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2-25 21:38: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看完《廉颇蔺相如传》,除了廉颇和蔺相如,其他的人物都很喜欢,特别是那个近似天真幼童的赵文惠王。我认为编者把这篇文章编进语文课本里,其用心不言自明--就像课后练习问这篇课文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怎样的思想品德?一样的弱智。或许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想告诉人们应该像廉蔺同志学习,学习他们大智大勇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爱国爱民。可在我以为却恰恰相反。 廉颇,匹夫也。 蔺相如,无赖也。 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受益最大的不是赵国也不是秦国,而是蔺相如。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也就是说:完壁归赵这件事根本就是个闹剧。除了成全蔺相如外,赵文惠王和秦王都只是个丑角而已。 说起成全蔺相如,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不能不提。一个是宦官的头子缪贤还有一个是蔺相如的随从。前者举荐了蔺相如才让他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这在古代历史中实属少见。按理说对高人贤者,咱们古人可都是干着打压诬陷的勾当,至于举荐人才这很难说的通,如果不是缪贤这人品德高尚就是他与蔺相如有隙,想借此凶多吉少的任务干掉他。根据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功劳最大的却是那个连名字都没有载入史册的随从了。就是他带着和氏璧连夜逃回赵国,期间种种困难险阻担惊受怕却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他冒险送璧,如果他不顾职业道德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远走高飞,如果他贪慕虚荣把璧奉献给秦王博得一官半职,如果他……结合种种可能只能说明:这位随从的素质真他妈的高!凭此问鼎战国最突出贡献奖是众望所归的。再加上蔺相如不知羞耻的以玉石俱焚的姿势相逼……种种巧合下才造就了完美的完壁归赵,而历史却把功劳独加给蔺相如实在是有违公平,至少缪贤和那位随从功不可没。 如果说完壁归赵这件事使蔺相如展露头角的话,那么在渑池会上他就充分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本色。 在宴会上,秦王叫赵王为他击鼓,然后让书记记下来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虽然赵王敢怒不敢言,可蔺相如却受不得这个恶气,一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这么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用现在的话说是:你肯不肯,不肯,我就跟你拼了。十足的流氓气。虽然这可以说蔺相如勇敢忠心,但是这种手段与捆着炸弹抢劫的土匪没什么区别。最后,蔺相如凭借这件事到达了权势的最顶端,官拜上卿比廉颇还牛逼。 再来说说廉颇。 廉颇是个将才,性格耿直,有话说话,他看不起蔺相如就敢大庭广众之下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从他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山西兄弟敢爱敢恨的品性。可他偏偏死脑筋,明知道蔺相如善于口舌,还被他一番说辞感动的自愿背起荆条上门谢罪。说他匹夫,是因为他傻的可爱。 《廉颇蔺相如传》中最可爱的要属秦王了。之所以说他可爱,是因为他竟然可以忍受蔺相如这痞子接二连三的耍弄。比如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蔺相如用璧有瑕这个借口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上要了过来,然后让他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才能把璧交给他,可当他做完这些,蔺相如却告诉他:想要璧就去赵国拿吧!这就把他耍的团团转,好在他有涵养,换成一般国君早就把那丫的拖出去斩了。再说渑池会上被蔺相如要挟,好歹是强国的国君,左右还有青龙白虎护法,却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面前扯下老脸击鼓,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他无脑还是大度。 最后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赵文惠王。他放心的把和氏璧这个宝贝交给一个宦官的食客,不担心他落跑,这种用人不疑的气度很值得敬佩,还有他以为可以和一个攻打自己国家的敌人交朋友的这种天真都显得那么的可爱。 在我以为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同志们,不管是做好人坏人贱人都可以就是万万不能做可爱的人呀.

君臣一心,众臣团结,方天下太平。《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赵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国力仅次于秦国。廉颇、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惠文王时代的大臣。赵惠文王当政时,赵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势力强盛,是东方唯一能同秦国抗衡的国家。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楚国和氏璧,秦国垂涎三尺,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之交换。经人推荐,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秦王宫,蔺相如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当面揭露秦昭王的阴谋,机智周旋,完璧归赵。蔺相如被拜为上大夫。后来,秦昭王提出与赵王渑池相会,秦赵修好,蔺相如随赵王前往。宴会上,秦王要赵王为其鼓瑟,并让太史记下,以羞辱赵王。蔺相如见机而动,胁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得不敲一下,蔺相如也叫太史记下,打消了秦王的傲气。赵秦渑池之会以后,蔺相如因为有功又被拜为上卿。   作文网 www.zww.cn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南杀北战,屡建奇功,拜为上卿。因为当时文官的上卿就相当于丞相,廉颇对蔺相如位居他之上大为不满,在极力反对不成的情况下,就多次当面羞辱蔺相如。  

历史上,大臣之间互相争斗的情况屡见不鲜,十分激烈,吴国宰辅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冲突,后果是越国吞并了吴国;赵高与李斯之间的斗争,相互攻杀,加快了秦国的灭亡;汉末年,董卓与王允的斗争,把个汉朝搞得鸡犬不宁;三国时的蜀国姜维同宦官黄皓的斗争,使蜀国越来越弱。康熙时代,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两党斗争,导致清政府官场腐败,国力受损,几乎酿成亡国的大祸。可见大臣之间的斗争非同小可,往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斗争的后果是国家大乱或江山易主。  

《将相和》反映的矛盾,是大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是因为蔺相如没有身经百战,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就拜为上卿,他心里不服。如果这个矛盾长期不解,积怨下去,就会祸及国家百姓。齐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赵,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如果他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正是敌人所希望的。当有人给廉颇讲明蔺相如多次退让与他的原因时,廉颇的思想很快就转化过来。他说:这一番话似春雷当头震响,惊醒了老廉颇大梦黄梁,心问口,口问心,暗自思量,真为自己做事差悔恨难当。老廉颇马上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可见廉颇的感情是真诚的,他的精神非常高贵,在国家利益面前,能以大局为重,把个人的恩恩怨怨抛到一边。  

对廉颇的到来,蔺相如非常感动,他说: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有侥幸封为丞相,怎比得你老将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可算是盖世忠良。从此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廉颇的浮沉际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近年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作为平遥人,我们从感情上更拉近了和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距离。今年五月,高平市已率先成立了廉颇文化研究会,第一次把廉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进行广泛深入的考证研究,而且投巨资修复大粮山廉颇庙,大规模开发长平古战场,创作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再现廉颇的丰功伟绩。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壮举,我们钦佩高平文化界的远见卓识,愿意在廉颇文化研究方面略尽微力。
  关于廉颇的生平和功绩,我们所涉猎到的历史记载不很多,《战国策》上只记载一句: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其中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和第八十一卷《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较为完整地刻划了廉颇的英雄形像和他的浮沉轨迹。后世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廉颇的记载,但基本上仍遵循《史记》,而且没有《史记》中的情节生动具体。依据这些典籍记载,我们可推断廉颇大约生于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建功立业则主要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赵悼襄王时期廉颇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始奔魏,后奔楚,郁郁不得志,可惜一代名将最终悲哀地客死他乡,卒死于楚之寿春。
  从来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总是为现实服务的。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廉颇现象便是一面镜子,廉颇文化研究对于今天同样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廉颇文化研究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专家们一定已有许多高论,今天我们研究和检索廉颇一生的功悲浮沉际遇,对于构筑和谐社会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本文谨在这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算是一家之言。

  启示之一:国运昌则英雄出。
  廉颇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乃一代雄主,他在位二十七年,最主要的功绩是排除一切阻力,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长处,在全国范围强行推行胡服骑射,这对于习惯于车战步战的中原各国的传统军事体制,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从而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据《史记·赵世家》载: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秦昭王即位尚且是赵武灵王的主意,可见当时赵国在诸侯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赵军击败胡人,将赵国的疆域扩展到胡地境内。二十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国达到了他的极盛期,从北方直接危胁秦,成为战国七雄中仅逊于秦国的北方强国。赵武灵王本人甚至诈以使者身份马踏咸阳,与秦昭王面对面折冲秦廷,而后萧洒地扬长而去。《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昭王知道真相之后竟惊骇三日。
  辩证法认为,时势造就英雄。廉颇就是在这个国力强盛时期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尚武强国的大形势下,青年廉颇选择了以武功立世报国的道路。大约他在少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小山村廉庄,投奔高人练武习艺,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他步入青年时,便投军入伍,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突颖而出,终于成为一代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军伐齐,大破之,取齐之昔阳。秦赵渑池双王会,廉颇以武力作后遁,有力地支持了蔺相如再屈秦王故事。接着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再过二年,又攻齐几,取得成功,后三年,又攻魏防陵、安阳,取得全功,为赵王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英雄廉颇威名赫赫,以勇气闻于诸侯,成为赵王国的主将。

  启示之二:将相和则国家兴。
  廉颇最为感人的就是他负荆请罪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故事广为传颂,后来又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廉颇不是完人,既有他闪光的品格,也有他性格的局限。在将相和故事中,既表现出廉颇性格弱项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他品德高尚的一面。他性格的弱项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妒忌,容不得自以为才能功绩明显比不上自己的蔺相如反而位居自己之上。尤其是蔺相如出身低贱,只是一个宦者令的舍人,廉颇承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秦赵渑池双王会两屈秦王这两件事情做得不错,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然而对于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便位居自己之上,廉颇不服,不忍为之下,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这是他性格的弱项,缺乏政治家的胸襟。然而在他知道了蔺相如故意避让自己并不是畏惧自己,而是出于对国家社稷根本利益的考虑,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为蔺相如的胸怀所深深感动,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这又表现出廉颇性格梗直豁达的一面,大丈夫不计私怨,一旦知错,便公开承认。事实证明,将相和谐则国家兴旺。赵惠文王算是一代明君,他在位三十三年,这个时期文有名相蔺相如和平原君赵胜辅政,武有大将廉颇,后来又发现和启用田部吏赵奢,即后来与廉颇蔺相如同位的马服君等将兵,君臣团结,将相和谐,齐心协力,共同对外,廉颇东伐齐,南伐魏,蔺相如将而攻齐,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下,这些战役都取得了全胜,赵王国达到了他兴盛的顶峰。

  启示之三:君臣不和是导致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是一位庸主,治政手段远不及他的父祖辈,最主要的表现是对部下的不信任,造成君臣不和,秦与赵兵相距长平,面对强敌压境,廉颇率军深沟高垒,固壁不战,以逸待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无疑这是正确的策略,然而赵孝成王对廉颇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听信谗言而不听忠言,甚至对蔺相如的忠告赵孝成王也听不进去,临阵换将,关键时刻解除了廉颇的兵权,让没有多少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取代廉颇,最终导致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赵王国从此由盛转衰。
  退一步讲,既然已经任命赵括为将,赵王就该全心全意信任,应该倾全国之力支持赵括打好这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但赵王没有做到。两千多年来,史家在评价长平之战时总是把战败的原因归结到赵括身上,说他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最后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活埋。我以为这样的评价稍欠公平,应该说,长平之战败在赵王,事实证明,赵括的勇力智谋和作战经验固然不能和廉颇相比,更不是秦将白起的对手,但赵括毕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青年将军,他率领四十五万大军抗击强大的六十多万秦军,在四十多天外无救兵,内缺粮草的情势下,他身先士卒,战死沙场,实现了一位战将最后的血染战旗的勇气和豪迈,无论如何应该肯定他的忠与勇。我以为,长平之败的责任在赵王,一败赵王对名相大将的不信任,不听忠言,自毁长城。二败赵王听信敌国的谣言,临阵换将,解除了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廉颇的兵权。三败赵王不能以倾国之力支援赵括。秦昭王为打胜长平之战,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赴长平前线,倾全国之力支援白起,而赵孝成王则在齐魏不肯援助的情势下表现出束手无策。所以说长平之战败在王而非败在将,败在赵国君臣不和谐。
  长平之战后五年,燕国欺赵国的国力衰竭,用栗腹之谋举二十万大军分两路攻赵之鄗、代,在此国家最危急的时候,赵孝成王这才又想起了老将廉颇,再次重用廉颇将军伐燕。廉老将军果然不愧是一代名将,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廉颇一个很大的功绩是发现并推荐了雁门李牧,让李牧作为自己的副将率五万军救代,廉颇自将五万军,用计大破燕军于鄗,擒杀燕相国栗腹,直捣燕国都城,李牧斩燕将庆秦,逼使燕国割五城请和。廉颇和李牧以十万军打败燕国二十万大军,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凭着这样的丰功伟绩,廉颇被封为信平君,赵王封了他一个假相国,六年之后廉颇又攻破魏之繁阳,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然而赵孝成王一死,廉颇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赵悼襄王更是一个破坏团结,制造不和谐的主子。他即位伊始,首先便削掉了刚刚取得繁阳之战胜利的廉颇的假相国职位,使乐乘取代廉颇。乐乘是何许人也?他本来是燕国的一个将军,曾作为栗腹的副将率军攻赵,是双手沾满赵国人民鲜血的敌人,是廉颇战场上的对手,自然也是廉颇的手下败将,在廉颇大败燕军的情势下,乐乘投降了赵国。就是这么一个投降过来的降将,赵悼襄王竟然封为武襄君,并取代廉颇的相位,这不是人为地制造矛盾吗?这样一来导致君臣间和将相间发生更大的不和谐,逼得廉颇与乐乘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冲突,而最后的结局是乐乘逃走,廉颇也被迫离开赵国,奔魏之大梁。从此廉颇便跌入他事业的低谷,再没有得到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机会,而赵国也从此一步步走向衰亡。

  启示之四:妒忌是产生不和谐的催化剂。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人,妒忌不是好品质,如得不到升华,总是有害的,其直接的结局是悲剧的发生。廉颇的一生中至少有过两次妒忌,一次是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蔺相如,妒忌蔺相如的声望超过了自己,所幸者,蔺相如乃一代名相也,是一位很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略施小计,凭小小一个回车避让动作,便征服了廉颇这位一勇武夫的直性汉子,不仅避免了与廉颇的正面冲突,而且化干戈为玉帛,两人最终结为刎颈之交,双双成为赵国的武栋文梁,开赵王国一代盛世。但廉颇的第二次妒忌,情势就不一样了,赵悼襄王罢了廉颇的假相国,让乐乘取而代之。公平地说,赵悼襄王这是走了一步臭棋。乐乘是什么人?前文讲到过,这个人本来是赵国的仇敌,是廉颇的手下败将,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相国材料,压根儿不能和廉颇相提并论,更没有蔺相如的胸襟和谋略,以至于刚当上相国便被廉颇打了个落花流水,逃走了之。然而站在廉颇的角度上,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因妒忌而生恨,因生恨而一股子不高兴就以勇力对同僚大打出手,这也实在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风度。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评价张良有这样两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大智大勇,这才是高手政治家的风度,蔺相如有这样的风度品格,张良有这样的风度品格,廉颇却没有,廉颇是勇力有余而智谋不足,就凭这一着儿就不够个相国资格,直接的结果是他自己也在赵国存在不下去了,只好离国出走,逃到魏国的大梁避风头去了。赵国固然因失去了大将廉颇而走向下坡路,而廉颇自已也由于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失去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魏国待不下去又应邀到了楚国,而到了楚国更不得志,十分想念他的老部下们,却又回不了故土祖国,老将军在郁郁悲哀中度过了他的余生。也许他曾为自己由于妒忌而导致的过失后悔过,但一步走错便无法挽回了,终于铸成终生的遗憾。

  启示之五:奸佞是和谐社会的囊虫。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像廉颇、蔺相如、赵奢这样的雄杰代有辈出,构成灿灿华夏历史长河的主流。然而就像苍蝇、蚊虫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一样,每个时代总会产生一些奸佞之徒,无论你多么厌,他们总是顽强地存在,形成一股破坏力极强的历史的暗流。纵观廉颇生活的从赵武灵王到赵悼襄王时期,先有佞臣吴广听赵武灵王做了一个处女鼓琴的梦,便把女儿娃赢送给赵武灵王,立为惠后,埋下了第一祸根。以后赵武灵王宠幸惠后,立惠后所生子何为太子,以肥义为相国,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使田不礼为相,以后赵主父又可怜他的长子章兄屈于弟,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何与章各领一国,赵武灵王自己当太上皇,号称主父。然而就是他所选拨的田不礼和肥义等人,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沙邱宫之乱,可怜赵主父一世英雄,最终却被这些奸佞之臣们困在沙邱宫一个多月,活活饿死。在赵悼襄王时期又出了郭开,这人本来是个小人,专会欺下媚上,凭着是赵王的宠臣,干了许多有损于国家民族的坏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他两件事,一件是廉颇奔魏之后,好长时间得不到魏的重用,很想再回祖国为国效力,而这个时候赵国也因受到秦兵的多次进攻,国难思良将,赵悼襄王也想再让廉颇回赵国来,却又担心廉颇年事已高,还能不能统兵打仗呢?于是便派了个使者到魏国去对廉颇进行考察。这就给了小人郭开一个谄害廉颇的机会。《史记》上记载: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大约廉颇很早就看不惯郭开的小人嘴脸,训斥或责骂过郭开,也可能曾上言赵王尽早疏远这样的小人,所以郭开早已视廉颇为仇敌,让乐乘代替廉颇大约也是郭开给赵悼襄王出的主意,一旦廉颇回国再次得到重用,肯定对郭开不利,于是郭开便施了个阴谋,用金钱买通了使者,让故意诋毁廉颇,阻止廉颇归国。有钱能使鬼推磨,使者被郭开买通了,他到了魏国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英雄不减当年,一饭斗来,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然而这位得了郭开金钱的使者也是个坏蛋,他在回禀赵王时巧妙地说,廉老将军虽然老了,但仍然饭量很大,只是在与我坐了一会儿工夫,便上了三次茅房。糊涂透顶的赵悼襄王听信了馋言,放弃了召回廉颇的念头。
  再一件事是在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乃一代名将,《史记》上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是赵国在廉颇之后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长期为赵国守护代州,是赵国坚强的北方屏障,赵孝成王时,李牧曾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后世人在雁门关下建了祠庙以纪念这位英雄。赵悼襄王元年,廉颇离开赵国之后,赵王派李牧率军攻燕,拔武遂、方城。七年之后,李牧又率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三年后秦军侵犯番吾,李牧再次击破秦军,南拒韩、魏。李牧是一位常胜将军,是赵国不可或缺的栋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没有战死沙场,却屈死在昏君佞臣的屠刀下。
  有李牧御敌,王翦大军很难取胜。然而赵悼襄王的儿子赵王迁更是混蛋一个,他继续宠幸郭开,这就给了秦国行使反间计的可能。秦国以重金买通郭开,郭开便在赵王面前进馋言,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了,应该及早解除这两人的兵权。混蛋赵王迁听信了郭开的话,派了个没有本事的赵葱和齐国的一个将领颜聚,让这两人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为将。大敌当前,李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然不肯交出兵权,赵王迁便再次听信郭开的主意,派人暗暗逮捕并杀掉了李牧,废了司马尚。这是赵王迁十足地自毁长城,这样一来直接的结果是后三月,王翦急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出及其将颜聚,遂灭赵。司马迁没有讲赵国灭亡之后郭开的下场如何,估计卖国贼是没有好结果的。

  尾语:
  廉颇是一位战神,他从赵惠文王时从军报国,到赵悼襄王元年离开赵国,其间经历了大约五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赵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后世敬仰,后人在他战斗过的地方筑庙祭祀,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英雄廉颇的品德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着军事家威猛过人的勇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有着政治家的品德风范。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到他以国事为重,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于战斗,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特别是他性格梗直,既敢于认错,同时对奸佞小人更嫉恶如仇,因而在不经意间为他自己政治上的沉没埋下了祸根。廉颇在进入晚年时被时势所迫退出历史舞台,既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不幸。可悲的是赵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尽管在其兴盛的时代曾有廉颇、蔺相如、赵胜、赵奢、李牧等这样杰出的人才辅佐,但在赵孝成王之后,主子昏庸,奸佞当道,逼得良才出走,客死他乡,边塞良将饮恨喋血,不能战死沙场,却屈死在昏君佞臣的手里,最终导致亡国。笔者有感于此,以古风一篇作为本文的结尾:

  可叹赵地多瘦土,良木稀疏谬木稠。
  白云山石锁虞卿,沙邱宫墙困主父。
  纸上谈兵误世稷,梦里闻琴植祸梏。
  相如豪气成故事,廉颇长戟生楚锈。
  越奢遗言难矫枉,李牧冤魂不冥目。
  庙堂有虫蠹栋梁,边塞无将守疆土。
  拍案寄语太史公,笔伐奸佞力未透。
  徜使灵台雄主在,西秦帝业肯成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ccc5eb4afe04a1b071de8d.html

《《廉颇蔺相如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