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0 11:43: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5-2016年第二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级:中文12-1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杨倩欣 号:12064840128
中国古典文献是有趣的,也是有意义的,其中弥散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学习了本课程,会触发你的一些感想与感悟。就以下问题,进行答题。(共100分,字数不少于1500字)
上课时哪些内容对你有所触动,引起了你的思考?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哪些片段,对你有所启发?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试卷应具有浓郁个性色彩,建议感性一些,口语化一些,朴素地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即可。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指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征训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郑玄和朱熹解释“文”为“文章(典籍)”,“献”为“贤”或“贤才”。元初史学家马端临作《文献通考》,取“文献”一词作为书名,他在本书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只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稍后,元代大诗人杨维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指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这门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
1
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也就是撰写提要,然后编纂出所有书籍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后人用广义的“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于是,校雠学就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别名。
中国古典文献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古文献学即目录、版本、校勘。广义的文献学则包括辨伪、辑佚、考证、小学等多方面。我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工作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由魏建功、张舜徽等老一辈文献学工作者倡导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国学的基础,甚至与国学之间有着直系亲属的关系,随着国学的雄起,古典文献学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而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因为这门课程是仲浩群老师上的,这是我选择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而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有关《道德经》的学习。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在生活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面自对身和环境的冲突上,我会想到《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让自己适应陌生的环境,去切身地了解它,感受它,然后让自己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变得如鱼得水。但是我不会去改变自己的初衷,即使是去适应身边的环境,但是我也会逐渐让环境适应我。让自己在不利的环境中有效利用其中的条件创造属于自己环境,改变环境。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10b660d80eb6294dd886cf2.html

《道教文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