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文摘要
中部崛起的春风吹向中原大地中原崛起的呼声逐渐高涨面对大好形势,每个中华儿 女都有一份投身建设的热情。实现中原崛起有现实必要性,更有现实的可能性。
中原崛起的可行性来自哪里?来自河南的比较优势、业已形成的基础和实力。这篇文 通过对中原崛起的提出背景、内涵、优势等方面的论述,明确的将中原崛起的可行性展 现在大家面前。最后,通过对意义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中原崛起”提出对于河南省的 重要性。
Abstract
The spring breeze of the Central Section Rise blow to the Central Plans, and the call of the Cen tral Pla ns Rise run high gradually.
Fac ing the good situati on, every childre n of Chi na has en thusiasm that who throws himself in to the con struct ion. Achievi ng the Cen tral Pla ns Rise, not only have the n ecessary of actuality, but also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actually. Whe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en tral Pla ns Rise comes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omparing superiority of Henan, the formed foundation and strength.
The discussi on of the essay about the backgro und, conno tatio n and superiority etc emerg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en tral Pla ns Rise to everybody. Fin ally, through the meaning of the Cen tral Pla ns Rise an alyses, We can un dersta nd the importa nee of the Central Plans Rise to Henan.1


关键词
中原崛起;内涵;优势;意义;可行性
中原崛起提出的背景
(一) 政治背景
2003年十六大胜利召开,其间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及中央采取的“东 西互动,带动中部”的方针是构思提出中原崛起目标的政治背景 (二) 经济背景
我省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我省GDP达到7025.93亿元,前四年年均增速 达到10.6%,超出了“十五”计划原定目标 2.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7267.95元,相 当于全国水平的90%全省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10.5% 2004年我省 GDF达至V 8815.09亿元,人均GDF达至V 9470元,我省最低投资突破12300亿元,超额1500 亿元,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性收入年均增长达到
9% (三) 人才背景
首先从教育方面来说,2003年我省的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了 16%实现了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我省经济建设准备了充足的后备军。另外,由于近年来河南省经济 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河南省对人才的需要。 (四) 形势背景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面对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做出的有力回应,也是顺应中部 地区加速发展时代潮流的明智抉择。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历史 时期,东部的异军突起使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效,东部也因此成为全国经济的领头 军;在东部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中央出于经济、政治考虑,在 部经济迎来了春天;东西部地区经济都有所发展,那么中部
20世纪末提
9省怎么办?在这种情
2003
出了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提出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投资金额有所增 加,西况下,中央率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在全国政策中空的形势下, 治、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吸引投资努力促进中原崛起
⑴。
16.6%,而“十五”年均增长目标比例则是
年底,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目标河南省正是利用这一战略,提出中原崛起,利
用政鉴于以上背景,河南省在制定《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过程中,明确提 “中原崛起”。中原崛起的提出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资金等方面,都给河南经济发展提供 了很大支持,激发了 9600多万河南人加快发展的热情。
①中原古代除河南之外,还包括湖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的一部分
二、中原崛起的内涵
2


关于中原崛起的内涵,目前公认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人均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翻
以上,达到3000美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有明显提高;
第二、经过近20年的努力,使河南经济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90%以上,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 60%以上,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这对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河南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 飞跃和变质,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标志;
第三、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标走 在前列,同时,中原崛起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使人的全面发[5] o 中原崛起的提出:
中原崛起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的崛起更包括竞争力的崛起 如果说经济实力的崛起是 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那么竞争力的崛起的基础和原动力中原崛起还要求河南 的基础竞争力应得以较大提升包括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的基础竞争力是中原崛起的重 要支撑要素他们支持着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
实现中原崛起,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河南古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简称为 “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北宋之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以后,由于战乱和灾荒,河南逐渐衰落下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了全国最贫穷落 后的省份之一。1949年,河南人口为41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工农业总产值为 21.02亿元,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 4.5%;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 50.3元,比全国平均 水平低41%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人民 一直在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懈地奋斗着。河南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份的差 距正在逐步缩小。改革开放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经济始终以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
2002年,河南省GDP总量达
18个省、
6163亿元,成为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中国经济大省,名列中西部
市、区之首。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5.1%上升到6.1%;人均GDP6431元,在全国的位次 1990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18位。古老的中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不可遏制 的发展势头⑹。
实现中原崛起,是基于对我省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和我国区域竞争态势的清醒认识而 得出的正确决策。尽管这些年我省经济有长足的发展, 但欠发达仍是我省当前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人均水平低。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三大人均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我省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8.5% 76.8 %88.7% ;几个重要经济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人口的比例;其次是经济结构 不合理。如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6个百分点,农业省份的特征明
显;全国工业中的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计产出,占全国工业总 产出的比重为30.3%,河南仅为13.2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过缓。还要看到,在日趋
激烈的区域竞3


争中,河南还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据统计,“九 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年均为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省 年均增速分别为10.3%11.2%10.9%10.9%,均高于我省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位居全 国第6位的河北省,同期年均增速为10.9%,高于我省1个百分点,大有在经济总量和位 次上超过我省之势。“广老大” GDP总量早已突破万亿,但没有以“老大”自居,仍在四处 找差距;浙江省确定了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202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
⑹。
家水平;江苏省要求牢固确立“率先”意识,到 2005年富民强省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 这样的形势,我们只有奋起直追,只有奋起赶超,除此,再无别的选择
三、中原崛起的优势
(一) 地缘优势
由河南又名中州我们可以知道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处在三大经济带
京津唐工业地
,长江三角洲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带环绕中为河南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环境在全国经济由动向西梯度推进过程中,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从地缘经济学 的角度来看,这种中间地带是很容易成为集散地的,有利于国际和沿海的产业向河南省转 移。 (二) 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⑹ 1)矿产资源
优越的地质条件和有利的成矿环境,使河南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为河南工农业生产及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丰富程度首先表现在类型多样, 既有金、银、、铝土、钼、铜、锌、铅、锑、钨等有色金属矿产,又有天然碱、蓝石棉、 耐火粘土、珍珠岩、盐、石膏、磷、滑石等非金属矿产,还有品种齐,储量大,分布广的 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稀有金属,放射性金属和特有非金属矿产也有一定的储量, 用图表来表示一下矿产在数量上的优势
表一:河南省优势矿产在全国的位次

名称
金属矿产
铝土 天然碱
非金属矿产
蓝石棉 耐火粘土
能源矿产
煤炭
H 总量 300 3708 38162.8 万吨 8433.6万吨 3404万吨 28456.3 万吨 227.3亿吨
位次 5 10 3 1 2 3 10
2)水资源
河南地表水资源有313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 66.9亿立方米,淮河流域177.3亿 立方米,黄河流域47.4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1.5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204.68 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 27.47亿立方米,淮河流域121.49亿立方米,黄河流域34.13 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1.59亿立方米,据估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14亿立方米, 居全国第19位。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南省经过,使得我省客水量也有所增加。从总体 上看,河南地表水有限,地下水丰富,客水量大,水资源是比较丰盈的,可以满足工农业 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开发利用上有较大潜力,我省处在第二、三阶梯衔接中, 多数发源于山区,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水能资源可供开发容量为 源最丰富,水力发电潜力巨大。
3 气候资源
兼有南北特色的气候:气候是一地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 因素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 生的天气情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然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 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河南气候总体上讲,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过度性明显的基本特点。河南省处于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光能、热能和水分资源较为丰富

农业气候资源潜力较大,全省年均气温大体在 13-15摄氏度之间,无霜期在190-230天左 右,年降水大约在600-1200mm之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这样的水热资源使得全省大 部分地区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生长发育的需要,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的发展 大有益处。
4 土壤资源
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在气候、水文、生 物、母质、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独特历史发展过程的自然体。
河南省自然条件复杂,人类活动地域差异明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既有在 森林植被下发育形成的棕壤褐土和黄棕壤等自然土壤,也有在冲积平原深受人类活动影响 的潮土、砂姜黑土等农业土壤;既有北亚热带的土壤,又有暖温带的土壤,上述土壤条件 为河南省农、林、牧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 生物资源
环境对生物具有强烈的塑造作用,而生物对环境又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定的生态系统。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形复杂,地理环境的东西和南北差异比较显著, 生物“边缘效应” 明显,再加上古地理环境影响,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群落类型多样,资源生物和珍惜濒危 生物种类和数量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这为河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人力资源
据最新统计,河南现有人口 9600多万,人口众多,使得河南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使得一些劳动力资源密集的产业有利于向河南转移,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河南省不但人口众多而且人口稠密,便于集中培训,输散劳动力。河南的人力资 源以劳动密集为主,体力劳动者所占比重较大。 3 业资源
河南平原面积比重居全国第二,耕地面积总量居全国第三,适合生产效率较高的耕作
业的发5
315kw.以黄河水力资


展。河南气候温和适中,兼有南北之长,光照充足,水热配合良好,发展旱作农业 条件非常有利。过渡性的位置,使河南省具有作物品种多、适宜范围广的独特优势,有利 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河南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一 向是全国冬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烟叶、芝麻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优越 的自然条件和较好的农业基础,为发展农业和轻纺、食品、皮革、饲料等家产品加工业提 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畜牧业中,我省的猪牛羊等存栏数和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林业和 渔业在近年来也有所发展9 4 游资源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河南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河南省地外中原,历史 久,文化积淀,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有16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7个,有3个古都和7个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的城市。有鸡公山、嵩山、云台山等为主的山岳旅游资源,有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 库等为主的水体旅游资源,有洛阳牡丹、济源猕猴等为主的生物旅游资源,有登封山地为 主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还有“九朝”古都洛阳、
“七朝”古都开封、 殷商古都安阳为主
的历史名城,有安阳小南海、渑池仰韶文化等为主的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还有独具 风格的工艺美术、精湛的烹调技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独特地方色彩的土特产和地方 戏曲等构成了河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这些丰富的名胜古迹和山水景点,正吸引着越来越 多的国内外游客,成为河南发展旅游业的特有优势2 o (三)交通优势
居中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陆空交通运输,有利于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河南 地理位置居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中间地带,既有京广、京九、焦柳、陇海、宁西等铁路干 线穿过,又有京珠高等级公路和现代化的航空运输,必然对全国经济交往和物资流通起重 要作用。作为全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本身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在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配 以发达、便利的交通运输,河南完全有条件把全国各地区纳入自己的商品销售范围之内, 丰富河南市场,也可促进本省土特产品和名优产品与其它省市的交流,发展商业贸易。省 会郑州作为全国铁路运输的心脏。居中的地理位置和便利陆空运输优势,使河南具有大力 发展商贸和交通运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9 o 经济优势
2004年底,河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 1000美元外来投资项目增多,目前,河南省 生产总值及工业增加值、企业利税总额、财政总收入等许多总量指标居中部地区首位, 人均指标位次也逐步前移,河南省在中部地区中的经济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今后,我们发 展河南省经济突出河南地位应注意培养一大批产业基地,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和一批有实力 的城市:
首先是一批大的产业基地河南省主要的产业基地体现在农业上 地,和和农业有关的基地,如洛阳的拖拉机生产基地等。
其次是一批大的企业集团,河南省的企业集团还是很令河南人骄傲的,从郑州说起: 河南宇通集团、河南少林客车集团、还有最近投资的日产集团、可口可乐公司、白象集团
等。另外,6
如河南省冬小麦生
产基地、南阳黄牛生产基地、灵宝苹果生产基地等农业产业基地,工业方面主要有农产品
加工基


还有漯河双汇集团、新乡新飞集团、安阳的安玻、安彩、安钢以及红旗渠集团 等。 (五) 潜在后发优势
目前,河南省人口超过全国的1/13,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亿,这种落后中具有投资 开发的巨大机遇,2004年沿海资本大举向河南挺进的事实,也说明了河南的“后发”吸引 力,河南的后发优势中还有着汲取东部经验,少走发展弯路的优势;有工业、农业和服务 业三业并举的优势,河南与沿海的差距是开放滞后,新经济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滞后, 在中原崛起中发挥后发优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河南的各种优势重新大造、组 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形成与沿海相区别的发展模式 o
(六) 县域民营经济基础优势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作为农业大省的中原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探索“块 状经济”发展的路子,专业村蓬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诸如“纺织之乡”
、“建
材之乡”、“大蒜之乡”、“布鞋镇”等各类专业村3000个,各类专业户45万户,从业人员 150万人;从事的产业主要涉及制造、加工、建筑、运输、种植、商贸、纺织等领域。专 业村的蓬勃兴起,为河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在河南争论最多,受到另眼相待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发展势头,2004年上半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开业 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在全国排名上升两位。
2004年,河南省政府“四管齐下”力图在深化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对 外开放、建设服务型政府四个方面取得突破,这正切中了羁绊河南大发展的命门,省委、 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产权改革、经营者年薪制、民营企业融资等焦点问题上 都有突破性进展,使一些多年来“慢三拍”的领域在摆脱各种体制性束缚过程中焕发出新 活力⑺。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繁,对农业影响较大
开发的宜耕地只有270亩,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二)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严重制约着河南省的人均水平
目前,河南省人口已达 9600万,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已构成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沉重的“包袱”。致使河南省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民生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自然灾害频
[11]11.2万户,增速四年

90%,尚可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非常重要,但是河南省的土地利用率已达
7


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其他一些人均指标,大多居于第 20位左右。
(三)人口素质低,人才缺乏,严重制约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众多的人口,加上河南经济底子比较薄弱,致使投资于文化事业上的资金不多, 影响教育发展,导致科技落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特别是高级科技人才缺乏,不能适应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表来说明问题:
表二:2000年河南省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人)

大学 247.5
高中 928.4
初中 3646.0
小学 3072.6
河南
全国

361 1115 3396 3570
表三:2000年河南省在业人口各类人才比重

人口数量(人)
大学本科 大专 中专
600731 1817134 2271789
占全省在业人口的比重(%
10.8 32.6 40.8

表四:2000年河南省劳动力人口与全国和部分省市比较( %
项目
河南 7
全国平均水平
27.6
20.5
20.2
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劳
动力比重
文盲、半文盲劳动力

8
7.91 9.08 4.93 6.47 6.21
人口比重
五、中原崛起的对策
(一) 要有一批大的产业基地做基础,要认真研究,确定建成几个大型的产业基地,打牢 展的基础;
(二) 要有一批大的企业集团来带动,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特大型的龙头企业, 壮大实力, 提升名气,打造品牌,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
(三) 要有一批有实力的城市来支撑,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建设,通过中原城市群的突起 实现河南的全面崛起;
(四) 要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来推进,像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振兴国有企业,破解“三农”问题等等,都需要有一系列改革措施、创新

(五) 要有一批优秀人才来开拓,要为各类人才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以利于他们更充分 地发挥聪明才智;
8


(六)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来组织,各级党委,政府要作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法执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实施中原崛起的伟大 战略。 “实现中原崛起”,有现实必要性,更有现实的可能性。可能性来之哪里?来之河南的比 优势、业已形成的基础和实力。当前河南面临一个极好的机遇,就是我国经济正在由东 向西梯度推进,世界性产业转移由我国沿海向内地延伸, 而河南正处在承东启西的位置上, 是产业大转移的必经之途,只要继续实施“东引西进”
,完全有可能运用国外和东部发达
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品牌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有 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河南成 为中国这个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河南有近一亿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 潜力巨大,资源的组合状况和空间匹配条件较好,只要利用好与中西部地区的地缘关系、 人文联系和经济的互补性,开拓中西部市场大有作为。河南工业基础较好,五大支柱产业 发展势头强劲,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拥有 一批“国字号”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和在国内同行业屈指可数的新兴企业,依托这些高新 技术产业和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完全有条件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之成为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区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 "龙头",对河南的经济增长产生 持久的拉动力。河南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拥有一批在全国叫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只要 注重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完全有可能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 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地方支柱产业。以郑州为中心,坐落着近 10大中型城市,构筑巨型
城市集群的条件得天独厚,对河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拉动、辐射作用不可限量。 此外,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日益显现,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途径河 南,不仅有利于改善河南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可以拉动即期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 增长。最为重要的是,新的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锐意创新,坚强有力,全省上下精神振 奋,空前团结,具备“实现中原崛起”所必须的政治基础和政治条件。
六、 中原崛起的意义
(一) 实现中原崛起凝聚了河南决策层励精图治,在中原大地上书写壮丽诗篇的坚强 决心,道出了 9600多万中原儿女建设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心声,揭示了新世 纪新阶段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在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下,以经济发展为第一 目标,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⑶!
(二) 实现中原崛起不是一般的经济目标,而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立足省情,深思熟 虑作出的政治决断,它关乎河南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关乎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历史走向, 关乎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富祉3
(三) 实现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崭新的姿态走在中西部地 区前列;意味着建设经济强省宏愿得以实现,多灾多难的中原大地重现历史的辉煌;意味 着“全面小康”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成为现实,中原儿女交出无愧于先人的合格答卷。
(四) 实现中原崛起,是几代中原儿女的追求与梦想,是河南几任省委、省政府领导 依据实际所形成的决策思路的继续和拓展。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由提出“加快发展,
缩小9


差距”、“把人口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到明确“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 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使我省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在战略目标确 定上,从提出“一高一低”,到强调“两个较高”;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由实施“三大战 略”(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到“四大战略”(加上“城镇化战略”),再到
“五大战略”(加上“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在发展途径上,从提出“围绕农业上工业、 好工业促农业”,到明确“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 础”;在发展布局上,从提出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
,至刖确“建设
大郑州”,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 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切,反映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思路不断聚焦的过程。无疑, “实现中原崛起”,在所有表述河南发展和前景的“话语体系”中,最为明晰、凝练和透 彻,最富有时代精神,最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4] o
(五) 实现中原崛起是国家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既能承接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转移又能传递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的转移,起着连接 东西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东部省份还比较 落后,不加快中原地区的发展,就会影响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发挥中原地区经济上沟通、辐射和互动能力强的优势,对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加快发展 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签名: 参考文献
[1] 2002年河南统计年鉴
河南省统计局
中国统计出版社
[2] 杨作龙等,中原文化景观[M].湖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100-103 [3] 耿明斋.中原崛起高层论坛[N]河南日报2004-5-2012 [4] 浅谈中原崛起
http://www.zbfz.cn 2005 5 20 日访问
10


[5] 河南省2003年、2004GDF统计 http://www.stats.gov.cn 2005 6 14 日访问
[6] 中原崛起靠什么 http://www.people.com.cn 2005 5 21 日访问 [7] 中原崛起
http://www.aspsky.net 2005 5 22 日访问
[8] 李永文等,河南地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22-94 [9] 杨铭: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河南省社科联2003年度调研课题获奖项[10] 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11] 黄亮宜等,河南省情概况[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54-267 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9e5f4a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02.html

《中原崛起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