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地交往与情谊

发布时间:2022-10-14 14:02: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ord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某某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这年秋天,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某某、某某〕
1/12

word
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某某〕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特别是杜甫,赠李白与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上下,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假如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根底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某某〕。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解。
李白和杜甫个性不同,艺术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李白狂放不羁,富于幻想,如偶尔飘零于尘世的仙人,杜甫相比于李白如此显得淳厚谨重,心思完全在现实生活中。而令人感到格外可贵的是,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器重。尤其是杜甫,诗中描绘李白的地方更多,在后人心目中李白的形象如此鲜活,一个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杜甫的诗歌。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富于感染力;《饮中八仙歌》又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非常生动地呈现了李白那种天才气的高傲而放诞的性格。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李白的认识肯定没有现在这样亲切。
从“知音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X。真正的知音绝不是说
2/12

word
彼此越相似越好,而是要更多地认识他人的长处。朋友很可能同自己是不一样的,但仍然可以心心相印,并且对朋友的才华与成功感到由衷的喜悦。

李白与杜甫是互粉关系
历史上一些文论家和许多不曾认真通读过李白、杜甫诗集的朋友,有一种影响不小的观点:认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李白并不怎么搭理杜甫。换言之,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并不欣赏杜甫的诗歌。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或者说依据,主要有如下四条:一是李白年长于杜甫11岁,堪称前辈;二是这些朋友偏爱李白其人其诗,认为杜甫诗太苦哈哈;三是杜甫写到李白的诗歌数量,明显多于李白写到杜甫的诗歌;四是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嘲谑杜甫诗才的意思。
这种观点,当然是跟实际情况相悖的。
前人用以反驳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有下面四点:一、因为二人性格不同,杜甫朴实坦诚,喜欢倾诉友情,李白浪漫潇洒,不爱把友情挂在嘴上;二、杜甫、李白思想有异,艺术手法也截然不同,杜甫擅长写实,李白崇尚飘逸;三、杜甫比拟注意保存作品,晚年亲自编辑整理过诗作,保存较好,李白不太在意自己的作品,晚年未与编辑整理诗作,散失严重——关于李白诗文的保存情况,李白族叔李阳冰有“十丧其九〞的说法〔《草堂集叙》。四、现存李白写到杜甫的不多的诗篇中,表现出的对杜甫的惜别、思念之情,“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X侍御》“思君假如汶水〞〔《沙丘城下寄杜甫》,也相当炽烈。
这里,我再补充一条:杜甫好似是有先见之明似的,预料到自己百年之后,会有一些人在他跟李白的关系上分轩轾,别冷热。于是,作诗言与自己跟李白的交往、情感时,每每不采取单方面抒情的方法,而采用双方互致情意的方法。例如:“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李白二首》其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梦李白二首》其二〕前两句写自己思念李白,后两句写李白思念自己。“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X十隐居》〕两个人好到不分彼此。“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前一句指的是杜甫思念李白,后一句指的是李白思念杜甫。当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
3/12

word
如果写到对方诗歌数量的多少,可以说明诗人间的关系是否平等。那么,李白跟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很不平等的。李白写过两首跟孟浩然有关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送别之际,多么深情;睹物〔屋〕思人,多么崇拜!而孟浩然现存诗歌中,没有片言只字提到李白。如果有人据此得出结论,李白跟孟浩然交往,是李白剃头推子一头热。喜爱李白的朋友们,情何以堪?有趣的是,李白比杜甫大11岁,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情况类似。
实际上,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友谊是双向的,思念是相互的。一定要用粉丝、偶像之类的概念,去描述他们的关系,那么,应该说,李白杜甫是互粉。

李白与杜甫终究见过几次面?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去学界通常认为,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某某。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在某某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某某和某某一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一样。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著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如此返回京城长安。
4/12

word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但杜甫一直非常想念李白,曾屡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与过杜甫。
但是,近几年学界又有了新的看法:
耿元瑞首先撰文,对李杜初识的时间与地点提出怀疑。郁贤皓在耿文的根底上认为,杜初次会面的地点,不在某某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王辉斌亦认为,李白在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宋与杜甫初次见面。这些类似的看法,是李杜只见过两次面。他们在某某初次相见后,便偕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了。这就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并到了一起;后面那一次如此没有问题。
X友竹又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大唐“齐州盛会〞,其实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李杜一生中可能仅仅见过一次面而已〔除非前面是两次〕
康怀远如此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即公元756年前后〕,在京城长安还见过一次面。那便是他们的“第四次握手〞了。
于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4种看法。至于我本人,仍坚持三次说。我的观点:1“齐州盛会〞肯定存在;2,某某和梁宋应该是两次,时间上并没有连在一起;3,天宝末年的长安见面,只能算是野史上的杜撰,毫无证据。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蒙山〕聚会前后背景
【注】唐朝文坛两颗巨星的聚会,不是在京城长安,也不是在某某或某某,相聚的地点却是在我的家鄉——东鲁之蒙山脚下、泗水之东、汶水南岸、古颛臾之地,本文将李、杜相会的前后背景剪輯分析如下:
移居东鲁
开元二十八年,患病已久的许氏夫人终于撒手而去了,给李白留下的是一双未与成年的儿女和日后绵绵无尽的相思。面对早逝的夫人,李白愧悔不已。夫人去了,朋友走了,此时元丹丘已隐居嵩山〔后元丹丘也層到李白定居的龟蒙山隐居過〕,安陆〔屬某某省〕再也没
5/12

word
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他变卖了家中的一点薄产,带上儿女远走东鲁,在鲁兖州(今某某某某市东门内寓居下来。
关于李白赴鲁的原因,一般的说法是他想跟当时鲁地的一位著名剑客〔斐〕学剑。依据是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所说的“颀余不与仕,学剑来某某〞推测的。拜师学剑,当然符合李白好侠尚武的性格。更何况练剑与作诗,都不过是李白进入宫廷的一块敲门砖。不过,如今他的诗名已震动朝野,他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应该说李白赴鲁的实际目的还是游历。某某是文化古地,齐有稷下,鲁有曲阜,都是中国文化的圣地。孔子虽困于陈楚仍要积极干政的政治热情,一直使李白感动和景仰。此外这里还有泰山,这是一生好做名山游的李白不能不来的地方。如果连这座历代皇帝都要封山祭拜的五岳之首都未曾到过,还能够谈什么“好做名山游〞呢?
寓居东鲁期间,据说李白结了第二次婚,对象是一位X姓的寡妇,李白重组了家庭,游览了泰山之后,又开始离鲁远行。天宝元载(公元742年李白漫游到了某某会稽〔今某某〕与一位著名的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应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关]吴筠是一个很爱读诗写诗的人,对于李白的诗很是推崇,他们同隐剡中的这段时间,两人作诗论道,十分投机。但过不多久,长安来了诏书,玄宗皇帝召吴筠进京,李白远望朋友西行而去,心中不免有些酸楚。
天宝元载秋天,玄宗皇帝连续三次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朝思暮想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从蜀中少年时代起,李白就盼着这一天,这二十余年来虽然屡遭挫折和打击,他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终于被证实了。因而他喜不自禁。当时南陵的家中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朋友,于是他给儿女写一首诗,又给老婆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欣喜假如狂的心情。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对于李白的赏识,虽然未给李白带来任何政治机遇,却惹来了一帮王公贵戚的妒嫉。李白第二次进京在长安呆了三个年头,实际上只度过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天宝三载春天,李白告别京都,重上漫游之路。临行李白写了一首《东武吟》留给翰林诸公,作为他辞京的宣言:“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可见他对自己的才华却是高度自负;虽然王公大臣们对他极多谗谤,但他坚信自己是世间英雄。与第一次告别长安时所写的《蜀道难》相比,李白这次走得更加潇洒,情绪更沉稳些。
6/12

word
在东鲁的第一次相聚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春,李白与杜甫继陈留聚会后重聚东鲁。当时李白的家安在东鲁龟蒙山(今某某泗水县东西的沙丘豪,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都住在那里。李白从某某安陵返回,回到了东鲁家中,这时杜甫在某某办完事,便匆匆赶往东鲁,以践“方期拾瑶草〞之约。于是便有了“行歌泗水春〞的重聚。他们常在某某太守李邕那里饮酒聚会,赋诗论道。李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诗文也写得很好,加上喜好交结名士,名气很大。他与高适、杜甫相识甚早,如今又认识了诗名道名都如雷灌耳的李白,心中当然十分欢喜。其时恰逢他的族孙任齐郡(今某某某某市太守的李之芳在鹊山湖对面另建了一座新亭,邀请李邕前去游玩。李邕便邀请杜甫李白一同前往。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在齐都交往最亲近的还是杜甫,他们一起泛舟鹊山湖,把酒历下亭,情谊之深,有甚于手足。李白写了“陪从祖某某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李白在此期间还写了一首《上李邕》,明确自己虽遭谗离亲,然而雄心壮志犹:“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当时李白的政治前程已经十分渺茫,这一点他自己心中又未尝不明白,他要告诫世人不要以势利的眼光来看待他。这首诗是李白出长安后的一篇重要宣言,表达了李白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齐郡之会后,李白回了龟蒙山家中,杜甫如此因李之芳和卢象的挽留滞留齐郡。
[李白为何写此诗?他为何早杜甫先走,再结合上面他嘲笑鲁儒的诗,可以想象,在宴会上,高傲的他和谦和的杜甫受到礼遇不一样,虽说不出口,只好用诗歌,我们也因此明白他被朝廷应诏后,为何写出如此狂妄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鲁国人虽然性情爽直,待人热情,却也比拟拘于虚礼。尤其是一批只知寻章摘句的腐儒,更看不惯李白的拓落不羁,放浪形骸,李白面对他们的嘲笑,针锋相对地予以还击,写下了《嘲鲁儒》诗歌,这首诗既以嘲讽的笔墨给鲁儒们勾画了一幅传神的漫画,也表达了自己变通时,经邦治国的治学态度。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着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在东蒙的二次相聚
秋天杜甫又到东鲁与李白相会。李白这时一心寻仙访道,杜甫也就陪着他东访西寻。一次他们去寻访鲁郡北郊一位姓X的道士,中途迷了路,在山中乱转一气,结果弄得满身都
7/12

word
是苍耳,李白写了《寻鲁城北X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X置酒摘苍耳作》一诗,生动而风趣地记述了这次访问的情景,杜甫也作了《与李十二白同寻X十隐居》一诗。诗中虽然也记述了寻访X道士一事,然而更多的却是抒写李、杜二人的真挚友情。将李、杜二人的诗对照起来一读,便可见出二人的个性以与他们当时颇不一致的心态。李白的诗从头至尾记述的都是寻访的经过,特别强调了那些生动的细节,说明李白对这种山野情趣和隐居生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爱恋。而杜甫在诗中如此以两人的友情为主线,寻访X道士只是用以说明友情的一件事例。杜甫看重的是与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兄弟友情。李白的一生有过许多朋友,然而像元丹丘那样万里相随,祸福相依的却并不多。他像一颗小行星,围绕着李白这颗巨星运行。如果没有他,李白人生如此可能完全是另一幅图景。杜甫在东鲁时,也常常地去元丹丘那里做客。元丹丘对李白的朋友,从来都热情款待,而且引为知己,因而杜甫与元丹丘也是一见如故,很快成为了知交。暮秋,杜甫终于放弃了隐居的想法,决定到长安去寻找政治出路。这条路李白也曾经走过,虽然没能走通,但他能理解杜甫的心情。想当年孟浩然虽然已对长安失望,却也没有劝阻自己的长安之行。现在轮到自己来做孟浩然了,他也不想劝阻杜甫。唐代的诗人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他们都没有把诗歌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理想,要么想做官,要么想成仙,唯独没有心甘情愿地在人世间当一个行吟诗人。然而做了官的和没有做成官的,入了道的和没有入成道的都只在历史上留下或大或小的诗名。诗也好,文也好,只能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记录,而不应是人生追求的本身。一旦诗文成为人生的目标。或许反而难成大器。而对即将远行的杜甫,李白的心情十分复杂。李白深知人生的分别总是难免的,于是他在城东石门设酒为之饯行,并深情地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
相聚又分手,友谊永长存
石门揖别,竟成永诀,这是李白和杜甫都不曾想到的。从天宝三载初秋相识,到次年暮秋分别,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其间他们还两度小别,因而他们真正在一起醉眠共被、携手同行的时间只有半年多。李白虽有“飞蓬各自远〞一句,似乎已经感到了人生聚散的无常,然而在心底他却盼望着金樽重开。杜甫如此过而立之年,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对前途,对友情他的看法都是乐观的。既然老天让他与李白有缘相逢,那么老天就会让他们不时聚首,经常携手同行。他们就这样盼望着彼此再见的日子,其友情也就在这种无望的期盼中持续着、增加着。杜甫刚走的那段日子,李白觉得生活被抽空了似的,听歌没有味,甚至连平日喜好的美酒也觉得没有滋味。望着城边荡漾的汶水,他觉得自己的心也远远流去了。李白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命笔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寄与远走京城的朋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
8/12

word
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假如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一首纯粹抒写思友之情的诗歌,从写景到抒情,都围绕着“思君〞二字。李白的赠友诗,大都要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或人生不称意的牢骚,纯粹写思念之情的并不多。李白怀念杜甫的诗歌,现在仅存的只有这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了,有人因此说李白对杜甫的感情不深,甚至说这是李白的性格使然,这种推断是不可靠的。李白虽就性格而言,是比杜甫洒脱一些,然而从《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看,恰恰他对杜甫的思念很纯真很缠绵。而且如果李白不是经常寄诗给杜甫杜甫又怎么可能寄那么多诗给李白呢?李白的诗文在安史之乱中“十表其九〞,那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李白寄给杜甫的其它诗作,大概是在后来的颠沛流离中丢失了。杜甫离开李白后,也如同丢了魂一般寝食无味。尤其是他到长安体验了“朝叩官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卒〞。
再下江南,不改游侠客
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春天离开长安,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其间十一年的时间李白一直处于漂泊流浪之中。这就是史料所说的"十载漫游",也就是李白自己所说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时期。李白在这一时期北上南下都要经过梁园〔即梁苑,今某某某某〕,加上他的家就在距某某不远的东鲁。李白与宗氏结婚后,又一度把家安在这里。因而过往的次数就比拟多。但与“酒隐安陆〞不一样,李白既没有在这里久住,也没有以此作为漫游的中心,因而"十载客梁园"其实也就是十载客居外乡,十载漂泊在外的意思。这是李白一生中的第二个十年漫游,所游的地区的也主要在吴越一带。过当年的金陵、维扬依旧歌不绝,美女如云,而今的李白已非昔日的少年侠士,少年时代的豪情已经沉炼了,当年的李白一掷万金,如今如此手头拮据,有时饭食也要靠人施舍了。李白的诗中再也没有那种挥金如土的豪兴,有的只是人心不古、生活困厄的感叹。这一时期游侠诗少了,而寻仙诗却多了。对于仙山仙境的向往,构成了此时李白诗歌的重要主题。
李白从某某来到了江南后,把孩子留与X氏管理。李白在某某南行避难游览期间,想到了东鲁家中的田地无人耕种,误了一季又季的收成,想到了自己的一对儿女,恨不能随南风飞回家中〔很显然他对X氏的感情一般〕,有诗为证: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与,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9/12

word
李白通过想象儿女在家中对他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儿女的思念,写得真切动人。由自己亲手栽种的桃树已长得齐楼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女儿折花倚桃边,思父泪如泉的情景,来让人心碎。李白承受不住思家恋亲的情感煎熬,终于在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回到了家中,与儿女团聚。
大约此前X氏夫人已经去世,所以从他第二次赴长安前所作的《别内赴征》中提与她后,再也没有诗文谈到她。李白此次南下如此念家,可能与家中只剩下一双儿女有关。回家不久,已经隐居唐州湖阳县(今某某唐河县西南石门山的元丹丘,又来信邀李白前去同隐。李白三年多不见元丹丘,于是起程去见元丹丘。【分析】:李白见元丹丘后,X氏亡或弃,估计李白将举家搬到了梁苑(今某某某某市,我们从其后来文章记载中有“与家人在梁苑团聚〞节分析得知,且有“天宝十二载(公元754年秋天,五十四岁的李白又离开梁苑,只身南下某某〞说法。李白寓居某某后频繁往返于当涂、金陵之间,李白的《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着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X四侍御》一诗记述了李白“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前去探访X成甫的经过。李白落拓不羁,放荡形骸,“倾瞻笑傲,旁假如无人〞的形象,惹得秦淮河两岸的行人拍手大笑。由于胸有大志无处申,心怀殷忧无处谴,李白便更凶猛地喝酒,这一时期他的行为也就更狂傲不羁了。
期间,李白曾经到幽燕,目的是寻找从戎报国的机会,但误入安禄山,从此卷入政治和战乱泥潭,之后曾经历入狱、被救、赦免等,这时李白又结了第三次婚,夫人宗氏也是一位宰相的孙女。天宝十三载(公元745年李白又去了广陵,并首托诗稿,李白X重地将诗文交给魏万,请他日后编成集子,魏万没有辜负李白的重托,他后来考中进士后,便将李白的诗文编成了《李翰林集》,并撰写了序言,这是李白最早的诗文集〔后留下来的只有魏万的那篇序言〕。天宝十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假称奉玄宗密旨讨伐杨国忠,率部十五万起兵X(今附近,挥师南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李白后又皓首从军,中间历经周折,最后因饮酒在月泉下逝世〔又说病逝〕【附】李白杜甫的第一次相会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秋天,李白从长安出来,沿黄河游历了一个夏天。入秋时分,他来到了梁、(今某某某某市、某某市一带,恰好此时杜甫因祖母X阳太君卒于陈留(某某某某一带,杜甫从某某来奔丧。于是,李白与杜甫,这两颗中国诗坛最耀眼的巨星在陈留相会。
【说明】:本文90%资料引用《李白传》,少数是作者分析和剪辑。
10/12

word



11/12

word
12/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c3b77c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ef.html

《李白、杜甫地交往与情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