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外贸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外贸影响的研究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贸占我国GDP总额超过了6成,十一五机会中,我国外贸总额超过11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亿美元。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仅仅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缩水,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分析称,一年内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5%,那么我国将会有80%的外贸企业无法获利甚至倒闭。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自20087月开始停止了此前长达三年的升值步伐,实际钉住美元,并主要围绕在6.82-6.84间的水平波动。随着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人民银行决定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重新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自20057月汇改实施这一机制以来,截至20087月,三年的时间人民币累计升值达17.5%。如果重回到这一汇率决定机制下,是否意味着人民币类似的走势将重新开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关注金融危机期间的两个事实:
第一,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已明显上升。自20087月份以来,尽管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但由于美元作为主要避险货币,对其它主要货币大幅升值,间接造成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升值,从而使得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明显上升。20087月至20107月,人民币兑欧元升值超过15%兑美元持平,贸易加权汇率升值近8%这也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在20103月份出现了罕见的逆差现象。
第二,危机期间,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与美元走势呈较强的共振特征。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即使转向一篮子货币,美元仍然是人民币走势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
让我们重新回到上述问题上来,如何看待下一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显然,人民币的整体水平已上升。另一方面,在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下,基于在中国贸易中占逾40%比例的30多个国家货币要么钉住美元、要么为美元占很大权重的一篮子汇率机制的事实,美元在篮子中应占相当大的权重,因此,美元的强弱是人民币汇率的最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元成为了国际资金的避难所,而这一情况预计还将持续,至少在欧洲债务危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之前,美元仍可能在波动中保持相对强势。考虑到这些因素,再加上近年中国住房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已大幅上升,削弱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估计人民币即使恢复危机前的机制,也难以重演上一轮长时间单边上升的历史,其升值的空间恐怕有限,上下波动的情况则可能增加。
其实,从619日汇改声明后的一周表现能看到这种端倪。621(市场兴奋不已,人民币兑美元上升至6.7965,尽管当天中间价持平。周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剧烈震荡激发市场更加兴奋,人民币兑美元在盘初交易中一度升至6.7936。随后,市场传言国有银行介入市场买入美元,从而令人民币兑
美元回落至6.81价位附近,并令当天波动幅度维持在0.5%区间内。周三和周四人民币汇率波动性下降,兑美元徘徊在6.81左右。周五中间价再创新高成为汇率进一步波动的催化剂,盘中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触及6.7861,随后在6.794位附近靠稳。远期市场,汇改声明起初引发的兴奋也逐渐冷却,因市场意识到增强汇率弹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会加快升值。621(周一12月期人民币兑美元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触及6.6195高位,表明未来一年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3.04%,较前一周周五NDF报价暗示的升值1.08%显著上升。周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幅升值刺激NDF报价进一步上升,尽管中间价上升意味着6.6055的远期报价仅暗示未来一年升值幅度为2.83% 接下来几个交易日中,远期报价缓慢回落,即使周五中间价再创新高也没有重新引燃市场信心,人民币兑美元NDF报价回落至6.696,暗示未来一年的升值幅度仅为1.38%

温州作为我国吸引外资和出口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人民币升值对温州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
1.2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对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的研究,从温州外贸作为研究点,结果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找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让企业能够预防其中的风险,这对于我国外贸和整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重要,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社会实践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就是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的同时,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结合实际的考察和数据的采集,最终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对论文完成分析和撰写。





2.我国外贸现状及其人民币升值概况
2.1 我国外贸现状
2.11中国企业出口发展现状及其品牌竞争力比较分析 1.中国企业商品出口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所生产商品的出口额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下图显示了我国19782004年商品出口额的变化曲线。 出口额(亿美元) 2.中国企业商品出口现状 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公布,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 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出口5 934亿美元,增长35.4%,占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总规模185 818亿美元的6.5%。如此令人心动的阿拉伯数字在2005年再次增大,2005年上半年中国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2.7%,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一举突破了2004年全年水平。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美国人一天24小时,从起床的闹铃、上班的公交包、吃饭的桌椅、旅游的休闲鞋、孩子的玩具到睡觉的拖鞋睡衣,“Made in CHINA”的标签随处可见。可见“中国制造”在大跃进式地挺进海外过程中,也风风火火地将自己的国家送上了贸易大国的显眼位置,由此也将自身塑造成制造业大国的生猛形象。 3.贸易繁华背后的危机:“制造大国”并不等于“制造强国”
从改革开放初到20049月,有大约50多万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产品,其中大部分在中国加工组装的产品是以满足国外订单的出口为主因此不是中国本土企业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使中国逐步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或者说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进出口基地。尽管2004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国际贸易额居世界第3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可是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却仅排名第44位。而在世界名牌之林,中国的进步也缓慢得惊人:20058月,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2005年度 “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中国品牌仍无一上榜。由于没有名牌,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格局分工中处于第三级(美国垄断标准和规则、日本垄断技术、中国从事加工)。同样的材料消耗,最后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中国只有发达国家的1/41/6。由于没有名牌,一船服装才能换回人家一箱CPU,亿万条裤子只能换人家一架飞机的例子在报端上屡见不鲜。中国从钢铁、石化、汽车到纺织业、日用消费品等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品牌危机。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如是说:“我们只知道中国的产品,却不认识中国的公司。”
可见,虽然我国出口额巨大,已经成为无可非议的制造业大国,但是由于我国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之可怜,品牌竞争力和国外知名品牌差距甚远,是无可争议的品牌弱国,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中国制造”在经历磨难与拷问中走到了需要重新调焦和发力的关口。 2.12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弱势分析


1.企业品牌观念认知滞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品牌观念传入中国较晚,大多数企业在较长时期实行产品经济模式,在企业经营中仍遵循传统的守旧观念——产品观念,在旧观念下,企业的重点是产品,采用组织管理的方法,企业目标是以增加产品量来获取利润。虽然不少企业目前已经有了品牌意识,但还很淡薄、认知相对滞后,不少企业把商标或某种产品就直接等同于品牌,有的甚至只有产品类别名称根本就没有品牌名称。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屡屡发生我国驰名品牌被外商抢注的事情。例如,“红塔山”在菲律宾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康佳”在美国被抢注,“科龙”在新加坡被抢注等等。 2. 企业品牌经营规模较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品牌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正在成长,出现联想、海尔、TCL、华为这样一些初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这对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把中国优秀品牌放在全球企业群里看,这些企业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以出炉不久的2005中国企500强为例,我们的营业收入只占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的5.4%,资产总量占世界500强资产总量的5.7%,利润只占世界500强利润的5.33%,品牌规模悬殊可见之大。我们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号”现今境遇不佳,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品牌经营规模小而没能形成产业化而美国一部电影及衍生物形成的产业链价值就超过中国电影市场价值的总和。 3.企业管理模式发展滞后 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效优化的管理模式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发展滞后, 弱化了制度机制对品牌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具体表现为: 管理思想传统、管理制度脱节、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职责不明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如将人的管理与物的管理混为一谈、个人意志高于制度意志、团队意识与集体决策意识淡薄、以及重私情轻规范与重制约轻沟通等现象在企业的管理实际中已司空见惯, 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管理的效能和品牌竞争力发展的制度基础。 4企业研发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 从企业研发投入资金来源和执行机构来看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研发活动投入和执行的主体,而我国则为政府主导型,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担负起研发主力军的重担。2001年,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福特一个汽车公司当年研发经费的一半多。这表明我国企业部门研发活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国际高端市场竞争中, 国产品牌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产品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 5.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水平发展滞后 企业信息化率高低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效率水准和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准则。先进企业很大程度上因信息化手段先进和信息化水平之高, 并使之成为品牌竞争力的优势基础之一, 而跨国品牌的竞争力基础尤其依赖于信息化的强大支持美国思科(CISCO公司把管理和运营成功地迁移到了互联网上,其全部产品(路由器、交换机和其他网络互联设备)建立了虚拟的订货系统,目前,思科在全球范围内80%的订单通过网络来处理。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
足,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地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6. 企业品牌文化竞争力弱 世界名牌在世界范围内能够融合当地文化引导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培育消费文化。然而我国众多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尚没有上升到文化层次,大多数企业在塑造品牌文化时常常忽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企业本身的文化积淀场流行什么,文化就朝什么方向努力,很难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最终使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够专一,品牌文化不够深刻。反观外国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却把中国文化研究得相当透彻。如宝洁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全面融入品牌的名称创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飘柔”“潘婷”“海飞丝”等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名称,巧妙地借用我国的文化来为自己打开了市场。 7.中国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导致品牌竞争力的外生弱势 国际品牌的健康成长与它本国完善的市场法律环境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以及有效的品牌管理政策是分不开的。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不论其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环境都存在不利于品牌健康成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的存在,假冒伪劣、走私现象的严重化,以及国家保护品牌的各项政策未能发挥有效的保障作用等市场环境政策都不利于中国企业品牌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品牌规模实力的壮大,削弱了品牌的信誉和市场影响力。
第二我国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未成体系,区域产业结构粗放集中度低, 能形成区域内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缺乏产业品牌,行业整体形象差。例如,德国品牌是世界精密制造产业的代表,美国品牌是世界高科技产业集中代表等。而“中国制造”在国际商品市场中等同于廉价、低质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2.13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保护期尾声的临近所有中国企业都必须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格局,进入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全面竞争格局。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中国企业必须适应品牌竞争时代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个差距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逐步使缩小差距的步伐加快: 1. 塑造企业正确的品牌观念,加强品牌的保护意识 塑造企业正确的品牌观念是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第一改变以产品为重点的旧观念建立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的品牌新观念,使企业采用市场经营的方法,以满足用户需要来获取利润作为企业目标,进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第二,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和保护组织,使品牌从形象塑造到品牌文化的传播再到品牌的保护都在一个专业规范的流程下进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的保护,对于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第三,要多学习、借鉴国外著名企业的品牌观念经营模式,善于借助专业机构对市场的灵敏和经验来架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2.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
市场占有率是衡量品牌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指标品牌竞争力和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联动效应。品牌需要规模,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可能具备较强的实力从事技术的引进、开发与创新,进行大规模广告宣传,建立完善的销售与服务网络以及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从而保持持久的品牌竞争力。没有规模,品牌就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就不能将产品的“优”转化为市场的“势”。企业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本作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为龙头进行产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依靠政府行政手段而必须通过市场来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迅速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应增加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时的筹码 3.加速改革企业传统管理模式运用学习型组织理念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 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现代管理模式的推进,建立企业现代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生产力与运行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不断学习、借鉴和运用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 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主义的管理理念这是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第二,通过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实现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的转变。减少管理层次,降低了协调和管理成本,使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增强企业的适应性,保证政策的统一性。第三,必须尽快建立起职业经理人市场,实现企业管理层招聘制,并且通过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使管理层在企业的市场和社会行为中发挥正确的作用。这也从根本上打破企业内部人控制局面,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使权力控制型企业管理模式让位给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4.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品牌技术竞争力 品牌的生命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上,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的重要前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更新速度更加迅速,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是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应建立促进技术进步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并保持其独立性,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第二,企业的技术开发并不仅仅是纯技术问题,企业必须把技术开发建立在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通过技术发明、革新、合作以及技术引进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第三,加强企业与相关高校和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科技研发力量的建设与壮大。第四,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企业应把招聘、引进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必须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使企业能够留得住核心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5.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发展有中国企业特色的电子商务 由于自身发展和所处环境的约束中国企业面临的电子商务环境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别,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以大企业为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的先锋。先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的上家(供应商)和下家(销售商)联为一体,建立网上采购系统。
第三,对于企业规模受到限制的广大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中介网站(如目前
国内著名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作为电子商务的切入点,逐步实现网上交易。第四,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运行以及人才培训机制,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提高信息化水平与效率, 进而跟进全球网络信息化体系, 使之与国际同步。 6.营造深厚的、开放性的品牌文化是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提高品牌文化内涵,让品牌走向国际,最关键的是要营造深厚、开放性的品牌文化,使自己的品牌个性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品牌设计上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名牌,做到简洁醒目,易识记、易传诵,使品牌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如McDonaldMicrosoftIBM等都是非常简洁明亮的品牌。
第二,把品牌中融入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中去培育,用自己的品牌文化去培养他国的消费观念,为企业品牌打入国外市场奠定文化基础。
第三,在品牌策划上,应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价值理念、形象和广告策划,在广告中注入更多的当地文化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和忠诚。第四,加强品牌资产的维护和充实,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在产品、质量、服务、人员等方面超越顾客的预期,提供切合顾客潜在心理期望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7.与国际接轨,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改善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 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造就企业品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为对知名品牌的形成也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政府在提高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工作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其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一,政府要培育和扶持本国品牌的市场基础,加深对WTO规则的认识和有效运用,指导企业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规则所带来的契机,为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政策上的指导。
第二,政府应完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对恶意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封闭行为做到严惩不贷同时通过国家品牌战略保护性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发挥政府与民间机构的协作,对假冒伪劣商品、走私倾销商品和侵权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第三,由政府主导国家品牌计划,在合理运用产业要素变动和经济地理变迁的有利因素的同时,尽可能多地纳入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体系,重点扶持几个优势产业、优势地区,才能较快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实现我国产业集群的重点突破。
第四,建立国家品牌推广机制,设立国家品牌推广基金,扶持几个重点产业品牌、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对那些在国际上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重奖以及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
第五,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应加强对中国品牌的推动与协调,强化中国品牌的促进措施与手段同时对从事海外市场开发的企业行为做出统一规范和要求,保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在积极的、制度化的产业轨道上运行,加快实现中国的“产业品牌化”和“品牌产业化”,并最终跻身于世界名牌之林。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4.7%,其中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了6.4%




2.2 人民币汇率变动概况
中国在1994年开始采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即人们常说的汇改,也就是使人民币的汇率符合外汇调剂市场的约为8.70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水平。199612月,我国实施了经常帐兑换,即时人民币汇率小幅的升值为8.3人民币兑换1美元。在此之后,人民币的汇价便固定在8.28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下浮动的幅度非常有限。
20057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以8.27调整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央行同时还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止201133日,美元/人民币中间价6.57,先比2005年以来累计升值达到23%,且人民币较快升值将会是未来几年的基本现状。
2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对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程度。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它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通过调整汇率达到平衡对外贸易收支的目的。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汇率的变动对外贸的影响越发显著。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1994年人民币确立以市场为供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到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再到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更具灵活性,可以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和频繁的背景下,更具自主性。我国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增加汇率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进行调节,使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更有保障。2006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每一次大幅度调整都与进出口贸易状况有密切联系,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2.4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分析
1.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的理论综述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进而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收支,而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学派对此的有关论述。重商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才是唯一的财富,并把货币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主张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一国的社会总财富。其认为在“汇兑上压低我们的币值是于外人有损而于我们有利的”。因为压低本国汇率后,本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可以用少量的外币去购买外国商品而外国人
却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本币来购买本国商品,从而使更多的货币流入本国。 有关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分析是由马歇尔、勒纳、梅茨勒等人在国际经济学的弹性理论建立之后逐步完成的。弹性分析法主要是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币贬值实际上等于对国内出口实行补贴,对进口施加征税。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下,出口的增长率上升,进口的增长率削减,贸易收支从而得以改善。然而,即使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成立的,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仍取决于其进出口数量的调整。弹性分析法指明了汇率变动平衡贸易收支的必要条件,并将贸易条件效应纳入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分析中。然而弹性分析法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随着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应运而生。 吸收分析法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对贬值的反应。该理论指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进一步影响贸易收支。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一方面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即国内经济是否处于非充分就业。如果国内经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么贬值不但不会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导致物价上升另一方面,只有当国内的边际吸收倾向小于时,货币贬值才能引起收入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吸收分析法强调本币贬值降低了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国内产量和收入对贸易存在的反馈效应,故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要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小。 2.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 (1货币升值对外贸的影响。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本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表现为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受他国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本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国内商品进口的增加。 (2货币贬值对外贸的影响。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本国生产的出口产品生产成本要受原材料来源的影响,其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要受本国国内价值影响。在不同情况下,汇率下降对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的影响不同,因而对贸易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对进口来讲,由于进口商品是外国生产的,其外币价格不会因别国汇率的变动而变动。本币汇率下降使本币对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本币就会使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商品的减少。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政策建议 3.1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由于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很小。以贬值为主基调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低经济效益的出口
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不断引起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连续多年的顺差及巨额的外汇储备引起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压力。 从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是解决目前经济中流动性泛滥的关键。汇率的低估令外贸顺差过大和强烈的升值预期下资本的大量流入,这才是货币增速过快的根本所在。二是加快升值,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原则。有利于维持国际经济平衡。目前我国对全球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将会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贸易双方自愿调整。三是升值幅度加快并不会导致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即使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的产品价格变得更昂贵,但目前全球经济景气度持续回升,这会对出口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美日等西方发达所提出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与美国、日本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因为名义汇率是一国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共同形成的外汇供求关系的结果,人民币名义汇率对资本项目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真正决定我国贸易收支水平的是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实际有效汇率的管理只能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使外贸真正建立在互通有无及成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上,杜绝投机性贸易,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营造一个健康有利的内部环境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1.促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一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依赖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由于我国出口市场集中,出口产品的类型单一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占出口的比例比较低,有可能出现出口越多,贸易条件越恶化,进而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其次,我国现行的汇率政策虽然能够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但由于国家债务负担率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迅猛上升,财政政策继续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而且从中长期看,一方面维持现行汇率政策的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现行汇率政策调节内部经济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削弱,因而现行汇率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存在着调整的必然。 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增加汇率形成的灵活性在中期内以一篮子货币为中心,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在长期内实行浮动汇率制。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1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因此,要改革强制结汇售汇制为意愿结汇制,扩大充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及限额,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并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建立市场稳定机制。 2完善央行干预机制。外汇的市场化改革要求逐步减小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现在的情况是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银行间市场的头寸基金全部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 3建立国际货币合作制度。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具有很强投机性的短期游资对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影响越来越大。一个国家想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护该国汇率制度不受冲击和汇率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各国表现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加强国际货币合作对于汇率稳定、避免汇率制度崩溃意义重大。如我国可以支持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做法,促使日元进一步
国际化,部分取代美元成为区域清算货币,使日本与美国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稳定亚洲金融市场的责任。亚洲货币基金的成立将会加强亚洲各国的货币合作,当一国出现问题时,会迅速有效地施以援助,避免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 2.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汇率变动对外贸发展的长期有利效果并非汇率变动本身造成,而是以汇率变动为契机,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形成。因此,不应把汇率作为刺激出口的唯一手段,从贸易角度看,我们要不断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要进行贸易观念上的创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只注重静态的贸易利益,一味强调进出口的平衡,把贸易当作“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工具,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开始注重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贸易政策是以经济效益的损失为代价的。之后开始强调进出口的经济效益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目前我国的出口仍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包括人民币价值低估造成的出口产品外币价格较低和出口企业竞相压价,使许多产品不断招致反倾销调查和制裁,导致一些出口市场萎缩,同时,出口数量优势难以转化为收入优势和利润优势。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为此,一方面要重新评估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将危机转嫁到国外,使经济增长真正回到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利用国际市场的轨道上来,要吸取日本的教训,不给外国政府借汇率政策对我国政策施压的口实另一方面要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自主权,要鼓励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 (2要在贸易格局上进行创新。以前我们更多地参与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今后则要在保持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3要加强贸易工具的创新我国应加大在信息技术上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更多的采用电子商务方式,通过贸易工具的创新,缩短与西方跨国公司在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以效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出口
随着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及在我国的不断贬值、汇率的变动、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相对提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使我们的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如钢材、铜、铁、玉米、大豆等等,从二零零九年初到二零一零年六月,涨幅额基本上都在20%以上,导致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远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例如,温州中小外贸企业目前的毛利仅仅只有2%5%之间,这也就表明,就算是人民币汇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对温州中小型外贸企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由于近几年人民币快速升值,温州市30万家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有超过2成的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3.2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
人民币升值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非常巨大,人民币就好像称上的秤砣一样,稍微变化都会引起称盘上的巨大变化。有调查发现,当人民币每升值1%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大量的下滑。例如,每当人民币升值一个百分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2%左右,毛纺织品企业的利润要下降
8%左右,服装外贸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3%左右。对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以低利润进行运作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其打击非常之大。
以温州鞋业市场为例,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汇率的变动每年最少要挤压掉外贸型鞋业企业的5成以上的利润,很多温州鞋业老板都诉苦说,如果人民币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利润最少百万 ,而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其利润直线下降,情况好的能够赚20-30万,情况不好的还要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3.3 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汇率变化存在一的不确定因素,近年来这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的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贸易中,对那些已经销售货物但还未收货款,或已签了订单的出口企业来说,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企业就要付出相对更多的本国货币,带来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形成直接的汇兑经济损失。人民币汇率一当上升,给那些应收外汇账款较多的中小企业亦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现阶段我国外贸机制和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缺少成熟的外汇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汇防范风险意识和抵抗能力都相对较弱。人民币升值在我国速度过快,从对我国企业的长期影响来说,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定价的难度,加大了企业的潜在风险,造成企业经营状态恶化。严重的还甚至导致企业倒闭。 3.4 企业竞争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管理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比较低,人民币升值导致我们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使的我国这些依靠低价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脚步更加艰难,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难现象。人民币升值,还使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亚洲的周边国家。如中国服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为6970美分/小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42/小时和38美分/小时。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水平为68美分/小时,而孟加拉为24美分/小时,巴基斯坦为37美分/小时。人民币升值,使我国纺织服装、小家电、加工制造等等行业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原来主要依靠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优势不再存在,竞争能力明显下降。 在对温州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温州很多企业主都纷纷反映,以前出口到海外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能够很容易的很多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印度、越南、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成本以及比温州地区的低,传统成本优势的丧失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4.我国外贸企业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4.1 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我国外贸企业之所以受制于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出口企业依靠的是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也就意味着产品的利润低,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容易被人取代。这样就其在面对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无所适从,一方面由于提高价格将会导致客户流失,另外一方面要是继续低价将会导致利润
下滑。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目的就是要摆脱低价、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的束缚,建立起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以此来获取更高的毛利润来对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水平,企业应当改变过去一味只是低价竞争的模式,要大力转化为产品差异化竞争,我国生产企业要从产品本身的外观设计、功能设计以及产品包装上下工夫,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产品的功能。更换产品的包装。
4.2 多渠道、多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温州出口企业中生产性企业比重高,出口成本相对较低,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能力比外贸流通企业强。对于人民币汇率上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下降,类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节能降耗,降低生企业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来部分化解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因素。一方面,企业应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创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费用支出,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降低企业制造成本。此外,企业还应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等优势,扩大出口,保住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
4.3走差异化和品牌化运作的道路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包括温州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大市场。我国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自身缺乏品牌意识。以及对品牌长远的规划,许多企业一直是通过靠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利润空间相对就很小。我国出口企业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提升出口利润,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实现从低价竞争优势转变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走国际品牌化运作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利用反倾销、特别保护等等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外部施压。
4.4利用金融避险工具控制升值损失
在我国通过对金融避险工具的宣传与推广,引导企业主动灵活地运用避险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加大对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外汇衍生产品的宣传工作与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有选择性地采取以下避险操作。
1. 采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出口多采用即期结汇,提高预收款比例,或通过选择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福费廷等等方式尽快结汇,缩短结汇期限;进口尽量采取远期售汇或分期付款方式,延长对外付款的时间。
2. 加强外汇衍生产品的使用。如采用人民币远期结汇业务,锁定汇率风险;借用外汇贷款支付进口货款,减少进口成本;与银行签订掉期外汇买卖及外币理财业务协议,实现货币保值。
3. 综合运筹外汇现汇账户。公平合理保持现汇水平,平衡外汇头寸,减少汇差损失。
4. 慎重选择结算币种,更多采用非美元方式结算。逐步改变目前订单合同以美元计价为主的惯例,灵活选择欧元等其他非美元硬通货进行结算;做到进出口商品流向区域与结算货币一致性,并尽量在出口中选择硬货币,进口中选择软货币。

5. 关注汇率的变化,合理判断汇率走势,审慎预测利率趋势,最终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结语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问题在近些年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很多人都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我国很多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我国的经济将走向衰退,就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确有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外贸企业倒闭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变得更加强大,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谢辞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知识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这些都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老师始终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他循循善诱的教导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祟高的敬意。
同时,我也要向身边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论文中某些观点提出和他们的讨论是分不开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立. 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07. 2. 华晔迪. 人民币升值超2%或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N]. 新华每日电讯, 2010(09. 3. 钟昱. 百姓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N]. 中国财经报, 2005(07. 4. 段海瑞. 人民币升值:刺向地产的双刃剑[N]. 中国房地产报, 2005(08. 5. . 人民币升值重在长期效应[N]. 中国房地产报, 2005(03. 6. 廖文献,郑秀.人民币升值对温州外贸型企业的影响分析,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2010(03. 7. 丁艺. 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8. 王元龙.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03. 9. 张静.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6,(05. 10. 谢吉丽. 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J]北方经济, 2006,(18. 11.顾成慧.谈信用证开证业务的风险防范.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报,2004(539-41 12.梁琦. 《国际结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009年七月
13.祝卫 程洁 谈英 .《出口贸易模拟操作教材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三版 20086
14.陈岩.《国际贸易单证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15.廉丽娜.浅析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374-79 16.冯耀鹏.可转让信用证的风险及规避.有色金属工业,2004(1144-45 17张争.当前常见的信用证风险点.对外经贸实务,2002(623-24 18.吕景胜.论信用证风险、欺诈及其防范.法律顾问,2005(762-65 19International Standby Practice (ISP 98 ICC Publication NO.590 20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 1993 Revision ICC Publication NO.600M.G. Bridge The Sale of Goods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7《中国青年报》,“探讨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利弊的7个方向,2004.06 21.《21世纪经济报道》,“谁在阻碍中国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2004.07.21 www.business.SOHV.com
22WTO数据统计处 :http://www.wto.org




附录A Since January 2009, American "xinke" since President Obama administration maintained steady, Sino-us relations, and achieved a lot of positive progress. But enter after 2010, u.s.-china relations will present grail callback, local shocks pattern. Review: 2009 u.s.-china relations steady growth. Firs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rowth of china-u.s. Relations are higher. We know that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U.S. foreign policy during fareed zakaria, unilateralism, pre-emptive war in Iraq and make America's strength and image were hit hard. Some Americans even to George Bush's foreign policy is called America's disaster. However,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policy is one of the few bright spot. Especially after the "9 • 11" the event, sino-us relations after keeps continuous seven years of steady development. Two countries in combating terrorism,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spects of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great ascension along degree, make new beginning the ruling as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 good foundation. Secondly, sino-us relations ruling par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realization of a smooth transition to a good start, maintain a positive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barack Obama in the early stag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lso appeared, such as finance minister of friction in the nomination hearings covered Turner accused China of manipulating its currency when, nanhai "immaculate date" JianCeChuan escort events, but the problem in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not evolved into crisis. 2009 April 1, 2008 in London G20 summit,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as US President Obama held the first talks after. How to deal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except an in-depth exchange of views outside, leaders from the two countries also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sino-us relations. 2009 September 21 to 25, hu and Obama conceded to attend the four summit held in New York, from the UN climate change summit, 64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 general debate an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nuclear disarmament summit held in Pittsburgh, to the leaders of the group of 20 summit third financial. Sino-us summit respectively in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economic issues proposes responsible advocate, both sides said they would jointly against protectionism in 2010, committed to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doha round.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long the extent has been further ascent. This kind of institutional in two aspect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ne is the strategic dialogue and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integration. Hu and Obama in London during the meeting,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establis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period sed and sino-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with integration as the 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2 it is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mechanism extends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weak link of some promin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two countries legislature compared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behind too
much, which makes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be the biggest sino-us relations uncertainty. Four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unceasingly rich, some major new issues into the sino-us relations, such as how to cope with the agenda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limate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situation, etc. The above issues are for Obama after facing the most critical stage of foreign policy issues, the issues of china-u.s. Relations that become issues, Obama government more than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nk better of China the role of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Preview: 2011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prospect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due to supply and demand, two reason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fast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Look from supply factors, first, the late-development countries in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has some advantages to speed, this advantage comes from a simple fact that the late-development countries to developed countries technology study and imitating ready-made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come easy and cheap. Seco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phase mainly with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growth are the subject of processing manufacturing, and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already turn cam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tage, mainly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ainly displays in and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rvi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makes China 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speed faster than America's. Third, the supply of labor elements from the look, sino-american laborers in the choice of work and leisure varies considerably between. American higher per capita income make americans in labor and free choice has considerably tend to give up labor income and choose to enjoy my free time. The situation in China, by contrast, this makes the sino-us labor supply have bigger difference, and thus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the two countries. From the demand side look, as highly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U.S. market for many the product demand, China has already close to capacity demand has great potential. Although China's domestic bad income distribution status to some extent, restricted domestic demand growth, but because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still have a large market demand potential. In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fast,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n the industry differenc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ina will increasingly narrowed the scope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area coincid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more big part. First, both economies will gradually become main type of complementary compete primarily, trade friction will also corresponding increase. Trade by the source of the gap between technical strength will gradually steering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he commodity difference, etc. This kind of situation and that of the japan-american trade conflicts and friction is the same. In the late 1960s to the whole during the 1980s, the Japanese, the japan-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industrial level unceasingly industrial range near, the two countries led to competition, trade
friction then ris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ver the next 10 to 20 years of time also will appear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 Of course, competition and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d to increase China's domestic market growth for the U.S. market and the reliance of the relevant. If the future China domestic consumption market can't with GDP growth and have corresponding degree of growth, and therefore mak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emains dependent on the U.S. market large degree, and if the yuan and the dollar's exchange ratio still can't with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commodity situation two countries flexibility to make change and adjust, is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will make the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Secondly, in terms of trade. Trade conditions change from mutual strength of demand change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technology faster speed will produce import substitution effect, make Chinese goods to us high technology depends on continuous reduction, and make trade terms occur to the changes in China, the change can occur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between. Trade conditions to improve from economic growth will enable China gain trade conditions the benefits of change were therefore have a national of the large scale enhancement. In addition, China is a huge country, population size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will reduce higher in the global scope, technical level of commodity pric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benefit. If India with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lso appear the sam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situation is even more so. From the U.S. perspectiv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egree in sino-us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trade condition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adverse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rade with China to get a lot of the transfer of the era will end interests between the two states will gradually formed a kind of equal competition and trade interests relatively equal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Third, if the future u.s.-china economic complementarity is reduced, competitive, and trade conditions are no longer increases to American such a favorable, if China is still current ideology and political mo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political confrontational and military aspects the possibility of potential conflict will increase. Future sino-american competition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or America, of course, it will be through the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keep the industry to ensure that it is always in the above level in China, which maintain their monopoly on in production and trade advantage position. As for China, it is through the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narrow the gap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high technology products, improve their trade conditions. Sino-us trade due to the tremendous, trade benefits to improve impact to China is huge. China only as speeding up himself, and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improving domestic income distribution status, increase domestic demand to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the U.S. market, and can only be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trade conditions, and therefore make national welfare level to be able to more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附录B 20091月美国“新科”总统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进展。但步入2010年后,中美关系将呈现大盘回调、局部震荡的格局。
回顾:2009年中美关系平稳增长
首先,中美关系发展的起点比较高。我们知道,在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乏善可陈,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实力和形象受到沉重打击。有些美国人甚至把布什的外交政策称作是美国的灾难。然而,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尤其是“911”事件发生之后,中美关系保持了连续7年的稳定发展。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展开了有效合作,两国关系的机制化程度获得了很大提升,使新总统执政一开始两国关系发展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中美关系在美国的政党轮替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开局良好,保持了积极的发展势头。虽然在奥巴马上台之初,中美间也出现过各种摩擦,诸如财长盖特纳在提名听证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南海“无瑕号”监测船护航事件等,但上述问题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都未演化成危机。200941日,在伦敦G20会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举行了首次会谈。除了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深入交换意见外,两国元首还强调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2009921日至25日,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马不停蹄地出席了四大峰会,从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以及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到在匹兹堡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中美首脑分别在核不扩散、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问题上提出了负责任的主张,双方表示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在2010年成功完成多哈回合谈判。 第三,两国关系的机制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这种机制化在两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一是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的整合。在胡锦涛与奥巴马的伦敦会晤期间,双方同意将布什政府时期建立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整合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二是对话和磋商机制延伸到了两国关系中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与迅速发展的两国政府间关系相比,两国立法机构之间的交流要落后太多,这使得美国国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第四,两国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一些新的重大议题进入中美关系的议程,诸如如何应付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开发新能源、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局势等。上述议题均为奥巴马上台后面临的最紧要的对外政策议题,这些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议题表明,奥巴马政府较上届政府相比,更加重视中美关系,更加看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前瞻:2011年中美经贸关系前景
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美国。从供给因素上看,第一,后发国家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具有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后发国家对发达国家现成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要比发达国家从无到有的技术创新来的容易和廉价。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在以数量增长为主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加工制造业,而美国的经济则早已转入到了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与生活质量的
提高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以及环境的改善方面。这使得中国在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上都要快于美国。第三,从劳动要素的供给上看,中美两国的劳动者个人在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较高的人均收入使得美国人在劳动与闲暇的选择上已经较大地倾向于放弃劳动所得而选择享受闲暇时间。中国的情况则相反,这使得中美两国劳动的供给有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增长率。 从需求方面看,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市场对许多产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中国则需求潜力巨大。虽然中国国内恶劣的收入分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依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在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均快于美国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在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差异将日益缩小,中国的生产范围与美国生产范围重合的部分会越来越大。 第一,两国的经济将会由互补型为主逐渐变为相互竞争为主,贸易摩擦也会相应的增大。贸易的来源会由技术实力的差距逐步转向规模经济和商品的差异性等。这种情况和日美当年贸易冲突和摩擦的情况一样。20世纪60年代末到整80年代期间,由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日美两国的产业范围以及产业等级不断的接近,导致两国的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随之上升。中美两国之间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中美之间竞争和贸易摩擦增大的情况还与中国国内市场增长的情况以及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有关。如果未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不能够随着GDP的增长而有相应程度的增长,并因此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较大程度的依赖美国市场,而且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依然不能够随着两国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灵活地做出变化和调整,则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将会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大。
第二,在贸易条件方面。贸易条件的变化来自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化。中国技术较快速度的进步会产生进口替代的效果,使中国对美国高技术商品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并使贸易条件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发生在中国与其他的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使中国从经济增长中获得贸易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好处,国民的福利会因此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降低较高技术等级商品的价格,使全世界的不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受益。如果印度等大国也出现与中国一样的技术进步和经济较快的增长,则情况更是如此。美国方面来看,在中美之间竞争程度不断增大的同时,贸易条件也会变得对美国越来越不利。美国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取大量的转移利益的时代将会终结,两国之间将会逐渐形成一种平等竞争以及贸易利益较为均等分配的关系。
第三,如果未来中美经济的互补性降低,竞争性增大,而贸易条件不再对美国如此有利,如果中国依然是现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则中美之间在政治上的对抗性以及军事方面潜在冲突的可能性都将增大。
未来中美两国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对美国而言,它当然会通过加速技术创新来保持,从而保证它的产业等级始终处于中国之上,并以此维持自己在生产上的垄断以及贸易上的优势地位。对中国而言,则是通过加速技术进步来缩小差距,以减少对美国高技术商品的依赖,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于中美两国贸易量巨大,贸易利益的改善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只有尽可能的加快自己技术进步的速度,并通过改善国内收入分配状况、增大国内市场需求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才能够较为显著地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并因此使国民的福利水平得以较显著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807015a76e58fafab00386.html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外贸影响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