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

发布时间:2019-08-06 02:39: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贬谪诗

一、类型特征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二、历史渊源

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三、常见意象

环境物象的选择

负罪之人行政降级处罚被遣往教化不深且蛮荒贫瘠的地方,所以诗中常有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南海风潮”、“西江瘴疠”、“黄芦苦竹”、“巴山楚水”等物象或是地名,而这也成了诗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芙蓉、蓬草、薜荔

薜荔,在楚辞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征。

揽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离骚)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点旌。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罔薜荔兮为惟,擗蕙櫋兮既张。(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山鬼)

在唐人以后的诗中,是冷落甚至凄惨的写照。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四、常用技巧

1比兴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有时诗人会直接将其表达出来。“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6衬托

7虚实结合

8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⑵

【注】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⑶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

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1.借景(物)抒情。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1)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2分)

这两句、情景交融,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含蓄委婉烘托出诗人怀土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1分)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而蓄势。(1分)

2.对比。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物,借以对比伤悼。

2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4分)

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1分)

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1)

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被贬谪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2分)

3)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

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

由雁及人,形成对比,突出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2分)。

3.反衬。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

4“江静潮初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①反衬

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被贬谪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心情更加深切。

4.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

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1分)

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1分)

虚实结合,深化主旨,突出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

5.典故。

5)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分)

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1分)

运用这一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怀土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1分)

6.比兴。

6)诗歌以比兴开头,从        触发出        的情感。

南飞雁  思乡 

五、思想内容

1、抒发忠而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思乡怀归怀人之情)(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表现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以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坚贞自守之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9、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10、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愤世嫉 俗、讽刺黑暗现实)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7、豁达淡泊之情

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怨怼yuàn duì  怨恨的意思 怼也是怨恨的意思.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9180d202768e9950e73838.html

《贬谪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