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重点

发布时间:2012-1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意义(简答)
意义: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看,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的最高形式,一方面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但两者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例证:十九世纪的俄国)
2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综合)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希尔恩的综合研究方法: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如造型艺术、歌舞、神话的产生。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教育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2、艺术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3艺术美对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的同与不同: 同:
1 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都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2、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一样,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情感,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不同:
1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 劝人到天国寻求精神安慰,是麻痹人的精神的鸦片。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认,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鼓励人们热爱珍视现实生活,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2、宗教的对象是彼岸世界的神。艺术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生活与情感。 宗教对文艺的利用
1、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艺术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文学:《圣经》《荷马史诗》 建筑:壁画、石窟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①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作用。 ②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影响宗教
1、参与宗教活动。
艺术起源就于宗教与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宣传宗教思想。
俗讲、变文;佛教;神仙道化剧;道教 3、强化宗教氛围。
艺术与科学(艺术对科学的影响)简答
人类文化史上,艺术与科学的联姻,有着三个辉煌时期: 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当今社会,一方面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 艺术与科学的同与不同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科学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艺术是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艺术门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简答) 六种分类原则:
1、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回话)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2、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和视听艺术(戏剧)
3、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5、欧美发达国家刚兴起的一种最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6、以艺术的美学原则,分为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 艺术家的特性: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
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
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显然,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对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作为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已故著名电影演员金山曾经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一般来讲,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直接体验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间接体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无庸讳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艺术天才,具有艺术的天赋和才能。
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无不来自勤奋的学习、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家真正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修养。 艺术创作的过程(重点,结合实例分析) 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方面或三个阶段。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一、艺术体验活动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脑海里积贮得越来越多,一旦这种体验积累升华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二、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如果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烈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 三、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
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 与此同时,艺术传达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
艺术传达又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艺术批评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般来讲,艺术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方面的内容。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 典型与意境(名词解释/简答)
一般来讲,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典型: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水浒传》中勇猛鲁莽、见义勇为的鲁智深,秉性刚烈、性格倔强的武松,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李逵;《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欺世盗名的曹操,粗豪威猛、急躁暴烈的张飞;莫里哀讽刺喜剧《伪君子》中伪善卑劣、灵魂丑恶的达尔丢夫,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性格复杂、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于连; 艺术典型的特征:
1、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2、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独特的行为,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且有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感情、独特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象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
3、艺术典型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4、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真正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深邃的灵魂与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


艺术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这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虚实相生、不可言传、形神兼具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贯穿下来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素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郑板桥画竹的特点,是以文人画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
典型与意境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刻画艺术形象时,都应当努力达到典型或意境的艺术高度。


园林艺术: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但是,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园林十分重视营造的自然美与建筑美。 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
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曲径通幽” 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词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
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伤怀的。
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
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后者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绘画艺术:定义: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从体系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从使用材料、工具和技法划分,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
从题材内容,又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
中国画,简称国画。特点: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可移动的远近,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应,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神形兼备”“立意”“传神”“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等。
西方绘画西方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艺术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西方绘画特点:
1、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
2、体现色彩层次、光线、质感和空间感,重视对自然的忠实,崇尚“模仿” 3、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
4、焦点透视原理,强调写生的基础和色、光的运用。 1、概括地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 2、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
3、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由光和色表现物象; 4、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为世界美术领域中两大体系。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一大类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 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上的使用需要。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建筑与艺术二者的和谐统一,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的造型美。 表情艺术:审美特征
1.抒情性与表现性。抒情性是音乐、舞蹈的基本属性。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在县客观形象,长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表演性与形象性。从某个意义上讲,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二次创作的表演,没有表演就没有音乐和舞蹈。舞蹈形象主要是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音乐形象完全以声音为材料来完成,看不见摸不着。
3.节奏性与韵律美。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总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节奏也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 艺术创作的层次: 1.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艺术语言不但可以创造艺术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艺术语言可以创造艺术形象,各门艺术都非常重视艺术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艺术的创新也必然包括艺术语言的创新。除了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外,艺术语言的发展同科技进步也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作用,艺术创作才得以完成,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构思才得以从意识状态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人类才可能在相互之间进行艺术交流。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性想与文学形象。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方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

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着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中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西方主要音乐流派 古典乐派,是从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 这个流派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成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 浪漫乐派, 19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等。
民族乐派19 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各国又兴起和发展了民族乐派,民族乐派主张音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注意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起来,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挪威包括的格里格 (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等 、捷克的德沃夏克 (《新世界交响曲》 以及俄国强力集团的一批著名音乐家如穆索尔斯基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和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等。
1“游戏说”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游戏说的价值:1、这种说法肯定了人们只有在不为生活所迫,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下,才可能从事精神生产,也才有艺术的诞生。 2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艺术的部分特殊性。如艺术与游戏一样具有超功利性,是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 2“巫术说”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巫术说”是西方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弗雷泽《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弗雷泽认为人类最早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造
了宗教,最后才是各门科学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托马斯·门罗《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吉德逊《永恒的呈现》 3“劳动说”19世纪末叶以来,欧洲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劳动说的合理之处:1、劳动创造了人类从而创造了艺术产生的必要条件,如语言、手的灵巧、感觉器官的灵敏。 2、最初的艺术活动往往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二者往往密切相连。 3、从最初的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来看,大多是与劳动有关。
4、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泰勒《原始文化》
5、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则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特征:第一,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如果说抽象思维侧重于分析,那么形象思维更侧重于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6、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但是,如同科学研究中抽象思维常有形象思维伴随一样,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
7、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8、意识9、无意识所谓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10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事实上,艺术风格是非常复杂的,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更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

11、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这些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这些艺术派别有的局限于一种艺术门类或体裁,有的则包括不同艺术门类或体裁的艺术家。
12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却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 13艺术典型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14、艺术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艺术是意境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机油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中户名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 15、艺术种类
16、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又称:“理念论”“理式说” 哲学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刘 17客观物质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或者是社会生活的模仿。又称:“模仿说”“再现说”哲学基础:唯物主义。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 18、主观精神说主要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的本体冲动。又称:“情感说”“表现说”哲学基础: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康德、尼采、托尔斯泰、华兹华斯、克罗齐、科林伍德、严羽、袁宏道、李贽
19形式说主要观点:将艺术的本质问题归结到内容与形式中的形式之中,虽然形式论者并不否认形式承载者内容,但是对他们而言艺术的本质不是内容而是形式。又称:“技巧论”哲学基础: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克莱夫·贝尔、苏珊·朗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948b8f84868762caaed5f0.html

《艺术概论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