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讲课稿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文档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自小就立下雄心壮志,在16岁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中国科学院人才研究小组地50个名人做过研究,结果发现他们中90%实在20岁以前就立下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大愿望,均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的志向,所以立志是成功的动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 二. 知识链接
说到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叫“曲子词”,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诗的别体,所以也称之为“诗余”。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词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榆次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及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词的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做“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吟咏其事,“沁园春”这个词牌并由此而来),而长沙是题目。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三.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1226,逝世于197699日。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1925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面对火红秋色,毛泽东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作下此词,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 整体感知
(一) 学生齐读(读完提问,读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豪迈。那你们读出这种豪迈的感觉了吗?
(二) 播放朗读音频《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音频进行评价,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
沁园春( 峥嵘岁月( 百舸争流( 怅寥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2
.
精品文档
寥廓、中流、击水
3 语积累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日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转用以指不平凡的斗争岁月);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学生自由读,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词,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五)同学们,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六)“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七)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那柳诗“独钓寒江”和毛泽东“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有何不同? (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绝不向恶势力拖鞋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心志;毛泽东择表达了身处险境,却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八)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在继续看课文,用笔标出文中“看”“怅”“忆”“记”这四个字,思考一下这四个字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词眼),那我们分别莱来看它们下面领导一下什么内容。
“看”领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1)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A遍:红得范围广 ; 染:红得深透;“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B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D“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 E“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2)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
精品文档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透过眼睛看到了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打长空的鹰,浅底的鱼等竟自由的万类,正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词人的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国家的兴衰命运?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是如此的沉闷,黑暗。 3“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4)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6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昵,请同学们看课本注释,指很多的同学,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词人的一个“忆”字很自然地想起起往昔不寻常的峥嵘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最后一个“记”字道出了作者不畏艰难,奋发前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通过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疑问。 注板书
7)诗人多次用“万”字、“百”字这些数词有何作用昵?(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如“万山”——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舸”——舸之多,“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立”“去”“看”“染”“争”“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有何作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飞之矫健勇猛,“翔”——游之轻快自由,“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8)同学们,那现在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讲解,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一定有了跟好的把握,现在再一次听读音频,注意里面的情感,然后朗读课文,感受词中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中注意投入适宜的情感,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诵读,读完之后互相点评
9)同学们的朗读很好,看来对这首词的情感已经把握到位了。那整首词大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昵?整首词昵就是作者通过独游橘子洲头回忆起了学生时代的峥嵘岁月,抒发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10)本节课到此,课后背诵这首词,下节课检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课文,学生集体背诵《沁园春 长沙》教师做适当点评 二. 分析研读课文
(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整首词是作者通过眼中“看”到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的秋景,引发心中情,禁不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接着并回
.
精品文档
忆起风华正茂的同学青春年少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视军阀如粪土的峥嵘岁月,最后发出不为革命艰辛,为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奋发前行的豪迈感慨。那现在我们再来进一步的分析词的内容,同学们看课文,整首词昵描绘出四个画面,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中流击水图。(板书)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湘江秋景(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二)
通过刚才的想象,我想这四幅画面应该很清晰的呈现在同学的脑海里,那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第二幅湘江秋景图的市交变换,景物的写景的顺序,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词人“独立湘江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请同学们回到课文,首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属于远远眺望还是近距离观赏?(远眺)。接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作者站在湘江橘子洲头,是不是很近距离的就能看到清澈碧透的江水和船只争相尽流?(近观)接着是不是得抬头仰望鹰击长空(仰视),低头俯视鱼翔浅底?(俯视)边讲边板书而这些景物有动静有静景,群山,江水是不是静止的?(静)船只,飞鹰,鱼儿是不是在移动着的?(动),这样的动静结合,最后作者发出了万类霜天尽自由的感叹,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感觉。
而“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意向的对比
天净沙 秋思 沁园春 长沙

枯藤 老树 昏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小桥 流水 人家,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古道 西风 瘦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夕阳西下, 万类霜天竟自由 断肠人 在天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冷落凄凉 生气勃勃
.
精品文档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当时毛泽东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立志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作者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以乐称哀的对比反衬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一扫“悲秋”词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真可谓是诗如其人
(三)词中有两次都巧妙的运用了设问,大家找一下是哪两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答。——设问。那同学们来看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先齐读回忆一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为什么昵?在词的下文就给出了答案,因为诗人觉得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板书)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板书)。这些“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板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板书)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中流出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板书)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板书:战斗风貌、英雄气概)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下阕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原因是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四)教师小结:《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
精品文档
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播放《沁园春•长沙》歌曲]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f4ecf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3e.html

《沁园春讲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