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全集_王维诗的山水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王维诗全集_王维诗的山水诗
王维诗语得绘画之脉理,有白描点染的线条勾画,有通感沟通的灵活运用,也有透视角度转换,是以山水诗中有水墨画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白描点染
王维作诗直写白描,不尚华丽,务求朴实,选词考究却又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而淡远之境自见,使读者身临其境,如坠其中。正如殷璠所说:“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诗歌《新晴晚望》有一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是写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更加明,远处碧峰出现在群山之后。其中“明”字是使动用法,使得田野里的水更加明亮的意思;“出”字则是指碧峰秀出,是将山峰拟人化。“白”做“水”的修饰词,避免了俗套,用以衬托碧峰,令人耳目一新。又如《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一:“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这首诗是写石上的青苔干净无尘,松树下的细草柔软温顺,“净”、“软”二字使诗中弥漫着恬静闲适之意。再来看看《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以不事雕琢的白描笔法,表现了“幽”的极致。日光返照入深林,复照于青苔之上,王维出人意表地借光色来表现幽深昏暗,暗中有明,有孤绝清冷之感。(通感沟通
王维以画入诗爱用通感手法,何谓通感?通感,也称作“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的时候,用语言文字将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

1

感觉互相沟通、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简单来说,就是“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通感》王维喜欢并且擅长使用通感,大多是将视觉与触觉、听觉、感觉等相结合、沟通,将事物的明暗、冷暖等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王维的“绿艳闲且静”,就是将视觉化为听觉的通感表现,将本来只可眼见的颜色,写出“静”的听觉。再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水底白石粼粼可见,枝头红叶稀疏点缀,山岚蓊郁中烟雾蒙蒙欲滴,就像要沾湿衣裳一样。笔意清润,色彩明丽,以触觉“湿”写视觉“翠”,使读者能感觉到那湿润的翠绿似乎扑面而来。
最经典莫过于《过香积寺》一句“日色冷青松”,青松幽冷,连照映其上的日色,也仿佛变冷了。“冷”字被历代誉为炼字的典范:“冷”为通感,绘松林青浓绿重,视觉与触觉沟通,日光本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里却因青松绿浓而变冷,寒意自生,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评:“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透视转换
透视,是绘画术语,即画家作画时,观察角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转换角度,将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组织到画面上来,使客观物象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王维在自己所撰写的《山水论》中提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作为一位熟悉山水技法的画家,王维经常采用多重透视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运用色

2

彩词来处理画面的空间距离。还是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为,田外白水为近,山后碧峰是远,距离构成立体感,色彩组成层次感,山与水布局巧妙,青与白设色清新。再如王维的《终南山》的颔联“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进入终南山回望来处,再看置于烟云之中的山中景象,景物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杳渺,视点由远及近,意味悠长。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e1625b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6.html

《王维诗全集_王维诗的山水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