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文《找骆驼》案例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10 17:22: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找骆驼》案例与分析
【名言启迪】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清代学者 陈宪章 【理念陈述】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出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不仅是接受,更在于思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明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有胆识地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寻求真正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质疑是激发学生内驱力、挖掘潜在智能、增长知识的良方。 【片段呈现】
在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时,当我讲到至于骆驼到底往哪1/4

里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时,学生提出了疑问:什么一定要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还可以根据骆驼啃过的牙齿印或骆驼留下的米和蜜去找?话刚一说完,马上就有学生附和着说:是呀,是呀,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我首先肯定了他的爱思考,也并不急着去解答,而是顺着他的话尾说:是呀,我也觉得奇怪呀,为什么不按其他的特征去找,而要沿着脚印去找呢?要不,我们来讨论一下吧,把你的高见说出来,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思维更严密一些,好吗?
学生们劲头很足,摩拳擦掌的,四人一组热烈地讨论起来。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1:根据牙齿印去找是不行的。因为沙漠里的树本身就不是很多,时有时无的,很快会迷失方向,再说,就算一路上能有树,等到骆驼吃饱了,它就不会再吃树叶了,所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2:假如是根据米和蜜去找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个口袋已经破了,这么一直流的话,很快里面的米和蜜就会流光了,那样骆驼也找不到的,另外沙漠里还会有大风吹来,说不定还会把米和蜜吹走的,或者把它们遮住了,还有还会引来天上的小鸟把米和蜜吃掉,所以也是不行的。
3:沿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就一定能找到了,因为沙漠里都是沙子,只要人或动物经过那里,那里就会留下脚印的,那2/4

么骆驼走道哪脚印就会到哪,所以沿着脚印找就一定能找到的。
听着学生们的高见,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的聪明,更为他们的细心。他们是那样的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又善于解决问题,因为期间我没有作很多的引导,这一结果的得出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和丰富的课外知识。 【案例分析】
《找骆驼》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线索进行叙述,采用了悬念手法。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勒内·笛卡尔(著名的法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我想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也许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通过这样的推理、猜测,使学生的思维3/4

更为发散,思考问题更加全面,这时再次向学生提出: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观察,更要勤于动脑,会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就像美国著名画家诺·洛克威尔说的那样: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4/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707f429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9.html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文《找骆驼》案例与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