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育评价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二、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一个目的:提高国民素质。

两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三个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发展、特长发展。 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三、强调参与性评价,倡导评价对象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五、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六、质性评定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把学校塑造成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质性评价的基本观点


1、创设和谐的、宽松的教育评价的“情境”,充分尊重每个参与评
价活动的人的尊严、人格、隐私等;

2、树立全新的“全面参与”评价观,评价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作为平等、合作的伙伴而存在的,评价的效果取决于所有参与者“协作”的程度。

3、评价对象不是“被告者”,他们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个人的要求,是他们合法的权益,必须受保障。

4、评价过程是一个协调各科“价值标准差异”、缩小不同意见间距离、最终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意义建构过程,评价工作并非终止于评价结果,完整的评价过程还包括评价结果的推广与使用。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现行评价制度的弊端

1、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忽视促进发展的功能;

2、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忽视对学生
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习业绩,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4、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忽视其它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5、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没有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6、评价对象多处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在最终的评价结果里,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

7、评价意见面面俱到,不能提供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指导意见。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建立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评价体“发展为本”评价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2、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质性评价;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得益彰,更重视综合评价; 4、强调参与性评价,倡导评价对象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5、测试应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不宜评定综合分数或等级。

三、评价改革的外显特征: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全面化 3、评价方法多样化 4、评价目标多层次化 5、评价时机全程化
发展性教育评价

一、评价原则

1、与奖惩脱钩的原则

2、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的原则 3、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的原则 4、保密性原则 5、注重差异原则 6、信息反馈原则 7、导向性原则


8、激励性原则 9、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特点 1、目的的发展性 2、主体的合作性 3、方式的多样性 4、目标的多层次性 5、结果的非奖惩性 6、方法的灵活性


发展性学生评价

一、学生发展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一)学科学习目标(英语为例) 1、语言技能 2、语言知识


3、情感态度 4、学习策略 5、文化意识

(二)一般性发展目标

1、学会学习的技能 2、扩充并整合知识 3、沟通技能

4、思考与推理的技能 5、合作的技能 6、个人与社会责任

二、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一)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1、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所有方面的数据都搜集到了吗? 2、所搜集的数据是否被恰当的分组,是否便于进一步分析? 3、数据是否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全部学习情况?


4、教师是否能依据所搜集的数据清楚地描述学生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二) 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

三、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是否清楚地界定了学生学习的改进要点?对这些要点的选择是否依据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

2、学习目标是否与学校的使命、信念相一致? 3、学习目标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一致? 4、目标是否是可测量的?描述得是否清楚?

四、注意问题

1、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2、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将考试与其它课程评价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改变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 4、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测验,教师必须对每位学生的考试结
果做出分析说明,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标示学生类别的标签。小学的学习成绩评定尽量采用等级分数,但对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不宜采用等级分数评量,只能用激励性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描述 五、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质性的“档案袋评定法”
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

1、只着眼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忽视其未来发展

2、只重视指导学生应试能力的指标,忽视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努力

3、只注重教师工作努力的程度,忽视其自身的专业能力的提高 4、只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忽视教师主体及其工作客观,工作环境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5、只有少数人获奖,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6、只依靠行政权力和外在压力,很难调动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性


二、教师发展目标

1、师德目标: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学习目标:取得合格学历,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3、继续教育目标: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前沿 4、专业发展水平目标:不断反思进取,成为专家型教师 5、教学能力目标:发展教育智慧,形成教学风格 6、育人目标: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7、课程目标:胜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一专多能

8、教学技术科学: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会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合作教学

9、教育研究目标:开展行动研究,既是学习者又是学者 10、身心健康目标:身心健康、开拓进取

发展性教学评价

一、基本认识


1、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 2、面面俱到的课不是好课

3、没有教师教学机智的课不是好课

4、只是“教教材”,没“用教材教”的课不是好课 5、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二、原则要求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3、强调师生交往的积极意义

4、强调“协作学习”对有效教学的关键作用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支持学(非支持教) 6、强调教学形式的个别化 7、强调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三、具体评价内容 (一) 教学目标:


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为推理缜密、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

1、不仅应表现出,而是一定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

2、要使学生在决定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提供什么学习环境的时候都有真正的发言权

3、要在学生中培养协作精神

5、要将学生的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重点加以培养

(二)教学设计:

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1、为学生制定一个包含年度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计划; 2、要针对学习内容修改和设计课程,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

3、选择教学和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校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场所。 (二) 管理学习环境


教师要营造和管理好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1、安排好可以利用的时间,使学生有机会参加扩展性研究

2、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3、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

4、使可以利用的设备、学习教材、视听媒体能为学生所利用 5、能鉴别和利用校外的学习资源 6、使学生参与学习环境的设计 (三) 促进教学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习,会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1、组织好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2、设法使学生认识到并担负起他们在学习中应担负起的那份责

3、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并能采用相应的做法和措施,鼓励全体学生人人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之中

6、要利用学生的数据,有关人员对教学工作的评议,以及与同
学间进行的交流,总结和改进教学

(四) 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要参与对他们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不断评价 1 要使用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关于学生的理解与其他能力的数据

2、要分析评价数据,指导教学

3、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4、要向学生、教师、家长、决策人员,以及广大公众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发展性教师素质评价标准

(一)职业道德

1、爱心 2、正直诚实 3、公正 4、上进


5、奉献/职业热情 6、健康心态 (二)学科知识

1、正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概念 2、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方法 3、了解本学科的动态与发展 4、熟悉本学科的基本体例 (三)教学能力

1、有所教学科的良好知识,并且能将这些知识通过精心计划的、有趣而又有效的教学形式教给学生。

2、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持续而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并且采用有效的和革新的措施来巩固评价成果。 3、拥有出色的学生管理技能,形成良好的纪律,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体验积极的情感,赢得学生的尊敬,能够激励他们超越自己。

(四)文化素养


1、热爱学习,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获取新知识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新知。

2、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并可灵活地在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 3、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熟练掌握祖国文字。 4、具备较高的文明礼仪水平 (五)参与和共事能力

1、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并能提出可行性意见。

2、要参与制定时间和其他资源在教学课程中的分配等教学规划。 3、要参与设计本学科、所在教学组的发展规划,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4、要充分参与制定和实施同事们的事业进修计划。

5、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同事中有好朋友。 (六)反省与计划性

1、制定并有效实施个人发展计划,并且具有随环境变化调整的能力。


2、制定并有效实施工作计划,以月、学期、学习计划为主。 3、制定计划中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学生班级特点等,并有意识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如同事、领导及学生等。

4、建立反省习惯,可以分为天、周、月、学期等不同形式进行;在反省结果和下一期计划之间应建立联系。
发展性学校评价

一、发展性学校的特点:

1、强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不仅仅是升学率; 2、明确地提出对学生学习的期望; 3、清楚地界定课程水平和学校水平目标; 4、持续监控学生掌握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进展; 5、注重发展其教育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发展性学校在教育实践方面所具特征


(一)课程

1、开设高质量的课程

课程是以清楚界定的学生学习目标为基础的,并且着重支持学生在学习中力求卓越 2、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课程实施计划确保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教育支持和资源、学习评估等要素与课程相一致,并使得各年级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对学生的学习持有共同的期望 3、评价和更新课程

有一个有秩序的过程管理、评价和更新课程的机制,反映出一种持续提高的追求 (二)教育设计

1、教育与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将教育策略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2、使用自下而上的教育决策
将教学过程的教育和评价功能整合起来,以支持自下而上的教育决策。

3、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
通过使用有效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组织
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高水平的思维技能,使学生最大地投入学习

4、拓展对学生学习的教育支持
除了最基本的班级指导外,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接受额外的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学习 (三)对学生学习的评估 1、对学生学习的目的 2、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3、搜集全面的、有代表性的成就样本 4、作出公正的评价,避免偏见和歪曲。 四、发展性学校在组织管理方面所是特征 (一)学校的信念和目标

1 学校提出本校的信念和目标,使学校团体参与对重要信息(如学生评价数据、环境特征、未来发展预测、职业展望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

2、学校提出共同的期望、信念和使命,明确学校目标和方向


3、学校确定关于改进学生学习的可测量的目标。 (二)对学校改革的领导

1、学校通过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积极支持教学来促进高质量的领导。

2、学校提出着重改进学生学习水平的计划

3、学校使用自下而上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合作的有效的决策 4、学校通过全面的评价系统和不断反思,监控其改进学生成就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进展

5、学校通过确保组织管理、学校工作和资源的安全高效,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三)社团建设

1、学校培育建设性的环境和学校内部的工作关系 2、学校通过学生学习的支持网络的合作,扩展学校社团 (四)不断学习和提高文化

1、学校通过正在进行的着重学校目标改善的全面的职业发展计划,提高改革的技能和能力。


2、学校营造支持创造性改变和持续进步的环境。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的特点和实施保障

一、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与原有评价的关系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与原有评价工作之间是一个继承

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既不要全盘否定过去,也不要急功近利全盘搬。

1、新课程评价改革并非全盘否定过去,它更多的是 在强调“工作重心转移”

2、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尊重主

体、尊重个性,给予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主动发挥和创造的空间,面对众多的新理念,只能选择最有突破性,最容易操作的方面切入。

3、即使原评价体系不变,当评价主体发生改变时,

也将势必带来整个评价工作效益的优化。各评价要素之间是紧密关连的。

4、任何改革如果等待所有条件成熟再行动,经验告


诉,我们就会进入被动和落后的状况。 二、新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以当前最新的学习观和教育理念为基础,采纳的是多种经实践验证的方法与手段。 2、可行性

鼓励评价实践者结合本地、本校(如校园文化等)

教师(如个性或教学风格等)、学生(如特定、性别、班组容量等)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并提供与样例结合的多选空间,体现其可行性。 3、灵活性

新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与创新,给予评

价实施者一定的空间,鼓励有个性的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创意,更鼓励有创意地使用已有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三、实施保障

1、教育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建构主义的共同主张

一、怎样看待知识?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

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点: 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辩证统一; 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辩证统一; 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 同时,还注意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联系 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

3、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

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成的。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三、怎样看待学习者?

1、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经形成的丰富经验有的属于显性的,有的属于隐性(即缄默)的。

2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而把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教师不简单是知识传递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四、怎样看待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4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过

5、教学应基于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1)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2)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3)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4)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5 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

一、加德纳“多重智力”学说


(一)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批判

1、传统智力测验只重视人类可以测验出来的能力,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就认为这种能力是不重要的。

2、所有的儿童都得接受单一的、狭隘的智力测验,以换回一种表示人聪明程度的“智商分数”IQ,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尽量使儿童获得这种高分。

3、衡量儿童学习好坏的最佳手段应该是由频繁的正规考试来进行

4、学生主要是以测验为本位的学习,以一门学科的成功来预测学生未来是否成功。

5、学校教育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会成功的,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要失败的。

6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强项和长处。 (二)多元智力的分类 1、言语/语言智力 2、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节奏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交往智力 7、自我反省智力 8、自然观察者智力 9、存在智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以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

(三)多元智力学说倡导个性化教学

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智力的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 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个性化教学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
同样好的教育

1、了解学生

1)尽量收集某一个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并且要把这些资料和该生的任课教师共同讨论与方案

2)在学校里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使新任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之前就对学生有相当的了解。

3让有共同学习方式或有相补学习方式的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 1)智力展示

在愉快的环境中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材料(或文化角色)来展示学生的潜能,这让孩子做一份标准化测验要公平得多,科学得多专题作业专题作业是依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而设计的:①反映学生智能上的强项及个人智力类型;②对知识、技能、概念的把握;③由某一类作品来体现;④提供与教师、同学交流的机会;⑤反思。

2)研究性学习 3)动手活动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


4)小课题和长作业

二、斯腾伯格“成功智力”学说 成功智力包括:

1、分析性智力:是一种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

2、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既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

3、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智力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是增强人的创造力并促使人在生活中成功的保证。 来源:http://www.jslysx.com/html/teacher/wangye/jzy/ln2.ht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5cb268011ca300a6c3906a.html

《教育评价改革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