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2-03-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方法: ①论联系实际 ②世界联系中国 ③成就联系挫折 ④现实联系历史 ⑤现在联系未来
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
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
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意义:
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螺旋式的逐步上升的进程。这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辩证法,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确实存在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深刻认识这三个飞跃,有助于我们如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助于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同时又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修正主义,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素养和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有益的。
5、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者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做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1、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2、欧洲主要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尖锐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3、以德国西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代表的优秀的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或者:
1)科学社会主义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反映了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和要求,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和工人运动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
争得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指导。空想社会主义未能给无产阶级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日益走向反面,游离于工人运动之外,甚至指责工人运动越轨。因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任务。3)当时德、英、法三国形成的理论环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和利息作了详细的探讨,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素材,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
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物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的古典哲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2以威廉·配第、亚当·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3)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那些天才的、充满创见的猜想,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思想资源。
8、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发展成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首先,马恩通过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学派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一是明确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了交往实践观的主导地位,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三是正确说明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其次,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成为科学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由此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马恩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
9、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及其评价。
理想模式: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在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当时的英、法、德正是这样的典型国家,因此,他们认为,社
会主义将首先在上述三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同时节,他们还认为,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之下,才有可能。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一度成为列宁之前的革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理论模型。
现实模式:
列宁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认真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理论。这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评价:
1)马恩之所以得到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是由他们所以的时代决定的。马恩所的时候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还没有完全显现,各资本主义通过联合来掘取平均利润,因此,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联合起来,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方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2)到了列宁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体系内部冲突加深,世界性的战略成为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表现。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原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弱国陷入冲突之中,社会矛盾激化,但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民族民主革命不可以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成功。在这种形势下,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如果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军,有经过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条件汇合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就会成为可能。列宁进而认为,俄国就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点。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可能的。
10、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困难何在。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同时也使得坚持社会主义面临许多巨大的历史矛盾。
1)在国内,普遍面临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在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在政治上,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在文化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流毒深远。由此,形成了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发展状况的矛盾、代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人阶级和个休小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本性与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高度民主的要求同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之间的矛盾。同时,不发达国家还面临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或者:
1)就国内方面而言,有两种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①社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不发达国家,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很大,这种影响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封建主义的经济以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为特征,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影响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封建政治所具有的专制、特权、终身制、等级制等,都与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从文化角度看,反映封建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的文化也与社会主义的文化相矛盾。这些矛盾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有着不发达资本主义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各种影响依然存在,从经济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这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要求要矛盾,从政治角度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私有制服务的,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有着原则的区别,从文化角度看,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相矛盾,这些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
设的顺利进行。
2)在国际上,面临特殊环境和特殊矛盾。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对其的全面包围,与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共存,既要防止其武力侵略,也要防止其和平演变或文化侵略,还要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法,处理交流联系和和平竞赛的课题;二是面临如何支持民族独立国家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问题,面临着那些正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既在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又在尊重他国的经验;三是面临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问题,既要防止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大国沙文主义,又要防止自身出现民族主义倾向。
3)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全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经直接验可以借鉴,要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本国的实际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过程中,必然经验不同程度的失误、曲折、甚至倒退。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暂的挫折并不能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
11、苏联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其评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治和对外关系的体制,理论界称为苏联社会主义主义模式。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基本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在经济方面,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经济特征;在政治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共独掌政权;在文化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类文化机构由国家开办,文化学术是非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裁决。
主要影响:1)在国内,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2在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少独立的经验,出现了一个学习苏联模式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搬用了苏联的一套理论和模式,而忽视了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这就给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埋下了阴影。
评价:1)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苏共和苏联人民结合自己国情,勇于探索的结果,它一方面受封建历史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对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缺乏经验;(2)苏联模式与斯大林本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也有教条主义的因素,还有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因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是人类对未来社会一次伟大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运用和理论飞跃。
12、苏东事变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特定国际大气候下的大爆发。 原因:
1)外因: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领导层和、广大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利用其经济发展的成果、自由与民主的号召、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抗拒等,诱惑并迫使他们改变
苏联、东欧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东欧等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是苏联解体,随之受制于前者的东欧各国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内因:一方面,苏联、东欧在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在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缓慢,在政治上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外实行大党大国主义,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东欧各国。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促使各种矛盾激化的路线和政策,比如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新思维”,给东欧各国“松绑”等,从而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并速了东欧剧变的进程。
或者:
1)历史原因:东欧处于苏联和西欧之间,均属于中小国家,在二战后,属于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对其的控制,客观上阻碍了东欧各国的自身发展,当苏联势力衰弱后,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内部原因:①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社会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进而诱发民族矛盾,是东欧剧变中的普遍现象。②从政治角度看,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各国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③从民族角度看,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民族问题导致国家政局的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反对也利用人民的民族情绪,进行推翻苏联庇护的政府的活动。3)苏联因素:①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于东欧国家,使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并力图通过党的系统、国家关系、军事联盟和经济集团牢牢控制住东欧国家。③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东欧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4)西方国家因素:①西方经济发展的吸引力。②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③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教训:
1)社会主义的优势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 2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要警惕右的,主要纠正“左”的错误。
4)要解决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在对外关系相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正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 或者: 教训: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⑵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上⑶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解决好民族问题⑷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⑸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①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②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③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国国情,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④要警惕右的,主要纠正“左”的错误⑤改革的首要关键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身的改革
13、邓小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发展动力——改革;
5、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和平外交,对外开放; 6、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发展战略——“三步走”;
8、领导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工农、知识分子、劳动者、爱国者,都是依靠力量;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理论界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2)邓小平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也做出了重大发展 3)对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4)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5)“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理论界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以下两段可省略: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务、新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应对“非典”危机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大势、吸取国际经验提出来的
(六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17、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或者(下面这个版本比较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话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系统阐释。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的关键是全局谋划,兼顾的重点是利益均衡。统筹兼顾,就是要使与发展相关的一些基本关系在发展中保持均衡。
18、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9、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2)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37aac02cc58bd63186bd61.html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