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医

发布时间:2012-06-26 12:52: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华医学鼻祖,年代已难以考究,他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伯是传说中的医学家,黄帝时期的大臣.据传说黄帝让歧伯尝草药,编著医药经方,才有传世的《本草》《素问》等书。
<<<更多详情请看27楼。>>>

黄帝——针灸之祖,年代已难以考究,姓: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穴和刺、刺禁等记录较详。
<<<更多详情请看28楼。>>>

扁鹊——脉学倡导者,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战国时期名医(公元前407-公元前310)。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更多详情请看2930楼。>>>

淳于意 (约公元前205—?)临淄人,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长,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太仓公。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的脉书、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
淳于意诊断疾病,注意详细记录病案。他将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
针灸技术,在《诊籍》中已见有效地应用。
<<<更多详情请看154楼。>>>

华佗——外科之祖,(约145-208年)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更多详情请看31-34楼。>>>

张仲景——医圣,(约150-219年)东汉后期医学家,别名张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董奉,(200280年,一说220280年)东汉后期医学家,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轻病愈者栽杏1。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
<<<更多详情请看40楼。>>>

王叔和,(210—280年)名熙,山东邹城人。晋朝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更多详情请看41楼。>>>

皇甫,(215—282年)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
提起皇甫,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更多详情请看4243楼。>>>

葛洪——预防医学的倡导者,(283—363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 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 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
他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行等著造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军事、兵法、人物传记、杂记、气功等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躯。现存所著《肘后储急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对肺结核、麻风、天花、恙虫病等世界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和临床症学的先河。
<<<更多详情请看4445楼。>>>

xiào,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
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
陶氏思想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 
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陶弘景在医学上也是有突出成就的。古代医药并不分家,是本草学家,在医理上也必然精通其道,陶弘景正是如此。他首先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
<<<更多详情请看4748楼。>>>

徐之才492572)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亦皆以名。后徐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而北魏,官至西阳王,故又有徐王之称,徐之才字士茂,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十三被召为太学生。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徐氏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徐氏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 
<<<更多详情请看155楼。>>>

许胤宗,(536—626年)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卒于唐武德九年,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因此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甄权(541-643) 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 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
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穴彩图(已)。
<<<更多详情请看49楼。>>>

甄立言(545-649)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卒于唐贞观年间。
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孙思邈——药王(581-682) 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神。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至的伟大人物。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巢元方(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隋代太医博士。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养生方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更多详情请看156楼。>>>

崔知悌,(615-685年)约生于大业十一年,卒于唐垂拱元年,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喜从事医疗活动。擅长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为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主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另有《崔知悌集》五卷,《法例》二卷。

秦鸣鹤,生活于公元七世纪,里籍不详。
曾与张文仲同为唐高宗侍医,医术精湛,针灸技术娴熟。当时高宗患有风,头重目眩不能视,秦氏查后认为是风气上逆所致,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则天皇后闻而大怒,说天子头上,岂可放血?此罪当斩,高宗李治认为医生诊病论疾,不可加罪,且头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之见。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宋代许慎斋将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名为《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是一部有传、有图、有赞的医家史传,惜原书早已亡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一书所引录。

张文仲(620-700)约生于唐武德三年,卒于唐圣历三年。唐御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断,其余则隋病情发动,临时治之。患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第一版,当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共同编撰风气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外台秘要》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张宝藏,字,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诸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瘉。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韦讯,(644-741年)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卒于开元二十九年。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曾为御医(684690),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官不受,回归故里,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王焘,(670-755年)唐代陕西省郿县人。他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医家,其著作《外台秘要》颇为后人称赞。
《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著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王焘以一生的精力,为保存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留下了千古的美名。
<<<更多详情请看54楼。>>>

陈藏器(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开元中(713-741)为京兆府三原(属陕西省)
因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但是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药物,所以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共十卷(见《新唐书》),时为开元二十七(739)。此书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主脾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李时珍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怪,宋人亦多删削。届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讥多闻哉!如辟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见《医籍考》)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然亦有荒诞记载,如谓以人肉羸疾,助长割股疗亲[1]”愚孝风俗。
陈藏器对于《本草》搜罗幽隐,订绳谬误,对于祖国医药学有承前启后的贡献。

鉴真(688-764),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卒于广德二年。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年,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日本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更多详情请看5556楼。>>>

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rNying-maYon-tanmGon-po)
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御医。相传宇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学习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药师佛修习法等藏传佛教之开许仪轨。宇宁玛元丹贡布表现非凡的天赋,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培养。
在家庭教育和医药世家的熏陶下,勤奋好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宇与王室太医、内地医家东松冈瓦[url]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gZa\'-bCosSrog-gi\'Khor-1o)、《医治狂犬证匕首轮》(KhyibCossPu-gri\'i\'Khor-lo)、《医治痉症相轮》(Bya-bCosmTshon-gyi\'Khor-lo)三部书相赠。
在青年时期,曾先后两次去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往返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面医治病人,一面向门徒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特别在名医美旺(Me-dbyang)尊前,聆听了《医六十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rGyud-gSel-gyiMe-long)《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仙人耳传》(Drang-srongXyan-brgyud)和《八支论》(Yan-lagbrGyad-pa)等众多医学论著。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绩卓著。赞普赐予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修建寺院,培养医生,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搜集民间药方。嗣后,他带领门徒往内地五台山朝佛,向僧阿尔雅恳求医道,听受了《配方宝》(Sbyor-ba\'iphreng-ba)和《内科藏义》(Byang-Khog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陀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药王

韦讯,(644-741年)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卒于开元二十九年。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曾为御医(684690),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膳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还乡。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官不受,回归故里,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王焘,(670-755年)唐代陕西省郿县人。他是唐代的又一位著名医家,其著作《外台秘要》颇为后人称赞。
《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著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王焘以一生的精力,为保存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留下了千古的美名。
<<<更多详情请看54楼。>>>

陈藏器(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开元中(713-741)为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省)
因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但是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药物,所以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共十卷(见《新唐书》),时为开元二十七(739)。此书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主脾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李时珍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怪,宋人亦多删削。届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讥多闻哉!如辟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见《医籍考》)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然亦有荒诞记载,如谓以人肉羸疾,助长割股疗亲[1]”愚孝风俗。
陈藏器对于《本草》搜罗幽隐,订绳谬误,对于祖国医药学有承前启后的贡献。

鉴真(688-764),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卒于广德二年。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年,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日本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更多详情请看5556楼。>>>

宁玛元丹贡布gYu-thogrNying-maYon-tanmGon-po)
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御医。相传宇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学习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药师佛修习法等藏传佛教之开许仪轨。宇宁玛元丹贡布表现非凡的天赋,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培养。
在家庭教育和医药世家的熏陶下,勤奋好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宇与王室太医、内地医家东松冈瓦[url]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gZa\'-bCosSrog-gi\'Khor-1o)、《医治狂犬证匕首轮》(KhyibCossPu-gri\'i\'Khor-lo)、《医治痉症相轮》(Bya-bCosmTshon-gyi\'Khor-lo)三部书相赠。
在青年时期,曾先后两次去天竺求学,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往返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面医治病人,一面向门徒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特别在名医美旺(Me-dbyang)尊前,聆听了《医六十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rGyud-gSel-gyiMe-long)《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仙人耳传》(Drang-srongXyan-brgyud)和《八支论》(Yan-lagbrGyad-pa)等众多医学论著。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绩卓著。赞普赐予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修建寺院,培养医生,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搜集民间药方。嗣后,他带领门徒往内地五台山朝佛,向僧阿尔雅恳求医道,听受了《配方宝》(Sbyor-ba\'iphreng-ba)和《内科藏义》(Byang-KhogDon-khrems)等很多的特殊的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药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c8c9bf1a37f111f1855bae.html

《历史上的名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