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6-15 11:03: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0 荆轲

自主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者( ) 山( ) 居有( ) 须( ) 行( )

( ) ( ) ( ) 腕( ) ( )

( ) 视( )变之声( )

资料链接

【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刺客列传】

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合作学习

1. 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北购于单于

旷日弥久,心惛然

其意不厌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樊於期偏袒扼捥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2. 古今异义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 今义: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今义:

且至于燕 古义: 今义: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 今义:

足为寒心 古义: 今义: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今义:

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 今义:

太子逢迎 古义: 今义: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 今义: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 今义: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今义: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

盖聂怒而目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必入臣

太子前顿首

於期乃前曰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稍蚕食诸侯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又举兵南伐楚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4.重点词语

1.丹所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矣。   

3.归而求为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4.巴汉之饶。                              

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也。               

6.焉。                                

7.太子逢迎,行为导,席。            

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   

9.彼秦大将兵于外而内有乱。               

10.车骑美女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11.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12.秦之将军,可谓矣。                    

13.臣左手其袖,右手其匈。              

14.荆轲既至燕,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     

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            

17.荆轲笑舞阳,前谢曰。                    

18.秦王,图而匕首见。                  

19.时惶急,剑,故不可立拔。                

20.自知事不                            

21.群臣及当者各有差。                    

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赵。            

23.而毋,则秦未可亲也。             

24.比诸侯之列。

5.一词多义

(1)之

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2)而:

盖聂怒而目之       

民众而士厉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3)使:

使使往之主人             

使得至前   

使得毕使于前 

(4)其:

其后秦伐魏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后乃可图也       

(5)及: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及政立为秦王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6)为: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复为羽声慷慨    

及政立为秦王

(7)故:

故尝质于赵           

故丹怨而亡    

(8)以:

以术说卫元君         

酒酣以往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易水以北  

柰何以见陵之怨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以次进   

(9)固:

固去也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固请毋让        

(10)虽: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虽有管、晏   

(11)于:

徙于卫       

荆轲游于邯郸    

北购于单于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言足下于太子也    

(12)乃:

其先乃齐人                   

其后乃可图也         

乃造焉         

(13)且:

且至于燕                     

且非独于此也      

(14)善: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所善荆卿可使也     

(15)见:

柰何以见陵之怨               

偻行见荆卿       

(16)过:

荆轲尝游过榆次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17)因: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遂自刎而死      因而刺杀之              

(18)足:

足为寒心  

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而欲不可足也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19)数: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数困于兵        

(20)举:

又举兵南伐楚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21)得:

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诚得劫秦王        

(22)擅:

擅巴、汉之饶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23)间: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             

异物间进             

(2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           

不顾国家之大害      

(25)发: 

遂发                       

发尽上指冠         

秦王发图       

(26)然: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6.特殊句式

荆轲者,卫人也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置之匈奴

待吾客与俱

见燕使者咸阳宫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故尝质于赵

窥以重利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精研细读

1. 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句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

2. 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3.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

4. 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5.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6. 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拓展应用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lǔ)赵王  (wū)期  (fǔ)心  (qī)踞

B.(lù mò)  (sǔi )  (wěn )  (huáng )急

C.(zhèn )  (qì)  (zhǐ) (dǐ)秦王

D.偏(tǎn )  腕(è )  (rú)缕  (bǐ)首

2.下列对通假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B.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粹”,cuì,精粹,聚集。

C.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 合适

B. 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 占有

C. 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攻取

D. 而丹于秦 质问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私仇

B.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求:寻找

D.乃为装遣荆轲 为装:伪装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秦将樊於期于秦王

B. 足为

C. 田光坐定,无人

D.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刺杀之 贺毕,问信曰

B. 尽纳 使将将军归魏

C. 盖聂怒目之 终不以监们困故受公子财

D. 非独于此也 拊手

7..下列加字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进兵略地  B.封之

C.以骂曰  D.使使以大王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常痛于骨髓  B.嘉为先言于秦王

C.燕王拜送于庭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樊於期乃前曰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

发尽上指冠使使以闻大王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群臣怪之

图穷而匕首见左右既前,斩荆轲

A②⑤/③⑧/①④⑦⑩//

B.②⑤⑩/③⑧④⑦/①⑥⑨

C.②⑤⑩/③⑥⑧/①④⑦/

D.②④⑤/③⑥⑧/①⑦⑩/

9.下列对课文人物性格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来,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B.太子丹: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只好采取行刺的办法。

C.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D.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10.下列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例如: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B.本文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例如: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C.本文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例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被八创”,“箕踞以骂”。

  D.本文善于通过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例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阅读:P9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秦王不怡者良久”。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取道 祭祖

B.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 回头

C. 群臣皆愕,卒起不 料想

D. 其所奉药囊荆轲也 掷击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次进 不忍杀之,赐公

B. 北蕃蛮夷鄙人 亡我,我何渡为

C. 燕王拜送 精兵锐卒必竭

D. 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诸君快战

13.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左手把秦王之袖秦王环柱而走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14.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 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

D. 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食。”故人至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与大夫十日 期:约定 B.天疾风 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而击之也 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攻原得卫 假舆马

B. 侍公 见疑

C. 为鼓与百姓为戍 洎牧谗诛

D. 敌人旦暮至击汝 若属为所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素材积累

一、英雄的选择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清楚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二、守住那份承诺

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搵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以报太子也。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

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剑客的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揕其胸,将军岂有意乎,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坦荡不留痕。然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荆轲》学案答案

1.

合作学习

1. 通假字

“摄”同“慑”,威慑,震慑“购”同“媾”,媾和,讲和“惛”通“昏”,糊涂

“厌”通“咽 ”满足“从”同“纵” 合纵策政“反”通“返”“说”通“悦”

“匈”通“胸”,胸脯 “捥”同“腕”,手腕;“腐”同“拊”“豫”通“预”,想要;

“决”同“诀”,诀别;“振”通“震”“柙”同“匣”,匣子;“见”通“现”

“卒”通“猝”,突然;“擿”通“掷”“溢”同“镒”,计量单位。

2.古今异义

古义:性情谨厚之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获罪 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古义:内心恐惧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古义:处境困难 今义:经济困难

古义:消除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古义:迎接 今义: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古义:消耗尽 今义:消失

古义:有修养的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古义:表示原因 今义:表结果(连词)

古义:表示依据,用来 今义:表结果(连词)

3.词类活

盖聂怒而之 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 会燕太子丹秦亡归燕 作人质(名词作动词)

必入 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 太子顿首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於期乃曰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 天天(名词作状语)

食诸侯 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 有甘泉、谷口之固 北面(名词作状语)

有泾、渭之沃 南面(名词作状语) 乃遂盛樊於期首封之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封,燕王拜送于庭 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发尽指冠 向上(名词作状语)

西约三晋,连齐、楚 向西 向南(名词作状语) 又举兵伐楚 向南(名词作状语)

太子受而之 使……居住(使动用法) 使使以大王 使……知道(使动用法)

海内之王者 使……称臣(使动用法) 太子 以为迟(意动用法)

群臣之 以为怪(意动用法)

4.重点实词

1.丹所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矣。    逮:及,到。

3.归而求为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4.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也。                蹊:小路。

6.焉。                                  造:拜访。

7.太子逢迎,行为导,席。            却:退。跪:两膝着地。蔽:拂拭。

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    厌:满足。

9.彼秦大将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10.车骑美女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11.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12.秦之将军,可谓矣。                    遇:对待。深:残酷,刻毒。

13.臣左手其袖,右手其匈。                把:握。揕:直刺。

14.荆轲既至燕,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          结:结交。

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回头。

17.荆轲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谢:谢罪。

18.秦王,图而匕首见。                  发:打开。穷:尽。

19.时惶急,剑,故不可立拔。                坚:紧,此指剑插得紧。

20.自知事不                            就:完成,达到。

21.群臣及当者各有差。                    坐:治罪,办罪。

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赵。                诣:到……去。

23.而毋,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24. 诸侯之列。 比:排比,对照

5.一词多义

卫人谓之庆卿 他(代词)

而之燕 到(动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的(助词)

居顷之 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

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盖聂怒而目之 修饰关系连词

民众而士厉 并列关系连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假设关系连词

使

使使往之主人 派(动词) 使者(名词)

使得至前 致使(动词)

使得毕使于前 让(动词)使命(名词)

其后秦伐魏 那,代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代词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那些代词

其后乃可图也 代词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以及连词

及政立为秦王 等到介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动词

及政立为秦王 担任动词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介词

复为羽声慷慨 变成动词

故尝质于赵 以前名词

故丹怨而亡归 所以连词

以术说卫元君 用(介词)

酒酣以往 而(连词)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来(目的连词)

易水以北  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

柰何以见陵之怨 因为(介词)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凭借(介词)

固去也 本来,副词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险固,形容词

固请毋让 坚决,形容词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虽然,转折连词

虽有管、晏 即使,假设连词

徙于卫 到,介词

荆轲游于邯郸 在,介词

北购于单于 跟,介词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被,介词

言足下于太子也 向,介词

其先乃齐人 是,表判断,副词

其后乃可图也 才,副词

乃造焉 于是,副词

且至于燕 将要(副词)

且非独于此也 况且(递进关系连词)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友善(动词)

所善荆卿可使也 熟悉(动词)

柰何以见陵之怨 被(介词)

偻行见荆卿 会见(动词)

荆轲尝游过榆次 经过(动词)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拜访(动词)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承接关系连词

则不可 如果(假设连词)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通过,介词

因遂自刎而死 于是,副词

因而刺杀之 趁机,介词

足为寒心 足够,形容词

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值得,动词

而欲不可足也 满足,动词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能够能愿动词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数词

数困于兵 屡次副词

又举兵南伐楚 兴起动词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形容词

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得到动词

诚得劫秦王 能够动词

擅巴、汉之饶 占有(动词)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独揽(动词)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 时机名词

异物间进 间或副词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副词

终已不顾 回头动词

不顾国家之大害 顾及动词

遂发 出发动词

发尽上指冠 头发动词

秦王发图 打开动词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然而转折关系连词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这样代词

6.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

精研细读

1.否。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以表现荆轲的沉稳。

2.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铺垫作用。

3.准备(信物、匕首、助手)→诀别→行刺

4.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和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3)善于用反衬手法,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秦武阳,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衬托荆轲英雄虎胆)

6.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巩固练习

A(②⑤名词作状语,③⑧意动用法,①④⑦⑩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9. B(“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对。)10. D(所举事例与前面的观点不一致。)11.略

11. A12..C 13. A 14. C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过 错误。

【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 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第二个“以”因为。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待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听到说“有了像那样讲信义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占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救济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份、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份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就让他回去等他。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酒醉了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我喝酒醉了和身边左右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他们就要来袭击你们。”象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另一种说法李悝与秦国人交战告诉左边营垒中的将士说“快冲上去右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他又骑马跑到右边营垒中对将士说“左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说“我们冲上去。”于是都争先恐后冲上去。到第二年又与秦国人交战。秦国人来袭击到后几乎消灭了李悝全军。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就用银子来贿赂集市的官吏集市的官吏没接受。卫嗣公对集市的官吏说“曾经有一客商过关市而给你银子你没有接受让他走了。”集市的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b6da3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a.html

《荆轲练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