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江苏卷3篇

发布时间:2020-05-05 11:30: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江苏卷)精选

以“语言”为材料作文

【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原题特点】

今年的江苏作文试题依然为“新材料作文”,命题风格和去年基本保持一致, 也就是:现象+观点罗列。现象可看成是“由头”,真正的思维着力点在最后的三小句上面。在这三句中,命题人表达了三种观点一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三种观点实际上指三种逐层深人的语言功能,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切人。对于考生常选的议论文、记叙文这两种文体,写作的难易度大致上都差不多。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命题人不仅注重命题的“接地气”,还紧跟热点。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强烈关注。江苏考纲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考查的力度。命题人这一次没有选择远离 “人间烟火”。相比其他考区,江苏的高考作文试题更意蕴悠长,更耐人咀嚼,是一道十分出色的作文题。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考生应该避免的误区是:只领会了材料前面的现象而忽略掉了最后面的关键句,导致文章流于肤浅;紧紧围绕前面的“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展开写作,而忽略了最后的关键句,导致文章言之无物。

【思路要点】

1. 语言与自然 状物抒情的散文

风云雷电、鸟语花香,自然万物用它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你传递生命的讯号。从“语言与自然”的角度写,考生不仅要呼唤人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更要与自然对话,懂得花的怒放草的萌发都是在宣示一种精神,表达一种热情,传递一种默契。另外考生在解读自然物语时需要代人自己的心灵历程,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方能体现自然语言的力量。孤独地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正是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体味到自然生命的顽强和不屈;《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老贝尔曼用一片画在墙上的绿叶唤起了琼斯对生命的渴望;劳伦斯的《岛啼》中,岛的啼叫昭示向死而生的生命法则。唯有听懂自然物语,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生机勃勃的繁华世界,而不是如行尸走肉般麻木不仁地活在默片时代。

2.语言与生活——记录生活的记叙文

想要写好这类文章,考生必须平时就对社会、家庭中的语言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行。如果功底不深,可以从立意较浅的方面写,如因改变语言方式而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想要立意深一点,就可以写语言交流中的智慧,如2015 年的江苏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中,考生写到王大爷红火的生意除了与他为人诚信、早餐质量高有关,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王大爷亲切和蔼的语言拉近了邻居之间的关系,温暖了都市中的孤寂之心。当然这里的语言可以是人的肢体语言,借此管造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语言与文化——辩证说理的议论文

这个方面可深入挖掘的角度很多,对于擅长写议论文的考生来说,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古代讲究上兵伐谋,远交近攻,这既是语言的智慧,也是语言的谋略。有话好好说,少动干戈。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谈判而达成一致的看法,毫无疑问这正是语言魅力的展现。语言的主体不限制在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等,一个国家在文化立场上兼容并包的态度可以从语言显示出来。

【高考标杆范文】

阅卷评分(一类文上)

内容25 表达25 发展19 总分69

时代的瑰宝——语言

江苏一考生

语言,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媒介,不管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处处都存在着语言。其内涵之丰富,值得我们每个人深人探索。

语言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语言之丰富,不只体现在舆论和新闻的传播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无论是简单直白的话语,还是反映我们内心世界的肢体语言,都将我们的想法传递给对方。它让人们的思想互相交换,并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你和我各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交换苹果的话,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当你和我各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想法的话,我们就都有两个想法了。”语言的交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有了探索生活的欲望和勇气。

语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匆忙的生活中,你是否注意过身边不经意间出现的语言呢?初春来袭,路边吐露出绿芽的新枝,无声地向我们通报着春的到来;进人盛夏,窗外鸣叫不休的知了向我们抱怨着夏的炎热;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水污染现象层出不穷,那被污染了的河水毒死的鱼儿,向我们控诉着人类的罪行,反映出目前环境面临的巨大问题……这些反映生命现象、诠释生命意义的语言,其实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和警告。地球并不只属于人类,大自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在我们全力谋发展的同时,也应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平衡生态的重要性。

语言传承了悠久的文明。自古以来,或依靠人们口口相传,或依靠书籍典章记载,文明乘着名为语言的小舟漂洋而来。当下,我们根据语言了解了几千年前的历史,并从中总结出为人处世的经验与方法。那些现有的科技成果,也大部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有所创新与突破的。如今闻名世界的“一带一路”,其前身不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吗?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孔子学堂,如果没有依靠语言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又从何而来呢?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语言将文明送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可以触碰到从前的时光,感受历史岁月的变迁。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幸运吗?

它神秘,它丰富,它平凡,它瑰丽,它就是凝结了人类与自然从古至今精髓的琥珀语言。 揭开语言神秘的面纱,感受它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应是我们当代青少年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求语言的更深层面,让语言的魅力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吧!

【得分点提示】

1.立意鲜明,层次有致。语言,是时代的瑰宝。考生以此为立意中心,对语言的时代功能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展示出语言独特的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考生运用并列式的结构安排,将语言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使本文具有清晰的论证条理。每个主体段开头的总领性语句,对各写作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提示和总结。

2.以小见大,表达灵活。以小见大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地反映事实,更加准确地表现时代的气息。文章语言平实而耐人寻味,又蕴含哲理,如“它神秘,它丰富,它平凡,它瑰丽”,一连串的铺陈,突出了语言的特点。

【得分亮点】立意鲜明 以小见大

(点评名师:赵福海)

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江苏卷)精选

【阅卷评分(一类文上)

内容24分表达24 发展20分总分68

此时无声胜有声

江苏一考生

语言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人的心相互连通,让人类的世界变得不再封锁,让文明诞生,让文化流传。

文字,是诠释生活的无声语言。《淮南子》中记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老天为祝贺人拥有了智慧而降下粟米,鬼怪因怕自己所做的恶事会被揭发、记载,因而夜哭。先人的历史以仓颉造字开篇,正反映了对文字这种无声语言的虔诚之心。

有时,这种无声的语言比滔滔不绝的讲话要来得有效。日本文化中的俳句以短小精悍而意蕴悠长的特点著称于世,它具有一种独到的禅味和意趣,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称赞它“是最精练的小说”。在俳句作家笔下,风可吟,花可语,鸟自啼,蛙自鸣。俳句这一特点与儒家厌烦滔滔不绝之人的“巧言令色”遥相呼应,还原了文字最本真的模样。

怀着对文字的虔诚,人们赋予了这种无声语言更丰富的意义。遥想当年,《庄子》将物与我之间的距离拉近,把无用之树更为繁茂的道理流传;《易经》以阴阳符号解释万物,促使人们积极探求世界的根本;《三都赋》一出而洛阳纸贵,更是人们对精彩文字的热爱与追捧。屈原在汨罗江畔下笔千言,留下了千古名作,这是他爱国热血的挥洒。鲁迅先生渴望以文字唤醒当时麻木的国人,他笔下字字遒劲有力,如今我们再次品读,他脊梁挺直的形象仍然会浮现在眼前,他的文字正是对中国人的骨气的诠释。

但是,论及文字的传承、这在当代似乎有些可怕。当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当人工智能作出第一首诗,古人仔细推敲每个字时的虔诚早已不在。这或许是文字诞生时无人预料到的尴尬。所幸,当一些人沉迷于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时,越来越多的人逆潮流而上,曾有学者说:“世界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书,如此多的书店,也从未有过如此多看书的年轻人。”认真读书的人追溯着文字最初的本真模样,为文化带来新的传承。先人对文字的追求与敬畏,也得以流传至今。

我想,仓颉造字时,一定是无声的。他将日月的形态融入笔画之中,是否就隐含了最早一代人对文字的崇敬?起源于千万年前的文字,绵延千年,为人们注入对文化的信仰。这难道不比空洞的言语更有力量吗?

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如此。

【得分点提示】

1.层次清晰,文采斐然。文章开篇总起全文,然后以仓颇造字引出无声语言—文字的魅力,再由日本徘句、中国各经典作品进一步拓展思维,反映文字的意义,最后引出文字的传承,整个内容思路清晰。同时,考生在表达上能够做到文采斐然。具体分析时,多处引用经典著作及名言,增加了文学底蕴,并以凝练简的语句,对话题进行分析,表现出生动的文采。

2.内容充实,纵横捭阖。“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标题,凸显了无声语言的魅力。具体分析时,围绕文字的神奇作用,选择大量典型具体的作品及人物事迹,对文字的具体功能进行了全面思考,展示出文字带来的无声的力量。考生积极调动写作思维,充分展开联想,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旁征博引,给人一种纵横捭阖的写作气势。

【得分亮点】层次清晰 纵横捭阖

(点评名师:赵福海)

阅卷评分(一类文上)

内容25 表达25 发展19 总分69

自然物语,涤荡心灵

江苏一考生

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悄悄偷走了我们的宁静、闲适与欢愉。生活在钢筋和混凝土建成的“樊笼”里,我们累了,倦了,心灵在生活和工作的繁忙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仰。让我们试着放慢脚步,听听自然物语,涤荡疲惫而茫然的心灵吧。

在城市的喧器中,请倾听自然物语的声音。纷扰中,我们耳朵听到的皆是喧杂车笛,嘈杂人声。我们何时听到过种子萌芽的声音?何时认真听过雨打落叶的声音?何时留意过溪水淙淙的声音?何时关心过昆虫破茧的声音?殊不知用心去听,就能听见自然万物无比喜悦的声音:能听见蒲公英的散落,能听见蚂蚁辛勤劳作的声音,能听见清风拂柳、鸟儿啁啾。大自然的物语让人学会用耳朵和心灵一起倾听,使人赏心,使人悦耳。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神奇。

艺术巨匠东山魁夷说:“大自然的声音是心籁的呼吸。”用心倾听身边的一切,用心灵去倾听自然物语,去欣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凉,去体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去感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的空旷,去体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欢愉。让自己化作海洋里的一叶扁舟,不用桨也不用楫,就这样在清风中漂荡;让自己化作一棵树木,在晨光熹微中舒展嫩绿的叶子,在夕阳西下时摇曳柔软的枝条。让心灵在自然的慰藉中得到放松。

陶渊明脱离尘世,远离尘嚣,归隐田园,完全融人大自然中。他饮酒种豆,将清风、菊花、明月收置于枕边,然后去做五彩的梦,让心灵在自然物语编织的梦里憩息。朱自清面对那无法排解的淡淡的忧愁,独自踱步来到荷塘,在月下荷塘的物语中,他和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更恢复了心灵的宁静与欢愉。

梭罗曾说:“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于是他摆脱了金钱的诱惑,远离了繁华而喧器的都市、独自来到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的静谧,使他感受到了恬淡、幽静的大自然之美。在这里,梭罗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他融入了自然,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像极了一棵茂盛蓊郁的树。

让我们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与蝴蝶嬉戏、欢笑,让我们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和小鸟起追逐、歌唱,让我们的心灵在自然物语中休憩,在自然物语中品味生活的芳香,体味人生的真谛。

【得分点提示】

1.选材典型,说服力强。本文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进行取材,以陶渊明、朱自清、梭罗三个人物的生平经历,告诉读者疲惫的心灵如何在大自然中获取快乐,充分论证了“自然物语能涤荡心灵”这一观点。

2.结构合理,层层深入。读完本文,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相互贴切。文章从现实感受出发,由疲惫的心灵引出自然物语的治疗作用,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有理有据。

3.解读老到,语言清新。考生开篇准确地设定了“自然物语”与“洗涤心灵”的关系,对“心灵”与“自然物语”的解读比较到位。另外本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排比句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语言清新优美,真情寓于其中。

【得分亮点】选材经典 论证充分 (点评名师:朱晓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3ebb6c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9.html

《(完整版)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江苏卷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