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市初中九年级数学拓展Ⅱ教学参考资料(含练习册答案)

发布时间:2020-11-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拓展Ⅱ课本
教学参考材料
编者的话
《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的初中数学拓展II的内容,是定向拓展内容,提供希望在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修习。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数学拓II”课本(试验本),用于九年级,现正在基地学校进行第一轮教学试验。为了帮助执教老师理解课本、把握要求和开展实践研究,教材编写人员编写了本册课本的教学参考材料。这本教学参考材料,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不是正式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由于编写仓促,成稿匆忙,《材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只是考虑到新课本进行第一轮教学对参考材料的需要,所以将此很不成熟的《材料》公诸于众。本《材料》提供执教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参考使用,同时在使用中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弥补不足,充实内容,为编写正式的“教学参考书”打好基础。希望这本教学参考材料对执教老师有参考作用,更期待执教老师对此材料提出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 20078

第一部分 课本概述

初中数学拓展II课本(以下简称本册课本)“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直线与圆”两章内容,还有配合各章内容的练习部分。
本册课本内容的确定,其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内容的安排,是在“二二分段,九年级分层”的框架下进行的。初中数学内容的设计,整体上按照六、七年级和八、九年级进行分段,同时在九年级进行必要的分层处理。在初中阶段,以全体学生必学的数学基本内容为课程内容的核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于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普遍需要,构建共同的数学基础;再以学生定向选学的数学拓展II内容,以及学生按兴趣爱好选学的数学拓展I内容和课外活动材料,适当扩充数学基础,形成具有差别性和层次性的数学,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在六年级到九年级所学的数学基本内容中,包括“实数知识基础”“初等代数知识基础”“平面几何知识基础与向量代数初步知识”“初等代数函数的基础与分析初步”“概率与统计初步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将要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其数学知识基础的准备还存在不足。例如在高中数学中,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讨,需要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特征;关于函数解析性质的研究和理解,需要借助于二次函数的直观性质;关于集合与命题的讨论、正弦定理以及在直角坐标平面上深入进行关于圆的研究等,还需要更多的有关圆的知识。因此,安排拓展II的内容并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组织希望在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修习,有助于这些学生充实数学基础知识,改善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本册课本的编写,注重于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内容结构的完善,关注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数学基本内容的需要。同时,重视与初中数学必学课本中有关内容建立紧密的联系,体现内容的整体性;注意保持初中数学必学课本的编写特点,注意把握有关内容的基础性要求,注意改善内容呈现的方式和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
本册课本第一章是“一元一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在必学课本中讨论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基础上,本章着重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次函数的图像相对于x轴的位置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之间的关系、二次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以及它们的简单运用。同时,通过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这两部分知识内容和形成整体性的认知结构,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本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进行探究,既有理论意义(一元n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是方程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又有运用价值(可直接用于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而观察、发现、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函数的思想理解方程,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获得理性的认识。关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在必学内容中只涉及已知条件是函数的三组对应值(即图像上的三点坐标)的情况,这里扩展为已知条件与函数图像特征或性质有关,既突出了待定系数法的运用,又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直线与圆”是在必学课本中讨论直线、圆的基本知识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编写的。本章着重研究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线长定理;两圆的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圆周角和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和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还有四点共圆等。这些内容,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数量关系特征讨论转到定性研究,从一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讨论扩展到两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还把“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引到“四点共圆”的研究。本章确立了一系列关于直线与圆的关系定理,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获得关于圆的基础知识的必要补充,同时进一步得到演绎推理、分类讨论、化归等思想方法的演练。本章内容的处理,特别强调基础性和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育性;有关定理的运用,一般限为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对综合运用的难度有严格控制。
本册内容的呈现,主要采用“过程模式”,通过“问题——活动”的安排,引导学生探索求知。课本中保持有“问题”“思考”“操作”“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有边款点拨、方框解说等版式,以指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和释疑解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思考。
在两章的末尾,分别配备了“探究活动”和“阅读材料”。关于“公路隧道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活动,旨在加强数学应用活动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于“圆的幂和两圆的等幂轴”的材料,是对课本中“圆幂定理”的解说和扩展。
数学练习部分中的习题安排,重视基本训练,也有层次性。“试一试”栏目下的题目,一般有较高的难度,这样的题目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做,主要提供给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钻研精神,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拓展II的教学课时,含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本)》所规定的九年级数学课时中,一般控制为每周2节。本册课本内容设计的教学课时数为29节,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各章教学的课时数建议如下:
第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13课时(11+2 第二章 直线与圆 16课时(14+2

第二部分 各章说明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一、 全章综述
1.教学目标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
⑴经历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观察、分析和发现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是紧密联系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证明以及它的基本运用 ⑵经历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所需独立条件个数的探索过程.知道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形式,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掌握待定系数法的基本运用. ⑶建立起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能以函数的观点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据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⑷通过二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举例,体会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
2.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共13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1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3课时
1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3课时 1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5课时 复习小结 2课时

3.设计说明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扩充,并把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相互联系起来. 本章首先是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在知道了这一知识的直接应用后,又介绍了利用整体代入方法求代数式的值,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新方程或者求已知两数和与积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其次是建立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由图像上发现: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那么公共点的纵坐标为0.y=0,得到相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则这个方程的实数根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 在学生能够利用这一知识直接求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像与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轴的公共点坐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抛物线yaxbxc(a0x轴公共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之间的联系,从而不需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就能利用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符号来判断这抛物线与x轴公共点的个数. 最后介绍了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方法.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课本中,已讲述了由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经过直角坐标平面上三点的条件确定其解析式的方法。现在,先将这一方法进行复习巩固,再讲述由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或图像与x轴两交点坐标加上其他一个条件,确定其解析式的方法。这样,关于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就比较多样了,可按已知条件中含“三点”或“顶点”“两根”,选取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适当形式,运用待定系数法来确定这个解析式.课本中关于二次函数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几何知识的综合应用,二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初步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扩展知识的基本应用;帮助学生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本章内容是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教学重要载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功能.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韦达定理)是方程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中也有较多的应用.关于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进入高中后还要从解析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初中阶段所学的二次函数内容,是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函数内容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本章内容是希望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必须修习的.
在本章的学习中,重点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难点是如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让学生从形、数两方面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有关知识.
24.教学建议
⑴重视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要在激发学生产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等新知识的欲望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进行数学思考,真正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
⑵注意运用类比、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已学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和发展. 课本中指出:“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像与x轴有公共点,那么公共点的纵坐标为0.y=0,得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则这个方程的实数根就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抛物线yaxbxc(a0x轴的公共点的2个数,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根的判别式b4ac确定;反过22来,由抛物线与x轴的公共点的个数,也可以确定判别式的值的符号”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利用图像为学生提供直观认识的支持,形成抽象思维的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对代数的和几何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分析,逐步归纳结论.
⑶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表意见和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逆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建立新方程的不唯一性、有关题目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把握学习难度. 本章学习的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有明确的定向要求,并充分注意到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可满足学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学中不要再增加难度,不要盲目拔高,可控制为以课本的练习与习题的难度为准. ⑸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课本中安排了有关知识的基本应用和实际应用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探索,关注如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转化,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5.评价建议
⑴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重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二次函数的联系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有关技能的形成;注重检测学生落实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引导学生确立必要的、扎实的知识基础。
⑵关注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和感悟.在课堂教学的点评与小结中,要重视对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点拨和交流,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对于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
⑶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应用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于不同解法的比较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小结;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解法和优秀解法,应给予鼓励性评价. ⑷关注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联系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学生在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知识,而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本章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的。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将其纳入学习评价范围. ⑸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运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探究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联系,并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开展探究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具体说明
1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1.教学目标
⑴经历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观察、分析和发现过程,感受获得新知识的成功喜悦.
⑵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并会用于求关于两根的对称式的值、建立其根与已知方程的根有关的新方程等.
⑶在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化归、整体代入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课本中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又称韦达定理)的探讨,首先请学生在表中填写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然后用问题形式提出:“每一个方程的两x1x2的和或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创设了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再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将一般形式转化为特殊形式,从而发现然后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
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对于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的感受。学生通过两次填表,发现这些一元二次方程中两根的和或积与方程系数abc的关系,再抽象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然后加以严格证明,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与证明定理的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首先要求在不解方程的前提下由已知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求方程中的待定系数,把问题转化为关于方程另一个根与待定系数为元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可得到方程另一个根与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其次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与方程中的两根有关的对称式的值,要求学生能根据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对关于两根的对称式进行恒等变形,将对称式转化为关于两根和与积的代数式,然后求代数式的值;再次是求解以给出的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逆用,课本中仍然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了解:如果一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xbxc0(a0,b4ac0x1x2 22bxx,21a成立;如果x1x2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那么这个一个一元cxx12a2二次方程可写作a(xx1(xx20,即axx1x2xx1x2=0其中a0.a的值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方程有无数个,由已知实数x1x2为根的方程不唯一.
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时,现阶段必须强调要注意在实数范围内方程存在两个根的前提条件(当然包含着二次项的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当然,学生到以后会知道,在复数范围内,这个定理也是适用的。

求作一个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方程的根符合给定的条件,如果已知方程是关于x的方程,那么新方程中未知数最好不要用字母x(如关于y的方程),以免混淆.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探究,教师要给于充足的时间,不要急于提示。要让学生真正由自己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经历数学抽象和符号化的过程,享受探究成功过程的喜悦. ⑵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必须强调这个方程应表示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因此,学生在运用时,首先要观察给出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若不是,应将其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其次,要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是否存在实数(此项计算可在草稿纸上完成)然后再确定两根的和与积.运算时尤其要强调两根和是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商的相反数,“负号”不能漏.
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在不解方程前提下由已知一个根求另一个根及方程中的待定系数.可以先将一根代入方程,求出方程中的待定系数;再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得到另一个根。但采用这种方法解题时通常较为繁琐,也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联系不大.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建立了关于未知根与待定系数为元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得到方程的另一个根及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让学生从中感受新学知识的桥梁作用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关于方程两根的对称式的值,学生必须具有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技能,通过正确的变形,得到关于两根的和与积的代数式,然后求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数式的值。这里渗透了化归和整体代入的数学思想方法.
⑸课本中例题4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方程的字母系数的值及方程的两根.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判断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在确定其有实数根的前提下,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转化为关于未知系数的方程,求出未知系数的值;然后将未知系数的值代入方程,再求出满足条件的方程的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从中体会方程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数学的严密性.
⑹在例题5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是可以逆用的,而且建立的方程是不唯一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⑺例题6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正逆两方面的运用,可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将难点分解,化难为易.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要关注基本过程:先设原方程的两根,建立原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再设新方程的两根,并根据题意建立新方程两根与原方程两根之间的联系;然后求出新方程两根和与积的值,逆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建立新方程.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原方程的两根与新方程的两根应分别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⑻例题7有其他解法。例如,根据题意,可以设两个元,建立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这两个数,但解题过程比较长。课本中的解法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建立一个新方程,通过解新方程求出这两个数,让学生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及其解决问题的简捷之处. 3.练习答案
练习1.1(1 1. . 2. (1131(2 .
223. (137(2618 . 练习1.1(2
1 (13(27(35 253.
练习1.1(3 1 34.
11(4 6 . 2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y3y60(2 36y15y40 .
223 (173(2222323 . (2
4222
1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教学目标
1)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能用方程的知识讨论二次函数的一些问题,能以函数的观点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
2)会求抛物线与x轴的公共点的坐标,能根据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3)经历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过程,体会联系、转化的辩证思想以及化归、类比、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的内容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整合,引导学生用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用方程的知识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拓宽基础知识,深化数学理解。数学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数学发展过程在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着手分析和研究新的问题,在较高观点的指导下深入认识知识的本质,这是深化数学学习的方法。本节的中心任务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探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完善二次函数的知识基础,提升数学观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1”的提出,主要是引起学生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的思考,可以放手让学生解答. 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二次函数描述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值变化而变化;给定二次函数的一个值,就得到一个以自变量为元的一元二次方程,可见一元二次方程所表达的是二次函数的某一特定状态,反映了给定的函数值与对应的自变量的值之间的关系,或者给定的函数值是不可能达到的。
2“问题2”的提出,是引导学生探讨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个数及公共点的坐标,“问题1的深化及其所得结论的初步运用。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函数的图像,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看到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个数可能有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只有一个,或者没有公共点;再抓住x轴的点的纵坐标为0的特征,归纳求公共点横坐标的方法,进而确定公共点的坐标.
3)例题1展示了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的坐标的一般过程和表达要求,可让学生先解题,然后通过讲评进一步明确过程和要求。例题2引进了求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或直线ym的公共点的坐标的方法,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思路,把握联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4)在具体探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的坐标的基础上,课本中提出了“怎样判断抛物线yaxbxcx轴公共点的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公共点的情况进行一般的研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已有一定的认识,联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可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以判定抛物线与x轴公共点的个数. 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述结论,教师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5)例题3的学习,主要是运用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根的判别式判断抛物线yaxbxcx轴公共点的个数. 当抛物线yaxbxcx有两个公共点时,可称公共点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当抛物线yaxbxcx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时,这个公共点就是抛物线的顶点,对此只要求学生了解. 6)在例题4教学中,要强调解题的表达格式。本题的题意是为使抛物线与x轴的公共点个数情况符合某种要求,探求抛物线表达式中字母系数m应满足的条件。由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值的符号,可求出m的取值范围;解题过程的表达呈现为> 0抛物线yaxbxc(a0x轴有两个公共点”等的形式。
7对于例题5初学者可能在理解题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分析题意上,可以画一个符合条件的草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感受到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如果抛物线上所有的点都在x轴的上方,那么抛物线与x轴肯定没有公共点。在证明过程中,应该说明这一抛物线的开口向上,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值一定大于零,再指出结论。其中判断这一抛物线的开口向上的步骤不能省略,可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抛物线开口向下的情况,进一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8)例题6有多种解法,课本中给出了两种基本解法,可以进行比较和讲评。第一种解法中,设点A在点B的左边,结合线段AB=6的条件,简化了解题过程;第二种解法中,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
2
2
2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了ABx1x2这一关系式,边款中还提示可进一步得到AB希望学生了解.
x1x224x1x2关于例题6,还可提出其他解法。如:由已知抛物线yx4xm的对称轴是直线,可知-51x2,线段AB=6,可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50)和(10是一元二次方程x4xm0的两个实数根,所以m=(-5)×1=5。这一解法涉及到轴对称性质的运用,学生不太熟悉,因此课本中没有给出,可鼓励学生尝试.
2
23.练习答案
练习1.2(1 1 (1(5 0 (5 0 (2 (00 (3 0 (3 (10 (10 (4 (10 (30.
2 2. (1(4 2 (12 (2 (42 (22 .
练习1.2(2 1. (1 两个; (2 一个; (3 没有. 2. (1k <1k0 (2k=1 (3 k > 1 .
练习1.2(3
1. k20> 0
. 2 yx2x(00 (20 .

2
21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1.教学目标
1)经历对于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所需独立条件的个数的探索过程,体会待定系数的个数与所需独立条件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2)在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三点的坐标的情况下,还有已知图像顶点的坐标或图像与x轴两交点的坐标以及另一条件的情况下,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举例,体会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关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课本中已有已知二次函数图像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三点坐标求解析式的内容. 本节在复习这一内容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根据其他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主要涉及: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和其他一个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和其他一个条件,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这两类问题的解决,同样采用待定系数法;但是所设二次函数解析式通常不用一般形式,而是取ya(xm2kyaxx1xx2的形式。这时,式中的mkx1x2是已知数,再由另一个条件可确定待定系数a引进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两种表示形式,是体现了二次函数图像的重要特征及其有效运用;二是待定系数的个数减少为1个从而使求解过程简便。这样,既充实了有关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又促进了知识的灵活运用。从理论上来说,给定有关二次函数的三个独立条件(已知一个顶点坐标其实是已知两个条件),总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但有时会遇到复杂的计算、变形或解方程问题,因此课本中有关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内容要求,仍限于较为简单的情况,注意对难度进行控制。
在研究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的同时,本节进一步研究了二次函数的直观性质。课本中由二次函数图像在对称轴两侧分别上升、下降的特征,引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值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这一直观性质,其实是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描述,现在让学生了解它,是为学生这高中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打下认识基础。
本节还介绍了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如何将与抛物线有关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和进行问题解决.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例题123的安排,着重于复习已经学过的二次函数有关知识,主要是由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三点坐标求解析式的方法,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讨论,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公共点的坐标等。同时,在分析例题1和例题2中函数图像特征并进行一般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值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引导学生关注“函数值的增减变化情况”,对函数的单调性获得直观的认识。由于本节初学这一性质,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并结合例题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它的运用和表达。
2)课本在“想一想”栏目中提出了“已知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和其他一个条件求解析式”的问题,通过例题4指出了求解析式的方法和过程,并在边款中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知道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时,可设解析式为ya(xm2k,于是设计了例题5,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教学中,要展示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形式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帮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例题6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 “图像的顶点在坐标轴上”这一条件的含义,并联想到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顶点坐标与解析式中系数的关系;然后分析解题思路。要注意“坐标轴”是x轴和y轴的统称,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本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反映了两个不同方向的思考方法。要指导学生周密思维,鼓励学生灵活思维。
4)例题7的条件中,直接给出了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y轴的公共点的坐标,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时,所设解析式取yaxx1xx2的形式,使解题过程更为简便。学生初次运用这一形式,要适当进行讲评,让学生注意已知条件的特点和对所设计解析式的表达。 5)例题8 是几何与代数的综合题,要求学生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到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归结为如同例题7的问题求解。由已知几何条件确定点的坐标,教学的难点,要适当进行指导。
6为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所设解析式可以是yax2bxcya(xm2kyaxx1xx2,要指导学生注意分析已知条件的特点,选用适当的形式。为方便起见,这三种形式的解析式,可约定分别称为“一般式”“顶点式”“两根式”,但不作为专门的“术语”,课本中没有引入。学生只要知道,这三种形式的解析式中都分别含有三个待定系数,需要三个独立条件才能确定;可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选用其中一种形式设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7)例题9中的条件,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有关,学生容易想到用“顶点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 “图像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8”这一条件,提示学生由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图像与x轴的两个公共点坐标,是利用“两根式”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这样更加简便. 这时要注意,由已知截得线段长为8和图像的对称性确定图像与x轴的两个公共点坐标,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画一个草图帮助学生分析。课本中在上一节例题6,利用图像的轴对称性来解题是很最好的方法,但学生不容易想到,理解也可能会有困难中,因此回避了这样的难点。现在的例题9,题中给出了图像的对称轴,有启发作用;而利用图像的对称性来解题是较好的方法,因此不在回避图像对称性的运用并希望学生了解,所以采用了这一解法。“想一想”提出的解法,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尝试,再与给出的解法作比较,从中体会图像的对称性所起的作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例题10是一道代数与几何的的综合题,对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有较高的要求,分设三个小题,形成层次,其用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进行几何关系与代数关系的转化。第(3)小题判断△PBC的形状,显然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⑻例题11与例题12是数学应用问题。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练习答案
练习1.3(1 11yx6x10 2y2x12x16 3y22123xx. 2232123的左侧,y的值随x22(1 抛物线开口向上,最低点的坐标是(,8,在直线x的值增大而减小,A在图像上;在直线x图像上. (2 抛物线开口向上,最低点的坐标是(,12,在直线x值增大而减小,A不在图像上;在直线x图像上. 练习1.3(2 1. 1y2x8x5 2 y2x24x6. 2. y21的右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B254125的左侧,y的值随x45的右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B412xx3. 4223yx6x9 yx6x9 . 练习1.3(3 1. y12xx4. 2yx22x3. 2练习1.3(4 1. y2x4x6. 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y212 x2 2Px24x4(2<x<02 3x4x49,推出1645<0,无解,所以不可能等于9. 练习1.3(5 1 t5. 21y12x 2 4. 25
三、专题解说
公路隧道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1.设计意图
提出公路隧道的一个设计方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经历提出分析方法、进行操作实施、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数学应用意识、质量和效率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建议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对二次函数在隧道设计中的简单应用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一探究活动,在知识应用的层次上有所提高,而如何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选用适当方法进行实施,则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建议组织有兴趣的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
如果学生对提出分析方法感到困难,那么可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按活动小组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再组织交流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
第二章 直线和圆
一、全章综述
1教学目标
⑴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掌握切线长定理并会作简单运用;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并会求特殊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了解两圆位置关系与两圆公切线条数间的关联性并会求两圆公切线的长. ⑵在角与圆的相对运动中认识圆周角、圆内角、圆外角和弦切角;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知道弦切角的概念,初步掌握弦切角定理;会利用圆周角和弦切角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⑶理解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会利用这些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知道这些定理揭示了两条相交直线与圆有特殊位置关系时所成图形的度量性质. ⑷知道圆内接四边形和四点共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会利用定理判定简单的四点共圆.
⑸体会几何由实验归纳到推理论证的过程,了解几何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圆的有关知识内容的基本结构,进一步认识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共16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1 圆的切线 6课时 2.2 与圆有关的角 4课时 2.3 与圆有关的线段 2课时 2.4 圆内接四边形 2课时 复习小结 2课时

3设计说明
本章内容是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圆与正多边形”一章内容的延续,是在学习了圆的基本性质以及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由直线与圆构成的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性质,完善平面几何的知识基础,展示平面几何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本章内容的编写中,有以下几点基本思考:
关于“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整个初中平面几何的编写,遵循了由“实验几何”逐步进入“论证几何”的过程,通过实验几何对平面几何进行探源和奠基,在论证几何中对平面几何进行严格化和系统化.本章内容作为初中平面几何的最末一章,希望能体现“论证几何”中“定义→判定与性质→运用”的基本结构特征。另外,平面几何的许多结论首先来自于实践经验,但也有一些则是纯思辨的结果,平面几何也有其自身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如常从判定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探索其性质定理,这些也是学习平面几何的价值所在之一.
关于“图形运动”.我们将图形间的不同位置关系理解为由图形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并且可以用某些量来加以描述;不同位置关系间的转换可视为某个量由一个临界范围进入了另一个临界范围,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数与形的内在一致性.本章第2节关于与圆有关的角和线段,总体上是以运动的观点来引出有关概念。如弦切角概念的引入,采用的是由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角来逼近,体现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关于几何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几何研究总是由简单向复杂,同时对复杂问题总是设法分解为简单问题来解决.学生在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学习了最简单的直线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本章学习的内容中很多是关于两直线与圆、两圆与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情况下的有关判定、性质以及度量关系,这体现了数学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对于更为复杂的问题,则是通过将其分解进而转化为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来解决的.如圆周角定理揭示的是两相交直线与圆在特殊位置情况下关于角度的数量关系,而对圆外角、圆内角、弦切角等,都是设法化归为圆周角来加以解决的.

4教学建议
⑴把握核心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本章的核心内容,一是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二是圆周角与圆周角定理.一方面,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中圆与直线相切的延续,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学习切线长定理与有关公切线计算的前提;另一方面,圆周角与圆周角定理是研究一个圆与两条相交直线的出发点,圆内角、圆外角、弦切角的研究都化归为圆周角问题来加以处理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的证明,都依赖于圆周角,它们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了一个圆与两条相交直线的度量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也都由圆周角作为切入口.有了这两个核心内容,全章中的其它知识点才得以被有机地串联起来,知识结构才得以建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内容.掌握了上述两个核心内容,全章的内容才能掌握。
⑵落实问题驱动,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是数学研究的中心,一般地说,任何数学方法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同时,“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所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目的,那么他的学习态度通常是消极、被动的,最终也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尤其是在教学的引入部分。“问题”能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当然这里所指的“问题”,可以是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内部问题.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应注意适切性,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在本册课本编写中,已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拟一些问题,不必生搬硬套.一旦学生明确了“问题”的目标所在,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就能更好地被已有知识同化,有机地纳入其数学知识结构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把握基本要求,控制运用难度.本章作为拓展Ⅱ中的内容,是为进入普通高中的学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对于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圆周角与圆周角定理等核心内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而其他一些知识,一般以了解、认识为主,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利用核心内容解决其他内容过程中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对例题、习题难度的认识。作为拓展内容,不应视课本中有关例题、习题的难度要求为最低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而应视为目标要求,认识到达到例题、习题的难度要求即可满足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不必再作提高.
⑷关注数学思想,弘扬理性精神.在数学学习中,就大部分人而言,他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等,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伴随他一生的是数学的思想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这些知识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不断地潜移默化,使之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受用终生,这也许是数学教学的终结目标之一.在本章中,较多地体现了化归与分类讨论的思想,其他的数学思想也应在教学中注意挖掘.

5评价建议
⑴关注学生对几何知识结构体系的认识.初中平面几何的教材编写采用了从“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的路径,几何知识由比较零乱、比较分散逐步走向有序、集中并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本章作为初中平面几何的最后一章,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认识.以此为蓝本,学生可以对以前所学的几何内容作类似的结构化处理,形成对初中平面几何的整体认识.在教学评价中就应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认识.
⑵加强学习的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参与教学的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反应,应得到教师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得到教师正面的肯定评价时,会进一步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得到教师的学习指导时,他会及时地纠正一些不良行为,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前提之一.
⑶关注学生平面几何基本观念的形成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学完初中平面几何,学生应对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形成一定的认识,如正确、简明、有序的表达,严密、充分、有据的推理,直观、猜测、合理的思考等.同时,蕴涵于知识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形成科学思想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分类讨论思想,问题转化思想等。这些不仅在教学中需加以重视,同时在评价中也应得到体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具体说明
21 圆的切线 1.教学目标
⑴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简单问题.
⑵理解切线长的定义,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会运用切线长定理等来求特殊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⑶认识两圆位置关系与它们公切线条数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切线长的概念,会求两圆公切线的长.
⑷进一步体会几何论证的严密性,感受几何表达的简捷性,提高观察归纳、猜测提问的能力.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围绕圆的切线展开的.开头,利用复习的方式与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相衔接,在复习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基础上,着重于运用这一定理进行推理论证;然后,从判定定理逆命题的角度研究切线的性质,再导出切线长定理。进一步的研究,是以两圆位置关系与公切线条数间的内在联系为入口,从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相切关系深入到一条直线与两个圆的相切关系,探讨两圆的公切线的位置特征和度量性质.本节各部分内容间有密切的联系,在逻辑上是有序的,在程度上是递进的,在结构上是自然的和比较完善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推导结论时,“过半径的外端”这一条件不可省,这表现了论证中论据的充分性,而学生有时会忽视它,教师应作出提示,逐渐培养论证的严密性.
2)在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从判定定理逆命题的角度研究有关性质,是几何研究的常用方法;同时,在解决有关圆的切线的问题中,“联结经过切点的半径”是常用的辅助线.
3)在研究切线长定理之前,应对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问题:“过圆外一点如何作这个圆的切线?”着手,这个问题的由来是数学严格性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直线的转动,借助直观的方法画出切线(平时的画图就是如此),但这种画法无法保证直线与圆公共点的唯一性;于是,必须探讨“过圆外一点作这个圆的切线”的严格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法,由此看到切点的位置是确定的;而如何确定切点的位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切线长与切线长定理.
4)三角形与圆是基本的几何图形,研究两者之间的一些特殊位置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运用切线长定理就是对其作研究的方式之一。学会计算特殊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的需要,要让学生理解计算特殊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的方法,而不是单纯记住计算公式.
5)画两圆公切线的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从中发现两圆公切线的条数与这两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里对两圆公切线的画法不作严格要求,可指导学生根据“切”的意义通过移动直尺画图,不必介绍两圆公切线的作图方法。在完成“填表”以后,让学生思考“想一想”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辩证地认识问题。
6)例题9是几何计算问题,是切线的性质和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的直接运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性质。本题的教学,还要求举一还三,引导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对不同位置关系下两圆的公切线位置情况进行思考,推广结论。通过本题的讨论,不仅归纳了关于两圆公切线的位置特征,而且从度量计算的角度向学生启示:两圆公切线的的位置由这两圆的半径及圆心距完全确定。让学生感受到,给定相离或相切的两圆,则它们的内、外公切线的位置是确定的,这时公切线分别与两圆相切的切点位置也是确定的。有了这一铺垫,后面再研究两圆公切线的长,就有了逻辑上的基础。
7例题10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的基本运用。同时,通过本题以及练习215)中第2题启示学生,内切的两圆的公切线上的点具有数量方面的特征,引起学生对“从数量关系方面研究图形性质”的关注。
8在例题11中,将求公切线的长的问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再通过对“想一想”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学生可以得到关于求公切线的长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和方法.
9)例题12和例题13是两圆公切线与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要展示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做好解题后的讲评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图形中的一些基本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练习答案
练习
2.1(1 1.提示:AO=BOOCAB.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示:联结CO.DOCACAD30DCO90. 3.提示:设AB交⊙O于点D. 等边BCDDCDBADA30BCA90 练习2.1(2 1.提示:联结OP.OPAB. 2.提示:联结OP.OPABOPCDCPDPCPDP. 0000r312r7. 3.提示:联结ODOE.得正方形ODCE.令半径为r,4r4练习2.1(3 1(12,1,0
(255,90.
060,23. 23提示:联结OAOB,得正方形PAOBOP练习2,1(4 115 2 65
2PC21. 3(1提示:AB=ACAD=AFBDCFBECE
r(2提示:练习2.1(5 2S243C162
1(1外离,4 (2相交,2 (3内切,1 (4外离,4 (5内含,0 (6内切,1
2222POPOTOTO18 12122.提示:练习2.1(6 1 12 2
33,60
3.提示:
O1DAO1DB,O2DCO2DAO1DO2118009002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与圆有关的角
1.教学目标
⑴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定理,会利用圆周角定理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⑵了解弦切角的概念,掌握弦切角定理,并会利用弦切角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⑶体会数学处理问题中化归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 ⑷增强数学探索精神,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前面对一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情况,已经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讨论;本节内容是以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背景,研究与圆有关的角。我们知道,两条相交直线的相对位置,通常可用它们所成的一个角来刻画;而一个角(不是平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是两条相交直线,顶点则是这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可见“角”与“两条相交直线”有密切联系。如果一个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那么按角的顶点在圆内、圆上或圆外,就得到“圆内角”“圆周角”或“圆外角”;其中,顶点在圆心这一特殊位置的“圆内角”就是“圆心角”。如果一个角的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那么按角的顶点在圆上或圆外(不可能在圆内),就得到“圆“弦切角”或“圆外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都与圆相切,那么角的顶点一定在圆外,这个角是“圆外角”(它是从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所成的角)。在与圆有关的角中,“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是特殊的角,它们是本节讨论的重点。关于“圆心角”,在九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基本内容中已经建立了它与其所对弧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知识的基础;进一步建立“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以及“弦切角”与“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主要任务。在推导“圆周角定理”和“弦切角定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思想方法;同时,这两个定理分别揭示了“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弦切角”与“圆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也是化归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本节开头,可利用多媒体,以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背景,提出与圆有关的角的概念,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存在不同类型的与圆有关的角(不必进行具体分类)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与圆有关的角。然后,对圆心角的有关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整理,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
2从操作入手,引进圆周角概念,同时让学生感知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归纳描述这一等量关系的命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需要分类讨论。“试一试”栏目中提出的操作与思考,是为证明定理作铺垫,要让学生先活动,再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思路。要重视证明定理的思路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和经验,为证明弦切角定理打下思考基础。
4)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理,本身有重要的运用。可用“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命题,再放手让学生进行证明。
5例题1是圆周角定理的直接运用,其中涉及到分类讨论。可让学生先求解再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分类讨论的意识。
6例题2既是圆周角定理的基本运用,又是对“圆内角”问题的讨论;还引进了“圆内角”“圆外角”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它们与有关圆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圆内角”“圆外角”分别与有关圆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不要求学生掌握。
7)例题3和例题4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要求,是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进行设计的。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证明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不要偏向于强化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8)关于弦切角的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利用问题导出弦切角定理的过程。课本中由通过圆周角的顶点运动的方式引出弦切角,比较自然地引起学生对弦切角和圆周角关系的思索,进而通过严格的论证获得定理,展现了概念形成和定理获得的基本过程.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可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进行讲解,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思想方法的体验。
9)例题5678是弦切角定理的运用,有一定的综合要求。同样要注意,这些例题及相应的练习题,都是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进行设计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证明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不要在弦切角定理与其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提出过分要求。
3.练习答案
练习2.2(1 1.利用直角画两条不同位置的直径,交点即为圆心. 2.提示:ADEACEBCEBDE
3(1提示:DABDACDBCABCACBDACBD (2120 练习2.2(2 1.提示:联结AD,PDABPD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示:ACEDBE
00AEBEAB90,ACBCAD903.提示:联结BE,, ACBAEBBAECAD
练习2.2(3 1115 230
3提示:联结OD,ODl,ODAOADDACOD//ACACl 练习2.2(4 1提示:P作两圆公切线MN,CAPCPMDPNDBPAC//BD. 235 3.提示:
DE=DCDECDCE,DECBBCE,DCEECADCA, BOCABCEACE.
023 与圆有关的线段
1.教学目标
⑴了解相交弦定理,会直接运用相交线定理进行简单计算.
⑵了解割线定理与切割线定理,会直接运用这些定理进行简单计算,体会定理的内在联系.
⑶知道与圆有关角和线段中的有关定理,是从角度和长度两个方面反映了两条相交直线与圆不同位置关系时的度量特征.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在上一节学习了与圆有关的角之后,本节从与圆有关的线段的视角进一步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特征。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方面要考虑这两条直线与圆是相交还是相切,另一方面就是它们的交点在圆内还是在圆外。以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交点或切点、还有这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为端点,得到与圆有关的线段。对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讨论与圆有关的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本节的任务。将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得到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们是本节教学的中心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圆的两条割线相交,这两条割线的交点可能在圆内、在圆外或在圆上。当交点在圆上时,所得到的与圆有关的线段是两条弦,这两条弦构成一个圆周角;关于这两条弦的长度之间的数量关系,通常只是相等与不等的关系,这里不作进一步的讨论。可直接告诉学生,课本中对于相交割线上的有关线段的讨论,是针对交点在圆内和在圆外这两种情况,让学生获得整体的认识并进行整体的把握。
2“问题1”把对于相交割线的讨论引到交点在圆内的情况,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导出了相交弦定理。这一定理的证明的难点是构造两个三角形,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由相交弦定理推出“弦与直径垂直相交”时的有关结论,是定理的直接运用,不要求把结论作为推论来对待。
3“思考”中提出的问题把对于相交割线的讨论引到交点在圆外的情况。同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导出了割线定理。要引导学生认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推导相交弦定理和割线定理的知识基础,从中体会几何演绎的思想方法。
4对于相交切割线上的有关线段的讨论,是相交割线上有关线段的讨论的自然发展;关于“问题2”的探究,先由割线定理通过运动变化引出猜想,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证明。对于“问题2的思考和解决,其中渗透了运动、联系的观点和极限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了几何演绎的思想方法,要让学生有所体会。
5)本节的有关定理统称为圆幂定理,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材料”进行认识。利用圆幂定理,可以解决许多与圆有关的线段长度计算问题。在教学中,对定理运用的难度应有效控制。一般只要求学生认识到圆幂定理揭示的是四条线段间的一个等量关系,可由三条已知线段长求出第四条线段长,或将等式看作一个一元方程,利用解方程可求出未知量.学生从从数量关系的侧面认识两条相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特征,体会其中的辩证思想。
3.练习答案
练习2.3(1 116.5 2.提示:CECFCACBDBDADGDH 37.2 练习2,3(2 12 2 2 3233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圆内接四边形
1.教学目标
⑴知道圆内接四边形概念与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会运用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⑵知道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能在简单的情形中运用定理判定一个四边形内接于圆或四点共圆.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学生已经知道,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外接圆。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对四边形的外接圆的存在性问题,引出四点共圆的问题。本节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从分析和把握圆内接四边形的基本性质着手,再寻求四边形存在外接圆的条件,导出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从而得到判定四点共圆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多边形与圆的相接关系,已在九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课本中指明。“问题1是引导学生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再利用圆周角定理,推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这个问题,可放手让学生解决;定理的证明过程,可重新按“证明”的格式要求进行规范表述,师生共同完成。
2例题123是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基本运用,要注重于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切实控制难度要求,让学生体会圆内接四边形一定具有“对角互补”“任一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的特征。
3“问题2”是引导学生反思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内接于圆,而探讨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常用的思考方法。要让学生经历导出圆内接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过程,对几何研究的思想方法加深体会。
4)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就是四点共圆的判定定理。例题4和例题5是圆内接四边形判定定理的基本运用,在练习242)中再安排了判定四点共圆的运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定理。在教学中,要关注基本要求的落实,不要扩展内容和拔高要求。
3.练习答案
练习2.4(1 1100 2.提示:CDABFABE180. 3.提示: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ACACBABCPDCDCADACPACD. 练习2.4(2 1.提示:ADEABCADEABCBCDE四点共圆. 2.提示:DBBFECDEF四点共圆. 3.提示:如图,联结DEHFFD,则
D B

A F C FHCCEDFDEHF四点共圆.
E H 三、专题解说
圆的幂和两圆的等幂轴
1.设计意图
在课本中将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与切割线定理统称为圆幂定理,但没有指出圆幂名称的含义,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代,同时更能从圆幂的角度去统一地认识上3个定理,进一步体会在图形运动变换下其内在的统一性.
2活动建议
圆幂定理所反映的是几何研究中不变量的寻找,这在初中平面几何研究中不多见(P36 10即为一例),但它是整个平面几何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师应对此有明确的认识.这份阅读材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只需了解即可,而对于一些数学基本功较强,对数学有兴趣、探索精神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对所学习过的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从“不变量”的角度去探索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 练习册习题答案或提示

第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
习题1.1(1 3177 (30 (40 4846617 (5 (63 (7pq. 5541(1 2-3 (22. (1 x=-3 (212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2122 (24. 32 . 8 3. 3习题1.1(2 1(1 (5551 (2 -2 (3 (4 3 221 (6-4 . 22. m=3, x11 , x25. 3. (1 4m+1>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m1 . 4. m2,AC3,BC4 . 习题1.1(3 1(1 4y8y50 (2 y6y70. 222. (1 -25 (232,2 (3222323 . 223. (1 y4y20 (2 4y48y90 (3 3yy20 (4 y3y110. 22习题1.2(1 1(1 (330 (0 (0-9 (2 (00 (30 (00 221(3 (20 (-50 (0-10 (4 (10 (0 (0-1 . 35-2 . 32. (1 (-2-2 (-3-2 (2 (-2-2 (5-2 (3 (-1-2 (3. (1 (11 (31 (2 (20 (3 . 4. (1 A(-10 B(-30 C (03 (2相似 . 习题1.2(2 1(1 有, (-20 (-40 (2有, (-30 (3 无; (4 . 2. >0,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 3. (1 a=1(00 a=-3(-20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k=-3(4. m<110;或 k=2(0 . 321. 47775. (1 k>k1 (2 k= (3 k< . 888习题1.2(3 1k16>0,所以此函数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2. 8m0,所以此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一定有公共点. 3. 3k4<0,所以此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无公共点; 又因为a<0,所以抛物线全部在x轴的下方. 4m=10(-10 (-50 m=-6(-10 (30. 5. m=12(30 (60 m=-2(-10 (-40. 222习题1.3(1 1(1 yx4x1 (2 y4x3x1 (3y2xx3. 2. (1 A在此函数图像上,点B不在此函数图像上; (2 (40 (-20 (0-8 (3 此函数图像开口向上,顶点的坐标是(1-9
图像在直线x1左侧的这部分曲线下降,图象在直线x1右侧的这部分曲线上升. 3. (1 B的坐标是(40 (2此函数解析式为 yx3x4 (3 顶点的坐标是(图像在直线x2222325 2433左侧的这部分曲线上升,图像在直线x右侧的这部分曲线下降. 22习题1.3(2 1(1 yx6x7 (2 y2x4x1. 2. yx4x1. 3. y2x8x8. 4 y2x8x8. 5. yx25,或yx10x25,或yx10x25 . 22222222习题1.3(3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y2x6x8 (2 y2. y21212 (3 y2xx3. xx322123x2x. 3. yx22x3. 2224 yxx2. 习题1.3(4 1yx4x5. 2. yx4x3. 3. yx4x. 4 y222123xx. 22习题1.3(5 1y1225xxOB的长是10. 123322. (1 yx20x800(2x10时,出售鞋的净收入y(元)随着提价x(元)的增加而增加. 12x4
955(2x2时,y3,因为32.5>0.5,所以货车能通过. 99124 解方程2.50.5(x36,解得x3,所以限宽为3. 93. (1 y
复习题
A 1.(11313 (2 0 (30 (4 25-7. 2642.(1不是; 2)是. 3-2m=1. 4. 6yy20. 5. a1时, 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是(10 a1时,图像与x轴的公共点是(2210. 26 (1yx4x3 抛物线开口向上,最低点的坐标是(2,7在直线x2左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A在图像上;在直线x2的右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y3x2x1 ,抛物线开口向上,最低点的坐标是(,,在直线x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A在图像上;在直线x而增大. (3yxx6 抛物线开口向下,最低点的坐标是(,6在直线x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A在图像上;在直线x而减少. 2212331的左31的右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312141的左21的右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211,4,在直线2211x的左侧,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A在图像上;在直线x的右侧,y22(4 y2x2x4 ,抛物线开口向下,最低点的坐标是(2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少. 7y4x16x12. 8y9y2x4x6. 10 (1销售量450件,销售利润是(50540(500510154506750 (2y(x40500x501010x1400x40000
222123xx4. 42 (3 10x1400x400008000,解得 x160x280. x=60时,4040016000> 10000,不适合,舍去;
x=80时,402008000< 10000,所以销售单价应定为80. B
1 (115215 (26 (3 (42. 2222 (1(m60, 所以抛物线与x轴有公共点; (2m6m2,抛物线与x轴交点之间的距离为2.
123xx4. 422522510(x0.42x2x 4 (1 y636338161614< 5 (2x32时,y . 由于10所以运动员会出现失误.
553333 y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直线和圆
习题2.1(1 1A
ABAC,B300C300002CADC30BAD90
ADDC3.联结OC,CAB中点OCAB
4.过CCHABH,RtACH,C30CH01AC
21ACDAC中点
2CDCHCD习题2.1(2 1A 2A(4,3OA5
OCAB03:联结OC OC//EFOCDG56
EFABOD=OCDOCD56E18025668 4.证明:联结OD,作OHACH,⊙OAB相切ODAB 5.联结OAAB=ACOA平分BACODOH
0
0
0
0习题2.1(3 1。⊙O内切于ABCAFAE4,BDBE7,CFCD5
AB11,BC12,CA9
2(1APCBPCPACPBCPACPBC
PCPC(2PAEPBDPAEPBDAEBD APEBPD3.联结O2AO2AO1A,RtO1O2A, PAPBPAPBO1AO1O2O2A24
习题2.1(4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 (240 2.令HEFG为四边上的切点
AHAGBHBEABCDADBC CECFDFDG3.联结OA AOPPOBPAOPBO90OCOA
OPAOPBCAOC0AOPPOBCAOCAOPCAOAC//PO
4(1联结AO,OABAC均相切
BAOCAO,AB=ACBOCO
(2联结CDODAB RtAOB中,
AO习题2.1(5 AB2BD23ODOAOB12 AB51(14 (23 (32 (41 (50 2O1P:O2P2:3O1P4cm,O2P6cm
313(8312 410(536 5.⊙P与⊙O只有一条公切线P与⊙O内切rP85rP313.
2
2
2
2习题2.1(6
1.设⊙O2的半径为r282
3.联结O1B,O2CO1B//O2CBO1O2CO2O1180
O1A1O1B
0(r42(r4212r9tg5. 1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00BO1A1BA1O120 BAOCOA18011220180CO2A2同理CA2O22PA1A2PA2A1900A1PA2900
4(1O1O262;(2 O1O2210;(3 O1O222
习题2.2(1 1.共6对.ABDACDAPBDPCBACBDC等. 2BDC25BOC50AOC130
3.不是.相对于弦AB,弦AC的位置可有2个,即图中ACAC 4.圆心角3600'0001900,圆周角450
4习题2.2(2 1.联结OE.在RtOEM中,OEOC2OM
OEM300EOA300 ABE150又在RtOBC中,OB=OC CBO450EBC300
2ABBCCDCADADBCDB AED1400CADADB200
ACD1800CADADBCDB1200
30ABCACB65 0BAC50BD平分ABCDBC32.5
0ABACADBACB65EADBDBE32.5 4.联结BG
00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DBCCADCBECBHCBGBEAC     又CBGCAG                 BDBDBDHBDGDHDG             BDHBDG900习题2.2(3 1AB是⊙O直径ACB90A20BCD20D50
0
0
0
01800x2.设OABxBAC90x,AOB
2
011800x90x100x600
32
03.在RtACDAC32425
BACD25. ABCACDAB04ACB90D004. ABCACBBAC57A66
同理,B48C66
0
0习题2.2(4 1.联结ADCD平分ACBACDBCD
l为⊙O的切线ADlACD
BCDDABDABADlAB//l 2.联结ADAC是⊙O的直径ADC90
EDEA均是⊙O的切线EDEAEDAEAD
0BDEEDA900BEDBEDEBEAEB
0BEAD903.直线l是⊙O的切线ACDABC AB是⊙O直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B900ACDBCE900
BElACDCBEABCCBECBEBCE9004MC平分NCBBCMMCN
CM是⊙O的切线,BCMBAC,CADDCPMCN
BACCAD. 习题2.3(1 1 PC=a,则a(5a16.解得 a12,a23
PC:PD23PC:PD 322.延长AO1交⊙O1BO1BO1A145
在⊙O1PE在⊙O2PCAPBP3
APPO12CE1
131
23PAPBPCPD13PC(PC1,解得 PC4CDABCHHD2
AHHB5AHHB4
AH1BH4RtBEHEB42
EDECEFEB26EF42
3EF22习题2.3(2 1 FBFAFEFB26
2FCFBFAFDFC6BC36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EPAPBPCPD4(4536PE6 3MAMDMCMBMAMB6
2
2
262MD(MD9
MD34ATADAEAE2ACAEEC22313 22习题2.4(1 1
0A:C2:3A7200A:C180C108
0B:D1:3B450BD1800D135A:B2.联结BD
8
5ADCDABDCBD250A900250650C180A11500
ADC1800ABC13003.联结AB.在⊙O1EBAD;在⊙O2FBAD
EF
CE//DF4AC平分BAD
DACEACCDCBACCEEACECADE又四边形ABCD内接于⊙ODCBEADCEBCADBE

习题2.4(2 1 6组.有(A,E,H,F,(B,C,E,F,(B,D,H,F 2.联结DEFG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GEA900(1DGEEFDD,G,F,E四点共圆.
0AFDA90(2(1ADEEFG,又DE为中位线DE//BC
ADEBBEFGB,C,F,G四点共圆.
3.平行四边形ABCDAC
又平行四边形内接于圆AC180AC90 同理BD90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0
0
0复习题 A
1 联结OD
ODBCOD//AC
OBODODBBDEACODDE
2.联结OEOEAC.在RtABCAB1229215 OE//BCAOEABC
ABACBCOE:OABC:AB3:5OE3k,OA5kOBOE3k3k5k1515k8AD5k3k3
154A:B:C2:3:4000A40,B60,C80 0ABC18000ADAFADF70DEF70
同理,EDF50,EFD60EDF:DEF:EFD5:7:6 4.作OHOCH.在RtOOH,OOH45
'
'
'
0
0
0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r1'rr2
r'322r5.联结AB.在⊙O1,CABE 在⊙O2,DABF
CD
CE//DF6
PA=PB APD18002PABPAADAPB2BAC BAC900PAB7.过P作⊙O1的切线PT,PT也是⊙O2的切线. AB切⊙O2C ACPTPCBAPTACPBBPCAPCBPCTPCAPTAPC8.1ADAEAIAH,ADAIAEAHDEIH
2ABACBECH.BFBGBEBDBFBGCGCFCGCFCHCIBFCG.9.联结BG

BDADBHBGGBDCBE
DHDGBEAC
CADAHE900,EBCBHD900,AHEBHD
EBDGACGBDA,B,G,C共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1 令半径为r NTO2O32rBHCT3r2r23r1r314
2.令P,Q,RAB,BE,ED上切点
OPAB,ORDCP,O,R共线
AB//CDOPOR2BPCR624 BQ4ER=EQ=x RtBCE
(x1242(4x2x1
CE33.联结EF
A,D,E,F共圆DBFE AD//BC DC1800BFEC1800B,C,E,F四点共圆.
4(1RtAOP
AP42325
OHAPH,联结OA,OP
S梯形ABCPSABOSOCPSAOPOH2OB11115442215OH 2222AP为⊙O切线
(2ABOBAB为⊙O切线AHAB4 5.联结AO并延长交小圆于C,D两点. 令小圆,大圆的半径分别为rR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ANACAD(Rr(RrR2r2
同理,BPBQRr
6 联结O2A,O1D,PHADH
AC是⊙O2的切线O2AAC
DAC中点O1DACO2A//PH//O1D PO1O2中点HAD中点PA=PD

2
2工程施工日志填写范本
一、路基部分:
日期
xxxxx
天气

温度
18-27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施工现场地表情况
Xxx里程段属于个别路基段,工点位于焉耆盆地,地势平坦,地表主要为荒地,植被主要为灌木,地表盐渍化程度严重,地层这个、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粉土、细砂,地表情况与设计相符,设计要求铲除地表30cm~50cm厚表层盐渍土换填圆砾土。局部采用土工织物在地表以上30cm80cm处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的稳定,防止毛细水的上升。 二、施工前的准备情况
1、测量班组根据设计将xxx里程段路基中线恢复。
2、安排1CAT330挖掘机装料,512T自卸车运料,1辆水车洒水,1辆推土机清表,118T压路机和一辆铲运机修便道,并安排洒水车现场洒水。
3xx日对料场的填料进行见证取样(取样人xxx,见证监理工程师xxx,送检中心实验室试验报告的结果为A类填料(报告编号:xxx,可以进行基床表层的填筑。 三、当日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
1xxx里程填方段安排1CAT330挖掘机装料,512T自卸车运料,1辆水车洒水,1推土机清表,118T压路机和一辆铲运机修便道。共完成基床以下部分土方填筑xxx立方米。
2xxx里程挖方段安排2xx型挖掘机,xxT自卸车运料,。共完成土方挖方xxx立方米。 3xxx里程挖方段,石质土采用爆破(简要叙述爆破方案),共完成石方xxx立方米。 4xxx里程段,路基施工至xx标高,铺设土工织物xxx平方米。
5xxx里程填方段开始进行基床表层填筑,根据要求选择xxx200米,作为试验段路基填筑,填筑松铺厚度控制在0.5m,压实厚度控制在0.3m,洒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的-3%_2%以内。 四、施工中检验检测情况
1、对xxx里程段路基底层填高xx处进行K30检测自检,共检测xx点,合格xx点,检测人:xxx,检测报告编号:xxx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xx里程段路基底层填高xx处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灌砂法检测压实系数,共检测xx点,合格xx点,检测人:xxx,见证人:xxx;检测报告编号:xxx
3、驻地监理对进场土工材料进行检测,检测人:xxx,见证人:xxx;检测报告编号:xxx 五、施工报验情况
1xxx里程段路基底层xx层填筑各项指标自检合格,进行报验,监理工程师xxx对该段路基进行了K30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同意进行进行下一层路基填筑。 六、安全情况
今天填筑xxx段既有线帮宽路基,根据既有线施工要求(简述既有线施工中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施工未发生安全隐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f0782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98.html

《最新上海市初中九年级数学拓展Ⅱ教学参考资料(含练习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