多元的,含蓄与明朗交错,质朴与华丽并出;精炼与繁丰齐美,庄重与幽默辉映。谁能说它们不美呢!

中国古代诗歌是说不尽的话题,从风雅楚骚到盛唐之音,从汉魏风骨到宋元意境,数来春风、豪情顿生,我们能不热爱中国古典诗歌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682f4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3.html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略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