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为《 形态》)是马、恩创 立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 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 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
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 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 A, —般意 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 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 过程,并把与该 生产方式 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 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 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 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 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 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 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 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 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
幽灵’、’怪
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 由产生的现实的 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 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 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 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 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 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 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 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 式的总和,是 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 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

1000
对唯物史观作了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上真


'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 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 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 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 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 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 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 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 义。”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 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 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 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
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 是一个极
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
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态》
中的上述对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 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 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 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
社会有机
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 社会发展 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 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 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 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 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 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
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 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 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



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 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 社会有机体的普遍 本质,才能揭示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 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 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 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 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
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 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 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 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 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 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 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 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 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 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 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 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 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 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方式决定历史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
性质。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 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 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 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
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 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 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 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 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 “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 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生产力和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
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
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 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 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 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 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 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 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 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 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 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恩格斯在《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 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 说,《形态》中对 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 的知识还多么不够”。〔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 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
15年的研究, 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这 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序言》 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 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 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但二者 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 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
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 原理内容。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 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 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 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 最完善的表述。

彻底发挥唯物主义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 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 它仍不失为“经典”。
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
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 历史理论 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 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 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 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 条件的变更。” 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
3〕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 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 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 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 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 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 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 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 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Die Deutsche Ideologie.Kritik der n eueste n deutsche 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sentanten 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 und des deutsche 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 n


K.马克思和F.恩格斯批判L.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系统阐发唯物 史观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 成熟的重要标志。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 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书籍章节结构
全书包括两卷,第 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
1章《费尔巴哈 》,详
18459
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章的写作从 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卷的第
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
正的社23章的手稿已遗失。这部著
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 1932年第一次在 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著作具体内容
著作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
阶级实
质。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 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 了《神圣家族》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 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相关介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 标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
1847年《威斯特伐里 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
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第2卷第4章。全书以手稿形式保存下 来,没有总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 一标题源于马克思在 184746日发表的声明《驳卡尔•格律恩》中对 这部著作的称呼(《 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1版第4卷第4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 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
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 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 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
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 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 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 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如果说经典作家通过对于 资本主义 的科学批判而超越了以往的 哲学的话,那么,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就构 成了这一批判的不同探索,其中的继承和突破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137cbf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36.html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