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最新)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要:“联合国教科组织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末就把‘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作为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主题,这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向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实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人文教育
“联合国教科组织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末就把‘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作为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主题,这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向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在当今世界,我们高举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可是校园里到处充斥着暴力行径,其本质上就是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为了阻止这类的恶性事件再次发生,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实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2]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及人文教育
针对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首先要从“人文”入手。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出现。[3]其中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人文”一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其基本内涵则是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核心,以修身、治心、睦人、亲亲、尊尊为目的,强调教化、修养(“内圣修己”。[5]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主要表现在儒家教育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用人的道德来诠释人性;它通过修身养性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6]因此,在我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中道德教育成为了它的主要教育目的。西方的人文教育是一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教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就主要针对封建神学而出现的,为了避免出现泯灭人性、压制人性的情况出现,人文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恢复并确定人的地位属性,强调个性自由发展,强调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性并开发启迪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人文教育的理解上还是有一定上的区别的,但是它们的内在精神上又有其一致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人文教育的理论,可以为人文教育下一个定论:人文教育是人们通过对人文知识情感的传授、交流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它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和倡导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7]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倡导人文精神。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则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道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还要准确的理解和使用汉语,在培养语感的同时利用并学会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同时还具有

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以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首先,紧扣教材,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实施人文教育。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忽视语文教材中作品本身的内涵,把语文课文当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8]语文教学中我们所提倡的和培养的人文精神的本身在于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它强调的是科学的“本真”。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作品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队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应试填鸭化教育的影响下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
其次,写作教学中,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实施人文教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常常缺乏人文精神,特别是在立意和主题升华上。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教导学生拓展思路,而拓展思路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我、凸显个性,突破写作过程中的固有框架,将以往追求的如集体荣誉、爱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陈旧性主题向追求自我、个性舒展、自由民主等淳朴、求真、求善的平民化主体发展,向人们内心存在的忧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角度转变。另外在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说心里话,这就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彻底的解放自我从而才能写出富有真性情、真情感的好文章。
语文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通过渗透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的时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对学生最好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中它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它要求在人性的基础上要彻底做到关心、同情、宽容和赞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真正的做到一视同仁不轻视弱小者和落后者,要对每一位同学保持一种欣赏的态度,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可造之材,深切体悟学生的潜能、感悟、智慧和体验,即便在这过程当中会出现过失或错误教师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宽容”每一位学生。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语文教学是庞大的教育体系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奠基石,是全面实行人文教育的最深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国家新闻出版社.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72.


[4]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37.
[5]教育大辞典编写委员会.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
[6]刘复兴,刘长城.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2.
[7]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与比较研究.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199-200.
[8]张德伟,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8-109.
作者简介:白兰(1982.3,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单位:沈阳汽车工业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多元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片面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知识的系统化、能力训练的科学化,执着于评价的客观化、数量化、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微言大义,肢离破碎,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学科间的杂交与借鉴,本无可厚非,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刻意追求效率,却依然少慢差费;本来要举一反三,却伤害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片面工具论的观点,急功近利的追求,忽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大大降低削弱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的严重异化,必须彻底加以纠正。
语文课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语文课程育人意义之所在。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81506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8b.html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最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