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 杜甫诗三首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一、作者连线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背景探寻
夔州感怀之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文体知识
律诗的格律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②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③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1字音
①砧(zhēn ②万壑(hè ③环珮(pèi ④渚(zhǔ ⑤潦(liáo 2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晚年。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双鬓 ..古义:极其遗憾。 今义:苦和恨。 3一词多义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动词,回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动词,回转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车叱牛牵向北 动词,调转 少小离家老大回 动词,还、返回 (2
独留青冢向黄昏 动词,面对 项王东向 动词,朝向 寻向所志 名词,从前
直下襄阳向洛阳 动词,奔向、趋向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副词,极 必先苦其心志 动词,使……困苦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动词,发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形容词,凄苦,痛苦 (4
生长明妃尚有村 副词,还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副词,尚且 礼尚往来 动词,崇尚、爱好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副词,尚且


一、合作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颔联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但其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请加以分析。
答: [答案]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眼前的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2.颈联“两开”和“系”都是一语双关,请加以赏析。
答: [答案] 颈联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了思乡哀情。“两开”一语双关,既是花开,亦是泪开。“系”,系舟,亦系身系心。系心者,思乡郁结;系身者,久滞不返。两度菊开,两度春秋,诗人却孤舟一系,思乡难返。
3秋天和大江是《秋兴八首》中最常见的意象,这里的秋天和大江有什么深刻内涵?
答: [答案] 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咏怀古迹(其三
4.首联中用一个“赴”字,有何妙处?
答: [答案] 这里用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和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5.“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黄昏”一词有什么丰富意蕴?
答: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答案] “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更是指空间,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6.尾联正面写出了昭君的怨恨,“怨恨”中包含哪些内容?
答: [答案] 一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二是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7.《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为什么要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答: [答案] 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8.首联描写的景物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请加以分析。
答: [答案]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9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请分析诗句是如何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的。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答: [答案]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只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10.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答: [答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长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漂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
11.《登高》中是如何抒发“悲”和“独”这两种情怀的?
答: [答案]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独”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昂,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2.《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从感情表达方式和境界上分析这两首诗歌的异同。
答: [答案] 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难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的境界,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八首(其一》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八首(其一》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八首(其一虽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13.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人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所以说沉郁,是感情的博大;顿挫,是感情的深沉。
观点二:沉郁,应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应指感情抒发得深沉含蓄。如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观点三: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这也是杜甫和李白的不同。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首联:景物之萧森颔联:气象之阴沉自伤漂泊颈联:触景之感慨忧国思乡 尾联:内心之忧思颔联:咏叹,表达感慨咏叹昭君颈联:讽喻,悲戚伤感写抱负 尾联:抒怀,寓含怨恨首联:蓄势,引出人物颔联:秋天气氛——苍凉忧国伤时颈联:生活联想——悲愁漂泊孤独 尾联:潦倒原因——艰难首联:秋天景象——悲凉主旨探微
《秋兴八首(其一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咏叹昭君不幸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一、百变素材
(游子的人生漂泊之感
漂泊是杜甫流落天涯人生状态的写照,也是天下游子人生状态的缩影。游子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忙,或为国事而忧心。人游离在熟悉的环境之外,顿生孤独、悲愁、漂泊的感觉。漂泊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生命常态,也是一种深深的孤愁。然而,人不能永远滞留于熟悉的家乡,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悲秋
悲秋是人类对时间产生的焦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之情不独杜甫体验到,所有人尤其是文人都强烈地感受到了。秋,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它具有时间的暗示性特征。“秋”的流逝强烈地敲打着诗人们敏感的心,提醒着他们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
(忧国忧民的诗圣
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几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二、技法学习
情与景和谐统一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秋兴八首(其一》诗中作者不是简单地描摹眼见耳闻的秋景,而是捕捉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等意象某种性格。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卼不安的前途。诗中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迁移运用
请借鉴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个景物或者事物,要体现出特色,不少于200字。
【示例】
这一天我走在街上的花坛旁,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里,居然萌生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它们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欣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不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啊?我索性停下脚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这样一朵小花,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战栗不止。它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分,极顽强地生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长出来,还绽开小小的花朵,即便是捧起这样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啊!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三、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炼句
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1.赏析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2结合文意赏析。(3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诗歌例析: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简析句意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结合文意赏析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2.赏析精彩诗句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答题思路】(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例析: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估客:指商人。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的。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读诗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表现的画面还原,并体会蕴涵的情感。其次要整体感知,关注标题和小注等辅助信息。最后要注意广泛联系,看到明月就要考虑思乡,看到安史之乱就要考虑硝烟烽火、流徙不定、家仇国恨等。
[答案] 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3.赏析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1倒装句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①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主语后置是出于声律的需要。
②宾语前置:“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宾语前置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臂”,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
③状语倒装:“簌簌衣巾落枣花”应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④定语倒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应为“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2省略句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12题。 四、悦读心赏
入情入景,品味人生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遣怀,是士子文人抒发难言之隐的惯用方式,唯其如此,心中奔流激荡的郁积情感才能得以宣泄疏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经吟出千古为之悲怆。大历二年(767客居夔州的杜甫,饱经人生沧桑,已是衰朽残年,此时再也无力谈理想,谈民生,唯有终其一生无法摆脱的困顿失意和无奈。这满腹愁绪也只有到风口浪尖去倾泻。
首联极写登高所感受到的特定环境,诗人心中深沉的忧郁,充斥于天、地、沙渚之间。首句前两个节奏点连用四个平声既形成句内对偶,又渲染悲情或如疾风劲草般凌厉,势不可挡,或如波涛汹涌,奔腾翻滚,不可遏制。但急风恶浪还不足以烘托出悲情之浓郁悲凉,然后用一个仄声,使悲郁之情充斥于天地之间,接着用一个平声,延伸悲情在时间上的悠远绵长。诗人借助猿的哀鸣长啸呼出心中的悲郁之情,使之在天地之间膨胀,在东西南北间奔突。猿之哀与诗人人生境遇之哀相互渗透,可谓是以哀景衬哀情,而愈显悲凉之气。尽管如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此,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情还是难以消除,在这种抑郁之情遍布苍穹时,诗人幻化为一只小鸟,翩飞于清渚白沙之间无所归依。
颔联写这只翩飞的小鸟在萧瑟的秋景中,穿越过无边无际、落叶萧萧的树林,低飞过前后相续滚滚奔腾的长江。深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无边的落叶悄无声息,就像这滚滚奔腾的江水不可遏制。生命的时光像自然时序中的落叶江水一样疾速流逝,而命运无法把握。这不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时代,虽然诗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在现实的生活中,诗人就如同这只小小鸟,想要飞怎么也飞不高,只能低回徘徊,在无边的空间和不尽的时间里,这只抑郁的小鸟都无缘展翅翱翔,一如诗人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美好年华已在困顿失意中消磨渐逝,而壮志未酬,空留余哀,徒留消颓。
颈联写这只抑郁低飞无法冲天的小鸟停落在长江之滨的高台上,恢复为诗人的形象,面对现实,悲情依然浓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既点明自然的季节,又点明生命的时序百年。而且还点明了抒情的方式是登高遣怀。因为诗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不到温暖,人生多半是离家万里客居他乡,更何况现在是年已半百,疾病缠身,乡愁愈加袭人。在诗人目力所极的范围,甚至在诗人遥想的空间,都透着彻骨的悲凉。诗人人生境遇凝练为一字,所以前两联所描绘的壮阔秋景是诗人心中深沉的悲凉的外化,不一定是实景。也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老态尽显。诗人一生的困顿潦倒都浓缩在艰难苦恨四字中。艰难苦恨四字顿挫起伏,诗人郁闷之情,一字一顿地吐出,其苦之状难以形容。繁霜鬓则是这种困顿生活的结果。尤其是近来越加潦倒衰弱,连平日里用来消愁的酒也无力再饮了。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全诗以壮阔凄清的秋景开始,最后归结到一个衰弱得像糟老头的诗人形象上,景之凄清与人生之悲凉相互呼应,诗人越显衰弱渺小无依无助,不用难言其苦状。诗人于765年创作的《旅夜书怀》抒情结构与此篇类似。开始两联写立体的雄浑壮阔的景物,最后归结到天地一沙鸥这个点上,通篇也是寓情于景,那时作者如沙鸥飘零,有漂泊无依的感伤。而《登高》篇不仅是感伤,更是年老体衰、孤苦无依时,作为诗人生存信念的、终生为之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仁政理想也破灭了,衰弱的诗人已无力为理想疾呼,只剩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悲怆。韶华已逝,人生的滞障无法逾越,此时的诗人与前两年飘飞的沙形象相比,已尽显老态,无限悲凄,可以说是诗人去日无多时的悲吟,读罢不禁泪洒衣襟。

1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0ef7ed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9.html

《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 杜甫诗三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