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发布时间:2014-09-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堪(

怡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悄怆( ( 幽邃( 寂寥( 摇缀( ( 参差( ( 5、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明确:123写景,4段写感受,5段是附录部分。 2、再一次读课文。
3、结合课下解释理解文意,不会的小组讨论,再不会的用笔划出。 强调重点词:尤、斗折蛇行、凄神寒骨、犬牙差互 四、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8、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拓展延伸
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板书:



小石潭记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
《小石潭记》评课稿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李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
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这说明庙上初中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是语文科研的先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a5f57aff00bed5b9f31ddb.html

《小石潭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