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我快乐

发布时间:2020-05-06 08:36: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读书 我快乐

            ——2014年春读书节校长讲座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多读书,自然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学校从去年以来,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我们将之形象的称为“阅读筑梦”、“阅读圆梦”的书香工程,为此,我们新购置了一批图书,启用了电子化借阅系统,在教室内设置了图书角,在住宿区新增了“爱心书架”。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读书、读书、再读书!可是,你知道什么是书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 “书”到底是什么?在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书籍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从原始社会的刻在龟背或是骨骼上的甲骨文,到奴隶社会初期的以青铜器为书籍的载体,后来发现刻书于青铜器既不容易,又不方便携带与传播,到了封建社会,人们慢慢的发现将书刻写于竹简之上,相比较要容易的多而且也比青铜器要轻巧的多,就有了后来的竹简,与竹简相比,丝帛则更轻盈,因此当时的达官贵人就将书写在其上,但是丝帛终究比较昂贵,不是一般老百姓家能负担的起的,帛书也就没有更加广泛的使用,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种技术的成本也不高,就逐渐代替了竹简和帛书,成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纸书。我们现代汉语里对“书”的解释也是根据古史流传而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从广义上理解,“书”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是指成本的著作,也就是指形成一册一册的作品或作品集;第二种是指信,在我国有把信函称之为“书”,比如说与家人之间的信件往来,也可以称之为“家书”;第三种是指文件,第四种是指写字,也就是我们说的书法、书写。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书”是指狭义的成本的著作,也就是好的作品或作品集。同时,对于“书”的理解,也有许多抽象的定义,尤其是一些世界名人,都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高尔基认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书,只有大量的读书,才可以推动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个人要健康,就必须营养均衡,书就如同是我们精神的营养品一样,多读书,就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更加健康;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法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伏尔泰也认为“书是朋友,读了一本好书,就仿佛找到了一个朋友”,我国古代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对“书”也有他自己的理解,“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认为书籍就是医治愚昧无知的一贴良药。

刚才我们谈了一些关于书籍的演变过程、书籍的概念界定以及世界名人对书的解释,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些我的看法。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组世界各地人的读书的数量,美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第一大国,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21本书;二战之后的后起之国日本,每人每年读17本书;而我们国家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可是我们国家人民的读书量为每人每年不到3本书,可见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是与国民的读书量的多少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是美国也并不是人均年读书量最多的国家,年度数量最多的人是犹太人,虽然犹太人没有固定的国家,但是这一种族的人均读书量相当大,达到了每人每年64本,因此犹太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犹太人中有许多世界级的名人占据了各个领域,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海涅、共产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都是犹太人,同时在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犹太人也是最多的。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喜欢读书,他们将书页上涂上蜂蜜让小孩子拿着书本把玩,这样孩子摸过书的手指是甜的,让孩子认为书就是甜的,从此喜欢上了书。

犹太人为什么读书那么多呢?为什么教孩子从小就喜欢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读书可以传递思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宋人王应麟在《三字经》中说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是说,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人也是一样,人若是不学习、不读书,就没有思想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一本书中所渗透的思想甚至可以引发一场运动、一场战争,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所呈现的废奴思想为美国的解放奴隶战争也就是南北战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子孙在谈起这部书时说象燃起的熊熊烈火,闪亮了天边;象汹涌的感情潮流席卷走眼前的一切,然后越过浩瀚的大海,将影响波及全球。全世界都在思索和谈论着它。,而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斯托夫人时评价她为“写了一部书,引起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一部《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不仅指引了俄国十月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巨大发展

第二、多读书可以增长才干。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总理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怀着这个远大的志向,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不断的学习思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更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流行着这样一段佳话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毛泽东、刘少奇两位伟人,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他们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奋斗不止的一生,更是学习、实践和创新的典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两位伟人的说法,绝非是个人之间的互相吹捧,而其中所体现的互敬互爱精神,的确让人感动。两位伟人的说法,都毫无例外地强调了学习之重要,也体现了刘少奇的学习精神和毛泽东的用功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两位伟人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这当中固然包含有毛泽东的谦逊,因为他老人家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渊博学识,当然,其中更多的是对刘少奇的学识水平的肯定刘少奇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有“刘九书柜”之雅称,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得好:“读书就是将别人辛苦得来的体验,轻易吸收改善自己。”读书人足不出户,博览群书,便知天下事。书读多了,博学多才,触类旁通,自然就具有洞察世事变迁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的未卜先知,王安石、司马光、宋濂,哪一个不是因为饱读诗书而满腹经纶,成为国家的栋梁的?

第三、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一个人高尚的德行、高雅的举止都由不断的阅读而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首先读书让人心灵宁静,抛弃烦杂;明人陈继儒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长时间处于一片净土之间,耳濡目染,浮躁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得宁静澄澈。放下书本,回首楼外,只看见阳光干净、透明,只闻到空气里带着一种田野的芳香,夹杂着青草、鸟鸣、花香和湖水的气味。城市的喧嚣、杂乱的念头、人世的烦杂和个人的得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其次,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各种美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优美的语言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描述的淋漓尽致,相传当时的金主完颜亮在读了这首词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有了南下侵宋的念头,也作诗曰“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可见,优美的语言可以让一个念头萌发,可以改变一个计划;读书还可以发现人物美,引导着人们向具有优秀品质的故事人物不断靠拢,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就成功的塑造了三十多个人物的形象,孙玉厚忠厚老成,热爱子女、弟弟,但又能力有限,只有苦苦挣扎在贫穷的边缘。金俊武是农村中有头脑,办事冷静沉着而又圆通世故的中年人。田福堂是一种农村中的土政治家,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庄稼人的机智、练达、精明以及作为一个务实庄稼人所奉行的非常圆通的人生哲学。田福军,高层领导人之一,代表民众利益,是敢做敢为的社会改革中的一面旗帜,是读者喜爱的领导人形象。还有田晓霞,风风火火、热情大方、开朗豁达、敢爱敢恨、视野开阔的女性形象,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还有金波,田润叶,孙兰香等一系列人物,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无不吸引读者。再者读书可以使人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灵魂沟通;当我们心力交瘁、躁动不安抑或沮丧空虚之时,那一个个质朴的汉字会从厚厚的书页中跳出来,似朋友,像亲人,如故交,若长者,与你娓娓而谈,向你倾诉心曲。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雄浑苍凉,李清照的清丽婉约;面对书页,我们走进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倾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凝视尼伯龙根指环……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写到结局时一个朋友去拜访他,看见他坐在门口痛哭流涕,哭到都哭不出来了,还在哭朋友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弄清了包法利夫人是谁后,笑着说,你可以不让她死啊。福楼拜说,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她不得不死了。说完了,又接着哭去了

前边我们谈了诸多读书的好处,要求大家要多读书,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读书呢?我们最后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名人是如何读书的,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读书成瘾,一看就“醉”他结婚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可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看得入了迷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是啊,读书也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方能读有所得。唐代颜真卿在《劝学》中这样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劝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这就是要我们趁着青春年少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不可虚度年华到老时再悔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说“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意思就是说读书是一种日常行为,要坚持每天都做。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选书的问题,我们到底要读什么书呢?

我们要读健康向上的书。如果一个人长期读健康向上的书,读好书,就能使人眼睛纯明,心灵澄清,丰富知识;读坏书,就能使人目光短浅,行为恶劣,甚至走上邪路。青少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时期,也是开始树立人生志向的时期。一本书,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因此,读书必须选择那些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激励作用的书,读健康向上的书!一台湾作家说:“一本读了使人觉得心灵充实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行为堕落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同情,使人产生爱心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残暴、使人狠毒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心灵高尚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思想猥琐的书,是坏书。

我们要读修身养性的书。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有人说,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
我们要读知识含量高的、信息高度密集的书。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同,良莠不齐。我们应当挑选知识含量大、思想深邃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说了一句话:“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 
我们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杜甫、欧阳修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师。然而杜甫就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欧阳修也不喜欢杜甫的诗。陶渊明的诗甘美自然,杜甫的诗苦深凝重,风格迥异。著名作家孙犁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凡符合自己气质的、自己脾胃的书,就愿意读。
我们要读学习需要的、能用最短的时间引导自己达到知识前沿的书。这类书能解决我们学习的燃眉之急,能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的知识,避免我们学习上的走弯路。
    总之,这些书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好书”,是那些被称作经典的好书。
我们探讨了选书的问题之后,再来探讨一下读书的方法问题,关于读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的刻苦读书之辈,也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说法,也就是说书只有认真读,用功读,才能读得好。在这里我们谈一下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读书之法,他认为读书有两个要素:

第一要精

第二要博

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们就拿它来说一说。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这句话起初看去似乎很容易,其实很不容易。读中国书时。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放过,近人费许多功夫在校勘学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笔一画而已。读外国书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 书是文字做成的,不肯仔细认字,就不必读书。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几个条件:

(一)字典,辞典,参考书等等工具要完备。这几样工具虽不能办到,也当到图书馆去看。我个人的意见是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

(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得它的意义。

(三)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方能了解。不可但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许多意义,读者容易上当。

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这样看起来,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

现在要说手到。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手到的功用。我常说: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以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思: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

在座的人,大多数是戴眼镜的。诸位为什么要戴眼镜?岂不是因为戴了眼镜,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很小的,现在看得很大了;从前看不分明的,现在看得清楚分明了? 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譬如读《诗经》,你若先读了北大出版的《歌谣周刊》,便觉得《诗经》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读过社会学、人类学,你懂更多了;你若先读过文字学、古音韵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读过考古学、比较宗教学等,你懂得的更多了。

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

第二,为做人计。

专工一技一艺的人,只知一样,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一类的人,影响于社会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

又有些人广泛博览,而一无所专长,虽可以到处受一班贱人的欢迎,其实也是一种废物。这一类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在社会上,这两种人都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为个人计,也很少乐趣。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高四百八十英尺,底边各边长七百六十四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博学正所以“大其心使开阔”,胡适先生曾把这番意思编成两句粗浅得口号,现在拿出来贡献给诸位朋友,作为读书得目标:

为学要如金字塔, 要能广大要能高。

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惟有读书滋味长。”同学们,读书吧!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让浓郁的书香飘溢在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读书,是美丽的;读书,是快乐的!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fd9d8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e3.html

《我读书我快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