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浩然诗“清淡”之美

发布时间:2011-07-20 20:15: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孟浩然诗“清淡”之美

摘要他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怀友的心情;他还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称为"王孟"。他是谁呢?他就是被后人喻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创始人和代表的孟浩然。但是孟浩然诗是怎样体现“清淡”之美呢?

关键词 孟浩然 研究现状 清淡 评价 影响

孟浩然简介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且富有节奏,以及有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并且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高度集中的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要真正读懂、理解孟浩然的诗歌,需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经历,这样才能把握好孟浩然诗的风格。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鹿门山(今湖北襄阳县境内),本宅叫涧南园,在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在江淮吴越漫游数年。后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僚,不久归隐。据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仪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又载:“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按此记载反推,孟浩然当生于唐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也是王维的先行者。其所作诗风格恬淡,意境清远。多表现田园逸情,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为李白、杜甫所称赞,著有《孟浩然集》。对于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闻一多先生认为:“孟浩然本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陈贻焮先生认为,孟浩然和陶渊明很相似:“他们生活虽似出世精神是入世的,他们都有抱负,都经受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的痛苦,都认识了并揭示了现实和官场中的黑暗与丑恶,都冀求完成一种独立的不媚世的人格。”似乎从孟浩然的生平经历、思想和人格中,我们多多少少都可以对他的诗歌的风格有所认识。

孟浩然研究现状

孟浩然在盛唐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是后人对他的诗歌的评价。他的高洁的品格和精湛的诗歌艺术对当时许多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自唐代以来他一直受到诗评家的关注。其中主要的代表有:刘甲华《河岳诗人孟浩然》、李光璧《整理孟浩然传记之中心问题》、王达津《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诗》、陈贻焮《孟浩然事迹考辨》、谭优学《孟浩然行止考实──唐诗人行年考之一》、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孟浩然》、屈光《孟浩然首次入京考》、陈铁民《关于孟浩然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孙维城《孟浩然入京事迹考》、王从仁《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考辨──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孙维城《孟浩然三入长安考》、王达津《孟浩然生平续考》、李景白《“李白遇明皇”事质疑》、陶敏《孟浩然交游中的几个问题》、李浩《孟浩然交游补考》、王辉斌《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刘文刚《两唐书孟浩然传辨证》、王辉斌《孟浩然年谱》(上、下)、王辉斌《孟浩然入京新考》、李浩《孟浩然事迹新考》、屈光《孟浩然开元八年前后首次入京补考》、王波《孟浩然行年新考》、陶新民《孟浩然行踪辨异》、闻一多的《孟浩然》、、刘开扬《论孟浩然和他的诗》、王达津《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诗》、陈贻焮《孟浩然诗选后记》、陶文鹏《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李景白《清幽雅淡 平易自然──漫评孟浩然诗歌的艺术风格》、章尚正《两位开一代山水诗风的先驱──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李景白《孟浩然诗歌风格的再思考》、程发义《谈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味”》、柯素莉《孟浩然诗歌魅力探寻》等。上述研究成果基本上围绕着入京的次数和时间、孟浩然遇明皇事质疑、孟浩然思想研究、孟浩然诗研究、孟浩然诗歌艺术、孟浩然的生平交游和孟浩然的"隐逸"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的丰厚的成果。在众多多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我希望能从孟浩然诗歌艺术特点中的“清淡”之美来做深入探讨

,以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孟浩然诗的意境美。

“清淡”美之具体体现

观中国文学史,许多文人雅士追求的是内心宁静、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生活。这种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使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趋向于清、幽、寒、静。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乃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的高人、隐士。李白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1](《赠孟浩然》)。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2](《孟浩然集序》)孟浩然的诗歌多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也是诗歌中清淡之美的集大成者。

孟浩然诗清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孟浩然的诗都是抒情诗,但他融入诗的思想感情很少,主要写生活事件和景物,融进的很少的思想感情又淹没在事件和景物中,所以抒情的味道很平淡。如《万山潭》: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诗从听潮写起,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感受,不仅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绝,而且写出了潮来时万家争空的观潮景象,也不单纯着眼于景物,也不单纯着眼于人物的感受,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从人与景的关系来写,从生活的角度来写。因为着眼点高,取材不同,诗自然也就不同凡响。“青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饯别王十一南游》),“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山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京怀辛大》),便是孟浩然诗清淡”美很好的说明。

其二,孟浩然写生活和景物时,很少极笔力以摹写,很少雕琢粉饰,主要用叙述的笔调表现出来,“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司空图《诗品冲淡》),这样,诗中的生活和景物也很平淡。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如题大禹义公房》也是隐含孟浩然清逸淡远的意象的好诗。“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诗集笺注》卷上)。就本诗的内容而言,正是经由一种清逸淡远的幽趣,来带出清淡的诗风。孟浩然在《听郑五愔弹琴》中整首诗全都透过意象来表达。“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半酣下衫秀,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宿心。”所有选取文字构成的意象都是为了要表达出孟浩然听琴时感受到的清淡美。

其三,孟浩然诗的构思、结构、手法、语言都力求自然,力求淳真,因而诗的艺术也很平淡。总之,孟浩然完全以平淡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真正的平淡诗。它已臻于平淡的极致天然。如《万山潭》:“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这首诗景疏淡,情飘逸,句句如白话一样,很能代表孟浩然自然闲适的山水诗风格。“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将农家闲适恬静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示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山歌》描写夜归的见闻及怡然自得的心情,心幕东汉名士庞德公的隐士生活,把他当做自己的榜样,歌咏了归隐清闲淡逸的心情等等。孟浩然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如《夜归鹿门歌》-“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孟浩然》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喧闹的渡口,到月下寂寥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昏、喧、门”“树、处、去”把诗切割为两个部份,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

名家评价

吴乔说:“盛唐诸家,虽深浅浓淡奇正疏密不同,咸有昌明之象。”孟浩然的诗能于绵密中见雄阔,冲淡中见壮逸,闲散中见激越,朴素中见绮丽,它具有盛唐诗歌的共同特点,具有盛唐的时代特征,即所谓“昌明”的盛唐气。

  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葛立方说:“平淡到天然处则善矣。”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孟浩然的诗“一味妙语”“一味自然”,简直“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可算是风毛麟角,诗中的珍品。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实者毕肖,则虚者自出”。

闻一多先生是以诗人之眼光来看孟浩然的。他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的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中国社科院陶文鹏研究员认为:“这位终身布衣的盛唐山水诗人,是在明确的诗歌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他,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

葛晓音的也认为孟浩然“从题材和旨趣两方面将田园山水行旅结合起来,使陶渊明的感受和谢灵运的观赏融为一体,以不假雕琢的白描手法去写景抒情,直寻兴会,寓情致和故实与鲜明的形象之中,在陶渊明开创的以意为主、由情见景的意境和平淡自然的风格之后,又形成了情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冲淡清旷的风格。”并认为孟浩然“在王维之前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代表南方山水最高成就,与北方的王维构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两座高峰。

沈德潜评孟诗所说的“语淡而味终不薄。”虽然用语浅淡,但谈得有情,有趣,有味.

陈贻焮认为:孟浩然“把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以襄阳江村和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竟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幽雅、恬淡以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

田雯说孟浩然是“取神于陶、谢之间,而安顿在行墨之外,资制相侔,神理各足。”他把楚辞浪漫和飞动的笔调,陶渊明写田园和隐逸生活的兴致,谢灵运写山水风景的笔法,谢 眺写行旅生涯的情怀相互融合起来,进而开创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崭新面貌。

沈德潜称:“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这个评论揭示出孟浩然成功之道在于学古能化,自创一格,真正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意义及影响

唐以后,宋代严羽主张空灵妙悟,清代王士祯标举淡远神韵,实际上也都以王、孟的山水田园诗为宗尚。孟浩然善写山水田园诗,与王维等人形成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使我国的田园山水诗,一时蔚为大观。孟浩然一生写了两百多首诗,在中国诗史上,写下了颇为光辉的一页由此可见,孟浩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不朽诗篇,对后代诗人(尤其是写田园山水的诗人)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诗作的高度艺术成就,永远值得后来人的珍惜和鉴赏。

注释: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右成集 孟浩然集》岳麓书社 1990年7月出版

《孟浩然集校著》徐鹏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旧唐书文苑传》

《新唐书文艺传》

《唐才子传》

《文苑英华》

《美学概论》董学文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月出版

《美学原理纲要》杨辛 甘霖 刘荣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1月出版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7月出版

《中国文学通典. 诗歌通典》张炯等主编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1月出版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少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

《唐诗杂论孟浩然》 闻一多

《围炉诗话》卷三吴乔

《唐诗别裁》沈德潜

《韵语阳秋》卷一葛立方

《四溟诗话》卷三谢榛

《沧浪诗话》)闻一多

《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陶文鹏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

《孟浩然诗选后记》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5月出版

《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月第1

《孟浩然年谱》刘文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月第1

《孟浩然论析》陈新璋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0月第1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75月第1

《古欢堂集杂著》田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359b0e4a7302768e9939c0.html

《浅谈孟浩然诗“清淡”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