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文解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12:46: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愚公移山》课文简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原文无标题。全文四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商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太行:山名,亦写作“太形”。王屋:山名,其山三重,状如屋,故名。方:方圆,见方。“万仞”极言二山之高峻。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阴”“阳”用于表山水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这一段用今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社托愚公形象的高大,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写一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不“本”字与后文呼应;言外之意,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在那里,这就自然引出下面的故事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可以分为三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交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意见

北山愚公”是虚拟人名。且:时间副词,将近。面山:面对着山。“面”在

这里用如动词,是对着的意思。而:连词,连接状语“面山”与谓语动词“居”。迁(yu):迁回曲折,绕远路。“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中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两个词组都作“惩”的宾语。室:家,这里指全家人。谋:商量。汝:第二人称代词,这里表复数,指全家人。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汉阴:汉水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相许:赞成他相,指代性副词,代愚公。许,赞成,同意

以上第一层,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其:代词,指愚公。献疑:提出疑问。魁父(f):小山名。“如……何”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固定结构,意思是“把……怎么样”,焉置土石:在哪里放置挖出来的土和石头。焉:疑问代词,哪里,作“置”的状语。诸:兼词,“之于”的合音。尾:末端,这里指渤海的旁边。

以上第二层,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L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遂:连词,于是。“荷担者三夫”是“子孙”的后置定语。箕:泛指盛土石的工具,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用箕畚……”。京城氏:姓京城的人“京城”是复姓。“氏”本来是姓的分支,汉代以后与姓没有区别。孀:寡妇古代妇女没有社会地位,所以不记她的姓名,而称之为“京城氏之媚妻”。遗男:无父的孤儿。反:返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以上第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改善交通条件。面山而居,出入极为不便,一个“惩字表明愚公所受的痛苦之深。九十来岁的老人,饱尝交通堵寒之苦,现在决心移山,显然不是为了一已之便,而是为了造福后代。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移山的宏伟事业。当他提议移山,并向全家描绘“平险”后天险变通途的美好图景时,立即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杂然相许”,使人想到一家人争先恐后,纷纷表态的生动情景

“其妻献疑”,使文章顿生波澜。文章不让愚公直接答复,而让家庭其他成员纷纷回答,既照应前文“杂然相许”,显示了众人的热情,又说明愚公的意志已化为大家的意志,愚公和家人在移山的创举上,且标一致,团结一心

劳动艰

说明运上路否时多,这些既说明移山的艰三,更托愚公人的力和坚强的决心

一原城民之子帮助移山,也具有深长的含义。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炉,连儿童也欣然参与,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第三段,叙述愚公对智变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共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

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河曲智叟”也是虚拟人名。“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谓语“甚矣”前置,有强调作用。以:介词,凭。残年:余年,暮年。愚公之妻认为愚公“不能损魁父之丘”,而智叟说愚公“不能毁山之一毛”,显然是夸张,是一种嘲讽的口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穿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长息:长叹。息,气息,这里是叹息的意思。心:古人认为心主思,这里指思想。固:固执。彻:通达。弱子:小儿。弱,年少。虽:连词,即使,表示虚拟情况的让步。焉:语气助词。而:连词,表转折。何苦:何患,何愁,愁什么,担心什么。而现代汉语中的何苦”相当于“何必”,意思不同。

到利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愚公认为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另世世代代 月这玛公和智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富含哲理,发人深省,智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他目光短没,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变

坚持挖,终能将之铲平智叟只知道眼前的现状,愚公却看到斗争的前途

:闭愚公理直气壮,智叟理屈词穷,被驳斥得哑口无百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情节的结局 [操蛇之神闻之,惧共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共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据《山海经中山经》所记,山神名叫于儿,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闻之”的“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告之”的“之”同此。已:动词,停止。感其诚:即感()其诚,省略的介词“于”是“被”的意思,译时要补出。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厝(cuo):同“措”,放置。两句中的“厝”字后面皆省略介词“于”,译时要补出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312自:介词,从。陇断:即“垄断”高而不相连的山冈。一说“陇”,高地;断,

阻断。

这个结尾带有神话的色彩。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

抱负和坚致精,开以移的敢后胜利照应文章的开头,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充满了浪没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限制,人和自然的才恬无法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报告中,曾经引用这则寓言故事来教育全党,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全文篇幅短小,然面故事情节显得波测起伏,曲折多,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的过程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却要依靠一家几个人的力量“平险”,使人初见其“愚”。开始移山了,搬运土石用箕畚,工具极为简陋;倒土地点在“渤海之尾”,一年才能来回一次,路程非常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直到河曲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把智叟驳斥得哑口无言,这时,愚公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才一下子充分显示出来。他的形象,也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显得十分鲜明突出。故事中的细节,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遗男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写得比较生动。其中的问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思想的固陋,引出愚公的驳下,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

从公之妻与智叟的问话,结构形式相似,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 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非常委。这是提醒愚公及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是为了设法克服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吓倒,所以接着提出“焉置土石”的问题智叟的问话则充满了讥笑和难他不是像愚公之妻那样说“以君之力”而说“以残年余力”,讥笑愚公的年老力衰,他不是说“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而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讽愚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6476b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b.html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