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0-04-28 08:2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腊八粥》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脉络,体会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形象特点。

3.揣摩蕴含在传统节日美食中温馨的情感,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二、 预习检测

1、 走进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 等。另有散文集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的作品语言 在文坛中独树一帜,有中国“ ”的美誉。

2、 腊八节与腊八粥:腊月,农历的十二月也是年末的意思。上古时代,冬季祭祖的日子叫“大腊”,腊月初八渐渐定为“腊日”它祈求着丰收、寓意着吉祥。早在宋代,腊八喝粥已成风俗,皇帝向众大臣赐粥,百姓熬粥馈赠亲友,一碗热粥传承千年历史。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3、 字词检测:

là )月 kuài )子 甜( nì lì )子 塞( guàn

浓( chóu hè )色 染( gāng 嘟囔( )(

咽( 搅和( 汤匙( 唾沫( )( 沸( )腾

三、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

作者围绕着“腊八粥”,写了主人公八儿等盼粥、( )粥、( )粥、( )粥、吃粥等过程。展现出了一幅( )的画面,表现出了一家人的( ),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对生活的( )之情。

2、绘制写作顺序的思维导图(将详写和略写部分标注出来)

四、 再读文本,分析形象

1、再读课文关注八儿形象,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将八儿塑造的生动可爱。在课本上进行批注式阅读。

【盼粥】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这句话中都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②“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眼睛急红了”说明什么?可以看出此刻的八儿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呢?八儿是真的饿了吗?

“那”字富有怎样的意味。

④可以抄写其他你觉得人物描写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想粥】

2、 八儿如何计划分粥的?可以看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猜粥、看粥】

3、 八儿猜想和看到的粥一样吗?分别画出描写猜想中的粥和看到的粥的关键词。看一看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

4、 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写粥呢?

【吃粥】

6、八儿终于吃上了腊八粥,尝试四个字概括他吃得怎么样?

五、研读文本,总结手法

1、思考:详写煮粥等粥,略写吃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品读文章,探讨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从文章中画出描写腊八粥的词句,抄写并进行赏析。

[] 赏析下面这段文字,指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拓展延伸,对比赏读

冰心《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梁实秋《粥》

我不爱吃粥。小时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因此非常怕生病。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抗战时在外作客,偶寓友人家,早餐是一锅稀饭,四色小菜大家分享。一小块酱豆腐在碟子中央孤立,一小撮花生米疏疏落落的撒在盘子中,一根油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一小丘,一个完整的皮蛋在酱油碟中晃来晃去。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也有例外。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砂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不用剩饭煮,用生米淘净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再佐以笋尖火腿糟豆腐之类,其味甚佳。

一说起粥,就不免想起从前北方的粥厂,那是慈善机关或好心人士施舍救济的地方。每逢冬天就有不少鹑衣百结的人排队领粥。“饘粥不继”就是形容连粥都没得喝的人。“饘粥”是稠粥,粥指稀粥。喝粥暂时装满肚皮,不能经久。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某些粥还是蛮好喝的。北方人家熬粥熟,有时加上大把的白菜心,俟菜烂再撒上一些盐和麻油,别有风味,名为“菜粥”。若是粥煮好后取嫩荷叶洗净铺在粥上,粥变成淡淡的绿色,有一股荷叶的清香渗入粥内,是为“荷叶粥”。从前北平有所谓粥铺,清晨卖“甜浆粥”,是用一种碎米熬成的稀米汤,有一种奇特的风味,佐以特制的螺丝转儿炸麻花儿,是很别致的平民化早点,但是不知何故被淘汰了。还有所谓大麦粥,是沿街叫卖的平民食物,有异香,也不见了。

台湾消夜所谓“清粥小菜”,粥里经常羼有红薯,味亦不恶。小菜真正是小盘小碗,荤素俱备。白日正餐大鱼大肉,消夜啜粥甚宜。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北平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然而煮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

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同样是描写腊八粥,三位文学大家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尝试简单分析一下。

七、作业布置

1、 必做: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课文,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吧。

2、 选做:向家中长辈请教,学会做一种你喜欢的食物与家人分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2ae0983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4.html

《《腊八粥》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