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22-12-04 02:4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

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8c42e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7.html

《魏晋时期的生死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