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古诗鉴赏 教案

发布时间:2020-10-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古诗鉴赏
高中课外古诗文鉴赏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古代诗歌鉴赏”内容描述提出两点要求:I)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II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外古诗鉴赏


2

古诗鉴赏
1. 上邪(yé 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上邪:上天啊
:上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除非高山变平地,滔滔江水干涸断流,凛凛寒冬雷阵阵,炎炎酷暑白雪纷纷,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断绝!
1)赏析: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是女子写给男子的。
1、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
2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3、这首诗采用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2)清代文学家评论: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3)写作特点: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后六句则用曲笔。作者一连假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恰因如此,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君相知,课外古诗鉴赏


3

古诗鉴赏
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坚强性格。

2. 荆轲歌/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
译: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课外古诗鉴赏


4

古诗鉴赏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南宋三年1192年的秋天,作者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徽宗 (钦宗 )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 安)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
1)译: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理解与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无比愤慨。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诗人为北宋遗民呼号,目的是为了引起课外古诗鉴赏


5

古诗鉴赏
南宋当国者警觉,激起他们的斗志。


4.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妨:遮蔽。
1)译:世间万事都宛如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人生到底经历了几度这凉意的秋?入夜的风阵阵,响动在这长廊,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酒并非好酒,常因客人稀少而发愁,月色澄明,却多被云遮挡。中秋之夜,又有谁能与我一同欣赏这中天的月光,我只拿着酒盏,神色凄然,望向北方。
2)理解与赏析: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我们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苏轼这首词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课外古诗鉴赏


6

古诗鉴赏
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我们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5 点绛(jiànɡ)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蹴:踏。金叉溜:意跑快首饰从头发上掉落下来。
1)译: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2)理解与赏析:上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作者截取了“蹴罢秋千”一刹那镜头。“慵整”用得非常贴切,从秋千下来,两手稍麻,却又懒得活动,写出了少女的娇憨。“纤纤手”形容双手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身份年纪(少女)“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课外古诗鉴赏


7

古诗鉴赏
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和外部动作作了描绘。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3作者与词: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少女时代的词作。
课外古诗鉴赏


8

古诗鉴赏
6.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恬亭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绿树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青翠的山峦。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互相依偎。 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有谁知道这世上幽静的地方还有几个。想着到了深夜还要再徘徊,然后在秋风中望着天上挂着的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


文章鉴赏暂时更新到此,下面是真题。

课外古诗鉴赏


9

古诗鉴赏


1 4首诗《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②直抒胸臆。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如果答出双关,也应给分)
2)①知音稀少,人生寥落的感伤;②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苦痛;③群小当课外古诗鉴赏


10

古诗鉴赏
道,世道险恶的愤懑,以及对国事的忧虑;④不被理解的苦痛,对朝廷理解、重用自己的渴望。(每点2分,共6分,答出3点即可。



2 翻看第5首诗《点绛唇·蹴罢秋千》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 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 “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写少女突然看见外人闯进来赶紧回避,鞋子来不及穿,发髻上的金钗下滑坠地也顾不上拣的匆忙狼狈,表现了少女又气又羞的心情。
课外古诗鉴赏


11

古诗鉴赏
E. 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2)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6分)

答案:(1D E,(D项“又气”表述不当;E项这首词通篇叙事。对一项给3分)
2)①杜诗只写出了少女的婀娜身姿,整个形象显得模糊不清、不鲜明,而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3分);②李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宋代少女形象:既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态,又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3分)

3 翻看第6首诗《太湖恬亭 [2017-天津高考题] 课外古诗鉴赏


12

古诗鉴赏

1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 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赏析。(3分)

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在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享美景。(2分)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室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分)
3)如果是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如果是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如果是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3分)

课外古诗鉴赏


13

古诗鉴赏




课外古诗鉴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bf71d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d.html

《高中课外古诗鉴赏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