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古诗鉴赏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专题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眼与用典,并能在诗歌赏析中加以使用。

过程与方法:使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诗眼与用点,结合具体语境引导学生在使用中理解概念并形成水平。
情感、态度、值观:体味诗歌感情,品味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诗歌更深的爱,更深的理解。学情分析:所教学生是我校高三级的学生,对诗眼与典故有所了解,但并不全面,尚未能结合具体的诗歌来理解和使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合作、探究,以提升以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答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表述答案。 教学课时:四课时(不含练习讲解)

第一讲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归纳几种解读诗歌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几种解读诗歌内容的方法
按诗歌内容分类,掌握一般性的主题 (一)怀古咏史类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 怀 咏怀 等。

1 抒写兴亡、盛衰之感,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越中览古》。

2 借古讽今:讽喻时事。如:杜牧的《泊秦淮》、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怀古伤己:或追慕先贤,或以先贤、英雄自况,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或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咏物类

1.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以物象为题; 咏(题、赠、赞) + 物象


2.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寄托什么志。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虞世南的《咏蝉》、黄巢《题菊花》、元真的《菊花诗》 ( 写景诗

1 山水田园诗: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抒写闲适情调; 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厌弃官场黑暗,表达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 一般写景诗:借景抒怀 (四)边塞诗

1. 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 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 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 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例举王之涣的《凉州词》(乡愁)、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 等字眼;

2.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 —— 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 —— 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其他:

1 、爱情诗 .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 情歌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鹊桥仙》( 纤云弄巧 观)等等。

2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 讽喻诗 ,有时也称 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硕鼠》《伐檀》《蜂》(唐 · 罗隐)《题临安邸》(南宋 · 升)、《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元代无名氏)等等。

3 、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等),也应注意。 补充:

古典诗词的情感类别:哀婉、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等。

第二讲 鉴赏诗歌的内容
【解读方法】 读题目

题目常被人称作题眼,往往揭示出诗歌的类别,创作缘由,甚至直接表达诗歌的主旨,是解读古诗的第一把钥匙。 例: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春怨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读意象,品意境 解释意象 部分意象的固定含义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 ―――高洁的品格 鸿雁 —— 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相思、传情 柳、长亭——送别、离别 ——悲凉

流水——绵绵愁绪、时光流逝 明月——思乡怀人 禾黍——黍离之悲 羌笛 —— 凄切之声 梧桐 —— 凄凉悲伤

杜鹃鸟 —— 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乌鸦 —— 衰败荒凉之兆 沙鸥——飘零 伤感 秋蝉 —— 高洁,悲凉 ——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自由 惬意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更多时候要结合诗的内容,品析意象。 【真题演练】 04年福建卷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字,而无处不含。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字,言之成理亦可。)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暂居成都草堂时。

此时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山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第三讲 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依据高考真题,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类题的答题技巧 【精讲精练】

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 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可否换成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3 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分) 10 .( 6 分)

⑴不能换成或其它词。字不但突出空床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景、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辽宁卷

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

16 (1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 (2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

(2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3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 上海卷

(四)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14 16 题。( 8 分) [ 黄钟 ]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 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 ___________ 。(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答案:曲牌。

15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仅仅瞬间一梦的感慨。 C 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涵的辨析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水平层级为 E 级。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涵的辨析把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水平层级为 E B
16 诗眼倦天涯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 (2 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 (2 【赏析】

《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第四讲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

【知识要点】
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 一所有修辞

1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朱门酒肉臭)、对偶、社文、反问、反复、通感等。

2 .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怜子谐音双关,指怜子,有爱你之意。 3 .用典:言简意丰,增强表达的含蓄性和生动性。

4 互文:上下文语义各有交叉省略而互相补充。秦时明月汉时关战城南,死郭北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二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直接表达感情,揭示主旨的诗句。 2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山水田园诗、一般写景诗 借古抒情: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 托物言志:咏物诗


象征: 三描写手法 1 渲染 ----- 白描 渲染与烘托、衬托的区别

渲染与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 , 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 , 以突出形象 . 烘托用于诗歌创作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作为陪衬 ,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 也就是不说本意 , 只说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 , 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 对同一事物 , 能够从正面渲染 , 也能够从侧面烘托 .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再如杜甫用特定的景色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天地一沙鸥。 来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个方面,顾名思义,就是说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和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衬托、陪衬、烘托;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例如杜甫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辛弃疾的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阙写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衬如今饱尝愁苦又有苦难吐的心情。

渲染:描摹色彩以增强效果。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却对秋景的描写。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 2 --------

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 ,“ 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想象性。两方面巧妙组 ,“ 便成为引发 的基础 ,“ 便成为 的延伸。例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另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 正面描写 ------- 侧面描写(烘托、衬托、反衬) 4 --------


《鹊桥仙》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

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 --------

例如:( 1 )以静衬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体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 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2 )以动衬(写)静:《鸟鸣涧》 3 )动静结合:杜甫的《绝句》 6 全景 ------- 特写(点 ------- 面)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是后两句是 7 远景 -------- 近景

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 全景、静景; 山顶千门次第开 ”—— 头由远及近、动景; 一骑红尘妃子笑 ”—— 远近结合、慢镜头特写; 无人知是荔枝 ”—— 镜头拉近、特写。

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 是说暮烟浓密, 伤心碧 是说山色转深。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 两句为近景,用一 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 有人楼上愁 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综合示例:曹操《观沧海》(见前)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 树木 百草 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 秋风 洪波 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


8 倒装:有时为了照顾平仄,有时为了照顾对仗,有时为了突出某一意思而用。例如帘卷西应是西风卷帘 四结构方式 1 总领(总起)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总领上阕所写之景。 2 总结

3 过渡(承上启下)

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 4 铺垫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 中秋过后 ,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 看看将近初冬 ; 我整天的靠着火 , 也须穿上棉袄了 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 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 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 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 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 , 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 挪动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由上可知,为下文做铺垫与为下文埋下伏笔这两种写作方法在某种水准上来说,它们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都有为下文服务的共同目的。

古诗中的铺垫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一反常调, 我言秋日胜春朝 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

再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首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5 伏笔照应

06 年上海卷所出张可久的元曲 [ 黄钟 ] 人月圆 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中的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6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 7 扬抑

例如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即是欲扬先抑法。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是欲抑先扬。 【真题演练】: 1 凉州词 (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 q 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 )本诗使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安徽卷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 ]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第一问,内容有两个方面:匆匆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第二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宋词在写离别相思的内容时,通常上下两阙分写聚、散。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分析:先看参考答案:主要使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其实,词人在这里使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是借景抒情,表达离别的孤独与思念。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则是直接抒情,表达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相关古诗鉴赏的备用知识。 (一)各朝诗歌主要思想内容概述。

1.北朝诗——征战尚武(北朝民歌《木兰辞》 2.南朝诗——男女相思(南朝乐府《西洲曲》

3.唐诗——丰富多彩(希望建立军功、反映边塞生活、献诗以求引见和离别思乡等) 4.唐末——悯农怜民

5.北宋——注重理议(王安石《登飞来峰》 6.南宋——爱国情怀(辛弃疾、陆游等) 7.宋明——注重忠义(文天祥等)

(二)古诗中常用修辞手法的使用及作用。 1.比喻——以物喻情

2.炼字——一字传神,情真意烈 3.双关——讲究含蓄,借物喻意

4.借代——通过地点、官职、事物等表情达意 5.对比——表达对事物、世事的喜恶和憎悯 6.衬托——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

7.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而不直露的表达效果 8.倒装——为了照顾平仄、押韵或对仗的需要 (三)情感表达的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物咏怀(送别离愁所借之物、羁旅愁绪所借之物略)


3.借景寓情(包括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衬托等) 4.借事抒情(即是古人的行为举止,如登高凭栏捣衣等) (四)古诗中常见物象所表达的情感。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 荷花:表示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古诗鉴赏到底考查什么。

1.思想内容(包括诗歌的表面内容和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2.形象(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作品形象,但也表现作者的态度、思想。 3.语言

1)用词巧妙(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2)语言风格不同(如清新、浓烈、沉郁、平淡宁静等)

3)讲究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物、事、景、情、议的完美结合。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2)写作手法:衬托、侧面描写、象征手法等。 3)修辞手法:略。

4)其他方面:如平仄/用词/卒章显志/讽喻手法/含蓄/互文/感觉/色彩/远近、高低、大小、明/动静关系等。

[教学反思]
从诗歌鉴赏复习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时,不管什么教学形式,什么教学渠道,一切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水平、发展创造思维、增长智慧才干的都能够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为现实生活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3fcf43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b.html

《高考专题古诗鉴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